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大小郑家军(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北京通往天津三卫的运河河段——香河县,县城之外,一位身穿七品官服的中年,领着看起来病殃殃的十几位衙役、百姓,等待着什么。

    要不是这十多位“病秧子”手里提着茶汤、吃食,没有人会将他们往“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方面想。

    这个七品官就是香河县令,穿着的还是大明官袍,自然就是大明的官了。

    等到“三十万”王师到来的时候,没想到黄河以北还有心向大明并付出实际行动的地方官员。

    倒不是没有,而是在听闻北京沦陷,崇祯殉国的时候,多数大明忠骨已经结伴殉国了,苟活的极少。

    单说北京城中,殉国名单记载,苟活的也就一个李邦华,一个高文采,之后就没了。

    第一次享受到这种待遇的监国朱慈炯,还有新组的临时内阁侯询、李邦华,在高兴的时候,一时忘了郑恩,在未经郑恩同意的情况下,监国当场升这个县令王元为六品员外郎。

    李邦华这个次辅兼户部尚书,更是将王元县令拉到了他麾下的户部,为户部员外郎。

    之后才发现没有征询郑恩的意见,李邦华自认为自己是老师,又是扩大大明忠臣的队伍,自然不会多想。

    监国朱慈炯却不是这么想的,想着没有郑恩就没有他的现在,加上自认为跟郑恩是同龄人心心相惜,总觉得这样做对不起他,眼睛一个劲的往郑恩看。

    郑恩倒是跟没事人似的,明君赏忠臣,忠臣谢明君一套走完之后,郑恩走到了十几位刚刚还病殃殃,这一下被“三十万”大军差点正吓病了的人面前。

    看着身材魁梧,铁甲武威的郑恩,十几位吓的跪倒在地,额头如捣蒜:“拜见王师!恭迎王师!”

    恭迎王师成了他们唯一的救命稻草,心里更是将县令家人问了个遍,要不是沾亲带故,还犟不过王元,谁还来迎接这个过气了的残明啊!

    现在还被吓了个半死。

    郑恩知道这些人对自己也没按过什么好心,不是香河的百姓有多爱慕大顺,北京的人间地狱,谁不知道。

    他们愿意迎接还是因为这个呢,只是前脚刚听说北京光复,还没来得及高兴,光复北京的监国又逃到香河来了。

    对于这个临时朝廷势微,大顺虽残暴不得人心,但毕竟势大,这个临近北京、眼界更高的香河百姓,还是看的清的。

    对于香河的百姓来说,更多的还是一个处于中立的状态,即不想大顺进城劫掠加残害士绅,也不想投靠大明而引来顺军的攻打。

    郑恩知道他们的心思,说真的,对于原毓宗等几位天津看不清形式,还支持的失去民心的大顺很费解,毕竟时下北方府县更多的还是想保持一个名义上拥护大顺,但不让大顺进城的中立态度。

    不过只要大顺再丢一次北京,这二次丢失北京之后,谁也不会再觉得大顺势大,那么大顺在天下人的眼中又成了闯贼,那么原毓宗这种人也要绝种了。

    何况这第二次丢北京,极有可能是丢给了清虏这些异族,这可就是民族问题了。

    只要南明不倒,天下之心就是在明不在清。

    看着这些想中立的香河百姓,郑恩问了一个看似风牛马不相及的问题。

    “青狼,你麾下的夜不收营可有打探到顺军的情况?”

    夜不收营又是一个新编的营,编制是按骑兵营来的,两千两百人马,也就是一千一百骑。

    郑恩从六万大军中筛选出来的擅骑之士,南船北马,北方会骑马的还是很多的,自元以来,退耕放牧,北方骡马也是极多,这也是流寇为何会动不动就拉起数万、十数万,那么多的马卒的原因。

    不过骡马是顺军的主要依靠,哪怕是一匹驴子,也表示多了一位比步卒精锐的骑卒,老营更是人人有马。

    北京的上万老营守军,虽然是老弱,但也是人人有骡马,虽然被借调了一半给出征将士。

    当然老弱就有老弱的待遇,合格的战马是很少的,都是骡子、毛驴为主。

    如今这筛选出了一千一百匹组成夜不收营,还有四千也组成了四个骑马步兵营。

    分为骑兵左、中、右、前四营。

    这五营骑毛驴的“骑兵”,就是燕云铁骑军,就是郑恩护身之本,实在不行的时候,将抛弃大部队,只留这燕云铁骑军五营杀出。

    五营五千五百位将士。

    再有复仇军前后左右中五营,每营改成正常满编两千两百,整个复仇军就是一万一千。

    一万一千全是北方遭受过闯贼、清虏双重劫掠的人,跟闯贼、清虏都有血海深仇。

    余等四万四千为四个军,名为郑家左、右、前、中四军,正好都是满编。

    整个直隶镇的六军六万,都是郑恩的私军,都可以称之为郑家军,当然不是南方郑芝龙那个以海战闻名的郑家军。

    另外还有一支满编少年亲军。

    夜不收因为是打探军情为主,多独立行动,所以忠心不佳的原顺投明兵都是不可靠的,不过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