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的科举日常 第160节(2/3)
不隐瞒,边带人往里走,边细心解释:“本来是想过让你们一起来帮忙的,但年前你们不是来信说,今年准备再考一次吗?
我就寻思等考完了再说,这事儿一时半会儿的也急不来,没想到考完我信还没去,你们人倒是先来了。”
当然,更大的顾虑是,锦绣自己知道这里以后会变成什么样,会成为一个外人为了本地户口挤破头的大都市,但旁人不知道啊。
冯舒年还罢了,程远青可是程家独苗苗,程家对程远青的安排,锦绣并不清楚。
虽然不说但几人都明白。
一照面,锦绣身为一州知州,朝廷命官,对待二人,没有一点儿官架子,还是他们熟悉的那个锦绣,让两人放心不少。
而这两人的表现,不卑不亢,没有畏惧也没有讨好,让锦绣觉得自己年少时的眼光十分好,虽然二人在读书上确实少了点儿天赋,但本性十分纯良,这就很好。
锦绣和程远青一左一右扶着寿伯往里走。
冯舒年就跟在身后左看看右看看,一副刘姥姥进大观园的乡下如包子模样,满眼都是惊奇:“我听行商的人偶然说起明安府这一年的变化,总觉得不太真实,像咱们小时候一起看画本子似的,虽然着迷,但心里明白那就是假的。
但近几日亲眼所见,我才察觉靖林县那边的行商说的都太简单了,这里的建设比咱们德宁府府城可整齐有序多了!除了人少了点儿外,真就挑不出什么毛病!”
锦绣心说,这年头,人少,就是最大的毛病。
冯舒年给锦绣比了个大拇指:“好样的!”
锦绣坦然的接受了儿时小伙伴的夸奖,寿伯笑呵呵的看着三人闹腾,有了冯舒年,一个人叽叽喳喳的,像是院子里进来了好几个谢六。
寿伯一行人来的突然,但也只是对锦绣来说,其他人显然早就收到了消息,接风宴早早地备起来,笑呵呵的迎接这位对元家来说,有着特殊意义的老人。
名义上,寿伯是元家的大管家,这两年元老爷已经不管事了,整天围着儿子打转,元家汇通南北的大生意,几乎全是由这位老人说了算。
这位怕是整个元家,除了元老爷外,最清楚元家到底有多少产业的人。
实际上,寿伯是元老爷从死人堆里扒出来的,两人年少时相依为命,一起面对商场的阴谋算计,打拼出一番家业,到了如今,寿伯孑然一身,依旧为元家勤勤恳恳的服务。
元家的所有孩子,都是寿伯看着长大的,寿伯对元家人来说,就像是一个温和的长者,沉默寡言,不管人在哪里,只要一转身,他就像元老爷元夫人一般,总会站在那里,用眼神静静地鼓励着你。
寿伯总说他这辈子离不开元家,实际上元家人又如何能离开他呢?都是一家人。
老爷子敬重寿伯的品行,家宴上难得出席了一次,和寿伯说了几句话,两个老家伙不知聊到了什么,有说有笑,一壶茶,一碟花生米,唠唠叨叨的就将一桌人给撇下不管了。
倒是谢六和定王,意外的跟冯舒年合得来。
这么多年过去,冯舒年比当初那个小胖墩看起来更有喜感,圆圆的脑袋配上圆溜溜的肚皮,说起吃的,能把简单的街头王阿婆家平平无奇的胡饼,说的人嘴里口水泛滥,忍不住也想去尝尝那个滋味儿。
锦绣凑过去一听,就见冯舒年用胖乎乎的手比划着一个脑袋大小的圆盘道:“就是这么大个儿的芝麻饼,撕成指头大小的小块儿,倒进热油中,滋啦一声,炒至金黄,加入辣椒粉,撒上几粒葱花,空气中都是浓郁辛辣的气息,盛出来放入瓷白的碟中,金黄,翠绿,乳白,啧啧,隔壁小孩儿都馋哭了!”
隔壁小孩儿有没有馋哭锦绣不知道,反正对面的谢六和定王快被馋哭了是真的,两人没忍住当即喊来厨子,让厨子照着冯舒年的做法去做一份儿炒芝麻饼。
锦绣无语片刻,普通的炒芝麻饼而已,要不要表现的这么没见过世面?待会儿不好吃又是麻烦。
拎了壶果酒走至程远青身边坐下,给两人各自斟上:“看来是我瞎操心了!”
人与人的相处全是靠缘分,锦绣不想勉强谁,但要是这几人气场不和,像当初的时丹阳与楚舟那般,见面就剑拨弩张,真的很影响接下来的事情。
锦绣是希望这几人能和谐相处的。
但才见第一面,就这般相熟,是不是有些太和谐了呢?
程远青小饮一杯,看着被馋的流口水的三人,忍不住失笑:“我知道你在想什么,放心吧,和家里都说清楚了。
这几年下来,我算是看清了,我啊,在读书上就没有天赋,没天赋还不努力,想要更进一步,除非上天眷顾。
可那么多有天赋还努力的人上天不眷顾,为何会眷顾我这个什么都不做的人呢?
我爹也想通了,让我做点儿自己想做的,虽然万般皆下品,但也不必将大好年华全部蹉跎在读书上,死磕这种事,不适合我,一大把年纪了,不能总靠着家里养活老婆孩子吧!”
