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厚脸皮的极限(1/2)
陈平见刘邦不愿意提起刘乐,转移了话题,也就静下心来,给刘邦解释这椅子的事:“椅子是用来坐的器具,同凳子差不多但有背,人坐在上面更舒服,最早出现在汉国,慢慢的传到了各地,据派到汉国的探子回报,在张政建立起来的学校内,学生和先生不再席地而坐,而是有一个高高的桌子和一把椅子,学生们是坐在椅子上读书写字的。”
“这张政真是吝啬,送几把椅子也要对外宣传一番。”刘邦不屑的说道。心中却有点儿悲伤,我刘邦的女儿却只能送人几把椅子。这显得有点儿太寒酸了。
“不是几把,是一万把。”陈平看着报纸上的数字说道。
“一万把,一个学校要那么多椅子干什么?”刘邦有点儿不理解了,椅子要人来坐,一个学校有一万人吗?
“张政重建了稷下学宫,将学宫分成了成人部、少年部、幼儿部。成人部还是建设在稷下学宫的原址上,那少年部和幼儿部却在每个郡县都有分校,在幼儿部和少年部学成之后能够升级,将要到稷下学宫与当世的那些大学问家一起学习,张政以此吸引了上万的幼儿到幼儿部上学。所以王妃捐赠一万把椅子还是有用的。”陈平作为文人知道稷下学宫当年的辉煌,对于稷下学宫能恢复也很兴奋,所以对学宫的一举一动都很关心。
“数万学童?这些人要是学成了确实是一股不可小视的力量。”刘邦立即对这事重视了起来。
“现在由于张政重建了稷下学宫,汉国对天下读书人的吸引大增,就连我们的控制地区也有许多读书人,慕名前往临淄,要与学宫中的学者切磋切磋。现在稷下学宫那里很热闹,聚集许多读书人,大有重现当年繁荣的意思,而且与以往不同的是,张政弄的这个稷下学宫幼儿部和少年部在齐国的各个大点儿的城池挨个建立了起来,只要家庭条件好一点儿的孩子都去上学了,张政不但承诺他们学的好可以去稷下学宫,而且说只要他们能在少年部毕业就可以到官府或者是张政开办的工厂、商号任职,这辈子有钱粮收入,可以养家糊口。”陈平介绍起稷下学宫来心中怀着一点儿激动,只可惜重建学宫这种事不是自己主持的。
“张政的这个手段对今后影响很大啊。”刘邦不得不承认在这一点上张政做的很厉害。现在刘邦已经统治了大半个天下,对治理天下之难深有体会。刘邦对那些文人始终没有好印象,但治理国家就要使用官吏,而那些官吏又必须是读书人,总不能大字不识,看不懂传达命令的文书,也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写下来汇报,整个官僚机构就运转不起来,所以刘邦也感到缺少大量的读书人,刘邦也采取了许多收买读书人的手段,但只是单个的读书人不时的来投靠,没有形成稷下学宫这样一下子来一大批读书人的效果,而且张政开办幼儿和少年学堂,成千上万的招收学生,过几年就有上万名读书人可供张政选择,张政就不用为官员的事发愁了。
“听说张政亲自给幼儿和少年编写了教材,这一点张政就有点儿狂妄了,他一个种地的农民会编什么教材,据说他编的教材里边真的有种地,打铁,甚至舞刀弄枪,开弓射箭,总之都是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但是这些人终究是识字的,在衙门里当个小吏还是没问题的。”陈平其实也觉得要当官吏读太多的圣贤书没多大的作用,只要能识字就差不多了。
“我们能不能也开办点儿张政那样教导幼儿和少年的学校。”刘邦也想要更多的人充当官吏,既然张政给他树立了一个好榜样,为什么不学习一下子呢。
“我们可以办一些学校,可是我们却办不了那么多,一来我们没有那么多钱,每所学校都需要房屋做校舍,这个花销也是不小的,另外就是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教师来教学。”有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做起来更难。
“张政是怎样做到的?”刘邦也很气恼,为什么张政行我就不行。
“张政鼓动了许多到稷下学宫的读书人到幼儿和少年稷下学宫当教师,这样这些人就有了稷下学宫老师的头衔。一些家庭条件不好的读书人可以边教书边在稷下学宫求学,减轻了家庭的负担。而一些不缺钱的读书人,也被要求短期内在幼儿和少年部教书,张政管那叫实习,说是可以迅速提高学问,那些读书人竟然信了。”陈平看情报就可以想象出来现在汉国之内读书人被使唤的鸡飞狗跳的样子,张政的学校和衙门里一下子进来大量读书人,而且还都在拼命的为张政效力。
“没想到张政又鼓捣出来这么多事情,这上面就没说点别的吗?”刘邦发现话题扯远了,就又回到张政办的报纸之上。
“这接下来是一个儒生写的文章,是对张政的吹捧,这个儒生肯定是受到了张政的收买,说的话要多肉麻有多肉麻。”陈平看着文章身上都直起鸡皮疙瘩。拍君王的马屁这种事大家都在干,可写成文章登出来诏告天下,这就要求脸皮不是一般的厚,现在的读书人真是越来越没有节操了。
“他是怎么吹捧的?”刘邦对于这个很感兴趣,自起义以来,刘邦也没少想办法吹捧自己,编造了不少故事,比如说是一条龙绿了刘老太公才生下了刘邦,刘邦起义
“这张政真是吝啬,送几把椅子也要对外宣传一番。”刘邦不屑的说道。心中却有点儿悲伤,我刘邦的女儿却只能送人几把椅子。这显得有点儿太寒酸了。
“不是几把,是一万把。”陈平看着报纸上的数字说道。
“一万把,一个学校要那么多椅子干什么?”刘邦有点儿不理解了,椅子要人来坐,一个学校有一万人吗?
