第145章 情缘巴士站(两章合一)(2/3)
爷的爷爷的……祖先,其实就是他太爷的爷爷,还是有点“叛逆”的。虽然这个时代的大清王朝离彻底崩盘已经不远了。
他是死在在外为官的任上,最后也不过是一方知府,只听长辈说他为官的风评颇好,别的东西年代太久远也就无人知晓了。
到了老县衙的地方,除了还剩一点门楼,照壁什么,别的留下来的也没什么了。没看出什么名堂,毕竟在中国这些被时代变迁毁坏的旧建筑不知凡几。结果回到莫家的老宅,那个瘸腿的老头却说他小时候经常在那块玩,原本还有一块写那位姓陆的县太爷的“功德碑”,还是——
“你爷爷的爷爷的父亲写的碑文呢。”瘸腿老头对汐儿说。
一听说这个,汐儿跟听潮姐姐也有兴趣想要看看,陆逐虎自然更有兴趣加感觉有面子了,虽然老碑早就毁坏了,但三个人还是在档案馆找到了碑文的照片和残片。听潮姐姐一间,指着碑文上的落款就笑道:“安淮——这就是爷爷的爷爷的……名字啦!”听潮姐姐从小就聪慧,过目不忘,这些自然不在话下。
“陆公名鍊,故信州人也,六岁丧父,哀毁过礼。未弱冠而通经史,性倜傥而有济世之志……”陆逐虎就将碑文念了出来。
“哇,你能读得懂古文吗?还有这么难的字你也认识啊!”汐儿有点小崇拜地看着陆逐虎,指着名字上那个“鍊”字道。
陆逐虎有些不好意思,其实他也不认识,只是不认识的字念“半边”而已,甚至……连半边也不太认识,所以他读“见”。被小女生崇拜,他还是有点飘飘然,自然也不能怯场咯。
听潮姐姐微微一笑,并没有指出这个字其实是“炼”的异体字,自然是读“liàn”咯。
也是从这篇碑文中,解答了陆逐虎长久以来的疑惑,为什么这位高祖父要“特立独行”出去做官了。本身考清朝的科举已经是有违“祖训”了,不过一开始他还没有那么“出格”,随便考考考上了,托词“身体不佳”,原本要遴选做官,拖了很多年也没有去。
主要还是经过十几年的“东南之乱”就是太平天国,整个东南江淮流域都人口锐减,民生凋敝,他出行时看到这一片原本是富庶之地的长江下游,经过多年战乱已然困苦不堪,易子相食,不禁潸然泪下,这才出仕,并请求任受战乱伤害最大地方的地方官。然后他就来到了这里,虽然也就在任了几年,不过确实为当地做了不少事,作为舒安山乡绅的代表,莫家自然要主持立碑修祠什么的。
疑惑终于被解开,让陆逐虎不由得也升起了小小的崇敬。按说“长毛”们清朝对于太平军的蔑称都是汉族人,也都不留鞭子改回长发了,小时候学什么《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也觉得挺先进的——可为什么到后来汉族人都不大愿意再支持他们,甚至转而去帮清朝去对付他们呢?天国之后朝廷上能说话的可都成了汉族大臣了。
不去管天国那些封建与资本主义、民族与宗教的学术争论,反正从这一回之后,陆逐虎就更能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含义了。也越发能理解陆家祖上这位“异类”,的确,当整个国家与民族都走上陌路的时候,再去争论“非我族类”的时候已经没多大意义,他当时所想的,也就是为了饱受战乱之苦的寻常百姓随便做点事吧。
挖井,修坝,放粮,借种子……文中种种,说明他还是干过不少事的,虽然在帝王将相看来,这些都微不足道。战争时期,如《投名状》上的苏州之围,湘军淮军也不介意把全城人都饿死了干净爽快。
反正,读完之后,陆逐虎觉得可以给自己立下更高远的目标,连带着听潮姐姐和汐儿都对这位“忠义之后”另眼相看了。
除了原功德碑,之后他们又找到了一篇汐儿的那位高祖父莫安淮公写的另一篇文章——看样子是陆家这位鍊公离任,在别的地方当知府因为过劳而死在任上后他写的悼文,《病中悼陆氏鍊公》。
与功德碑歌功颂德的模板文章不同,这篇悼文就完全是这位写的完全是真实的感情抒发了,更加令人觉得真实可信。
文章中回顾了他与陆鍊个人的交情,怎样拥有共同的抱负与对“大义”的理解,怎样一起救济灾民,兴办“义塾”,并送自己的子嗣与其他青年学生去欧洲留学,以图他们学成归来之后救这个老大国家于危亡之中。尤其是莫家被人诬陷在东南之乱的时候结交“叛贼”,罪大恶极——也是陆鍊竭尽全力为他们摆脱牢狱之灾……种种种种,让陆逐虎三个人最后读到陆鍊死了,也能感受到莫家祖先的悲伤:
“呜呼!哀吾兄之多舛!当日屡言当共结儿女秦晋,待家国复兴,民生重安之际,以二老朽之身,重游故地,把酒临风——今岂可得哉?哀哉吾兄,痛泣吾兄!……”
这些读完,难免都有一些惆怅,面对这样的友谊,的确是无法不让人动容的,就好像元稹写“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一样。
只有汐儿突然插一句:“这个共结儿女秦晋是什么意思?”