我就寻思等考完了再说,这事儿一时半会儿的也急不来,没想到考完我信还没去,你们人倒是先来了。”
当然,更大的顾虑是,锦绣自己知道这里以后会变成什么样,会成为一个外人为了本地户口挤破头的大都市,但旁人不知道啊。
冯舒年还罢了,程远青可是程家独苗苗,程家对程远青的安排,锦绣并不清楚。
虽然不说但几人都明白。
一照面,锦绣身为一州知州,朝廷命官,对待二人,没有一点儿官架子,还是他们熟悉的那个锦绣,让两人放心不少。
而这两人的表现,不卑不亢,没有畏惧也没有讨好,让锦绣觉得自己年少时的眼光十分好,虽然二人在读书上确实少了点儿天赋,但本性十分纯良,这就很好。
锦绣和程远青一左一右扶着寿伯往里走。
冯舒年就跟在身后左看看右看看,一副刘姥姥进大观园的乡下如包子模样,满眼都是惊奇:“我听行商的人偶然说起明安府这一年的变化,总觉得不太真实,像咱们小时候一起看画本子似的,虽然着迷,但心里明白那就是假的。
但近几日亲眼所见,我才察觉靖林县那边的行商说的都太简单了,这里的建设比咱们德宁府府城可整齐有序多了!除了人少了点儿外,真就挑不出什么毛病!”
锦绣心说,这年头,人少,就是最大的毛病。
冯舒年给锦绣比了个大拇指:“好样的!”
锦绣坦然的接受了儿时小伙伴的夸奖,寿伯笑呵呵的看着三人闹腾,有了冯舒年,一个人叽叽喳喳的,像是院子里进来了好几个谢六。
寿伯一行人来的突然,但也只是对锦绣来说,其他人显然早就收到了消息,接风宴早早地备起来,笑呵呵的迎接这位对元家来说,有着特殊意义的老人。
名义上,寿伯是元家的大管家,这两年元老爷已经不管事了,整天围着儿子打转,元家汇通南北的大生意,几乎全是由这位老人说了算。
这位怕是整个元家,除了元老爷外,最清楚元家到底有多少产业的人。
实际上,寿伯是元老爷从死人堆里扒出来的,两人年少时相依为命,一起面对商场的阴谋算计,打拼出一番家业,到了如今,寿伯孑然一身,依旧为元家勤勤恳恳的服务。
元家的所有孩子,都是寿伯看着长大的,寿伯对元家人来说,就像是一个温和的长者,沉默寡言,不管人在哪里,只要一转身,他就像元老爷元夫人一般,总会站在那里,用眼神静静地鼓励着你。
寿伯总说他这辈子离不开元家,实际上元家人又如何能离开他呢?都是一家人。
老爷子敬重寿伯的品行,家宴上难得出席了一次,和寿伯说了几句话,两个老家伙不知聊到了什么,有说有笑,一壶茶,一碟花生米,唠唠叨叨的就将一桌人给撇下不管了。
倒是谢六和定王,意外的跟冯舒年合得来。
这么多年过去,冯舒年比当初那个小胖墩看起来更有喜感,圆圆的脑袋配上圆溜溜的肚皮,说起吃的,能把简单的街头王阿婆家平平无奇的胡饼,说的人嘴里口水泛滥,忍不住也想去尝尝那个滋味儿。
锦绣凑过去一听,就见冯舒年用胖乎乎的手比划着一个脑袋大小的圆盘道:“就是这么大个儿的芝麻饼,撕成指头大小的小块儿,倒进热油中,滋啦一声,炒至金黄,加入辣椒粉,撒上几粒葱花,空气中都是浓郁辛辣的气息,盛出来放入瓷白的碟中,金黄,翠绿,乳白,啧啧,隔壁小孩儿都馋哭了!”
隔壁小孩儿有没有馋哭锦绣不知道,反正对面的谢六和定王快被馋哭了是真的,两人没忍住当即喊来厨子,让厨子照着冯舒年的做法去做一份儿炒芝麻饼。
锦绣无语片刻,普通的炒芝麻饼而已,要不要表现的这么没见过世面?待会儿不好吃又是麻烦。
拎了壶果酒走至程远青身边坐下,给两人各自斟上:“看来是我瞎操心了!”
人与人的相处全是靠缘分,锦绣不想勉强谁,但要是这几人气场不和,像当初的时丹阳与楚舟那般,见面就剑拨弩张,真的很影响接下来的事情。
锦绣是希望这几人能和谐相处的。
但才见第一面,就这般相熟,是不是有些太和谐了呢?
程远青小饮一杯,看着被馋的流口水的三人,忍不住失笑:“我知道你在想什么,放心吧,和家里都说清楚了。
这几年下来,我算是看清了,我啊,在读书上就没有天赋,没天赋还不努力,想要更进一步,除非上天眷顾。
可那么多有天赋还努力的人上天不眷顾,为何会眷顾我这个什么都不做的人呢?
我爹也想通了,让我做点儿自己想做的,虽然万般皆下品,但也不必将大好年华全部蹉跎在读书上,死磕这种事,不适合我,一大把年纪了,不能总靠着家里养活老婆孩子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