“张政重建了稷下学宫,将学宫分成了成人部、少年部、幼儿部。成人部还是建设在稷下学宫的原址上,那少年部和幼儿部却在每个郡县都有分校,在幼儿部和少年部学成之后能够升级,将要到稷下学宫与当世的那些大学问家一起学习,张政以此吸引了上万的幼儿到幼儿部上学。所以王妃捐赠一万把椅子还是有用的。”陈平作为文人知道稷下学宫当年的辉煌,对于稷下学宫能恢复也很兴奋,所以对学宫的一举一动都很关心。
“数万学童?这些人要是学成了确实是一股不可小视的力量。”刘邦立即对这事重视了起来。
“现在由于张政重建了稷下学宫,汉国对天下读书人的吸引大增,就连我们的控制地区也有许多读书人,慕名前往临淄,要与学宫中的学者切磋切磋。现在稷下学宫那里很热闹,聚集许多读书人,大有重现当年繁荣的意思,而且与以往不同的是,张政弄的这个稷下学宫幼儿部和少年部在齐国的各个大点儿的城池挨个建立了起来,只要家庭条件好一点儿的孩子都去上学了,张政不但承诺他们学的好可以去稷下学宫,而且说只要他们能在少年部毕业就可以到官府或者是张政开办的工厂、商号任职,这辈子有钱粮收入,可以养家糊口。”陈平介绍起稷下学宫来心中怀着一点儿激动,只可惜重建学宫这种事不是自己主持的。
“张政的这个手段对今后影响很大啊。”刘邦不得不承认在这一点上张政做的很厉害。现在刘邦已经统治了大半个天下,对治理天下之难深有体会。刘邦对那些文人始终没有好印象,但治理国家就要使用官吏,而那些官吏又必须是读书人,总不能大字不识,看不懂传达命令的文书,也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写下来汇报,整个官僚机构就运转不起来,所以刘邦也感到缺少大量的读书人,刘邦也采取了许多收买读书人的手段,但只是单个的读书人不时的来投靠,没有形成稷下学宫这样一下子来一大批读书人的效果,而且张政开办幼儿和少年学堂,成千上万的招收学生,过几年就有上万名读书人可供张政选择,张政就不用为官员的事发愁了。
“听说张政亲自给幼儿和少年编写了教材,这一点张政就有点儿狂妄了,他一个种地的农民会编什么教材,据说他编的教材里边真的有种地,打铁,甚至舞刀弄枪,开弓射箭,总之都是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但是这些人终究是识字的,在衙门里当个小吏还是没问题的。”陈平其实也觉得要当官吏读太多的圣贤书没多大的作用,只要能识字就差不多了。
“我们能不能也开办点儿张政那样教导幼儿和少年的学校。”刘邦也想要更多的人充当官吏,既然张政给他树立了一个好榜样,为什么不学习一下子呢。
“我们可以办一些学校,可是我们却办不了那么多,一来我们没有那么多钱,每所学校都需要房屋做校舍,这个花销也是不小的,另外就是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教师来教学。”有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做起来更难。
“张政是怎样做到的?”刘邦也很气恼,为什么张政行我就不行。
“张政鼓动了许多到稷下学宫的读书人到幼儿和少年稷下学宫当教师,这样这些人就有了稷下学宫老师的头衔。一些家庭条件不好的读书人可以边教书边在稷下学宫求学,减轻了家庭的负担。而一些不缺钱的读书人,也被要求短期内在幼儿和少年部教书,张政管那叫实习,说是可以迅速提高学问,那些读书人竟然信了。”陈平看情报就可以想象出来现在汉国之内读书人被使唤的鸡飞狗跳的样子,张政的学校和衙门里一下子进来大量读书人,而且还都在拼命的为张政效力。
“没想到张政又鼓捣出来这么多事情,这上面就没说点别的吗?”刘邦发现话题扯远了,就又回到张政办的报纸之上。
“这接下来是一个儒生写的文章,是对张政的吹捧,这个儒生肯定是受到了张政的收买,说的话要多肉麻有多肉麻。”陈平看着文章身上都直起鸡皮疙瘩。拍君王的马屁这种事大家都在干,可写成文章登出来诏告天下,这就要求脸皮不是一般的厚,现在的读书人真是越来越没有节操了。
“他是怎么吹捧的?”刘邦对于这个很感兴趣,自起义以来,刘邦也没少想办法吹捧自己,编造了不少故事,比如说是一条龙绿了刘老太公才生下了刘邦,刘邦起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