听潮姐姐解释道:“就是秦晋之好啊,缔结姻缘的意
他是死在在外为官的任上,最后也不过是一方知府,只听长辈说他为官的风评颇好,别的东西年代太久远也就无人知晓了。
到了老县衙的地方,除了还剩一点门楼,照壁什么,别的留下来的也没什么了。没看出什么名堂,毕竟在中国这些被时代变迁毁坏的旧建筑不知凡几。结果回到莫家的老宅,那个瘸腿的老头却说他小时候经常在那块玩,原本还有一块写那位姓陆的县太爷的“功德碑”,还是——
“你爷爷的爷爷的父亲写的碑文呢。”瘸腿老头对汐儿说。
一听说这个,汐儿跟听潮姐姐也有兴趣想要看看,陆逐虎自然更有兴趣加感觉有面子了,虽然老碑早就毁坏了,但三个人还是在档案馆找到了碑文的照片和残片。听潮姐姐一间,指着碑文上的落款就笑道:“安淮——这就是爷爷的爷爷的……名字啦!”听潮姐姐从小就聪慧,过目不忘,这些自然不在话下。
“陆公名鍊,故信州人也,六岁丧父,哀毁过礼。未弱冠而通经史,性倜傥而有济世之志……”陆逐虎就将碑文念了出来。
“哇,你能读得懂古文吗?还有这么难的字你也认识啊!”汐儿有点小崇拜地看着陆逐虎,指着名字上那个“鍊”字道。
陆逐虎有些不好意思,其实他也不认识,只是不认识的字念“半边”而已,甚至……连半边也不太认识,所以他读“见”。被小女生崇拜,他还是有点飘飘然,自然也不能怯场咯。
听潮姐姐微微一笑,并没有指出这个字其实是“炼”的异体字,自然是读“liàn”咯。
也是从这篇碑文中,解答了陆逐虎长久以来的疑惑,为什么这位高祖父要“特立独行”出去做官了。本身考清朝的科举已经是有违“祖训”了,不过一开始他还没有那么“出格”,随便考考考上了,托词“身体不佳”,原本要遴选做官,拖了很多年也没有去。
主要还是经过十几年的“东南之乱”就是太平天国,整个东南江淮流域都人口锐减,民生凋敝,他出行时看到这一片原本是富庶之地的长江下游,经过多年战乱已然困苦不堪,易子相食,不禁潸然泪下,这才出仕,并请求任受战乱伤害最大地方的地方官。然后他就来到了这里,虽然也就在任了几年,不过确实为当地做了不少事,作为舒安山乡绅的代表,莫家自然要主持立碑修祠什么的。
疑惑终于被解开,让陆逐虎不由得也升起了小小的崇敬。按说“长毛”们清朝对于太平军的蔑称都是汉族人,也都不留鞭子改回长发了,小时候学什么《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也觉得挺先进的——可为什么到后来汉族人都不大愿意再支持他们,甚至转而去帮清朝去对付他们呢?天国之后朝廷上能说话的可都成了汉族大臣了。
不去管天国那些封建与资本主义、民族与宗教的学术争论,反正从这一回之后,陆逐虎就更能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含义了。也越发能理解陆家祖上这位“异类”,的确,当整个国家与民族都走上陌路的时候,再去争论“非我族类”的时候已经没多大意义,他当时所想的,也就是为了饱受战乱之苦的寻常百姓随便做点事吧。
挖井,修坝,放粮,借种子……文中种种,说明他还是干过不少事的,虽然在帝王将相看来,这些都微不足道。战争时期,如《投名状》上的苏州之围,湘军淮军也不介意把全城人都饿死了干净爽快。
反正,读完之后,陆逐虎觉得可以给自己立下更高远的目标,连带着听潮姐姐和汐儿都对这位“忠义之后”另眼相看了。
除了原功德碑,之后他们又找到了一篇汐儿的那位高祖父莫安淮公写的另一篇文章——看样子是陆家这位鍊公离任,在别的地方当知府因为过劳而死在任上后他写的悼文,《病中悼陆氏鍊公》。
与功德碑歌功颂德的模板文章不同,这篇悼文就完全是这位写的完全是真实的感情抒发了,更加令人觉得真实可信。
文章中回顾了他与陆鍊个人的交情,怎样拥有共同的抱负与对“大义”的理解,怎样一起救济灾民,兴办“义塾”,并送自己的子嗣与其他青年学生去欧洲留学,以图他们学成归来之后救这个老大国家于危亡之中。尤其是莫家被人诬陷在东南之乱的时候结交“叛贼”,罪大恶极——也是陆鍊竭尽全力为他们摆脱牢狱之灾……种种种种,让陆逐虎三个人最后读到陆鍊死了,也能感受到莫家祖先的悲伤:
“呜呼!哀吾兄之多舛!当日屡言当共结儿女秦晋,待家国复兴,民生重安之际,以二老朽之身,重游故地,把酒临风——今岂可得哉?哀哉吾兄,痛泣吾兄!……”
这些读完,难免都有一些惆怅,面对这样的友谊,的确是无法不让人动容的,就好像元稹写“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一样。
只有汐儿突然插一句:“这个共结儿女秦晋是什么意思?”
听潮姐姐解释道:“就是秦晋之好啊,缔结姻缘的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