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竹孙联姻,共筑防御化政敌(1/2)
王妃之死,对南城王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思念过度,一病不起。
赵显德是个庸君,娶了十几名妃子,各有子嗣,其中太子是前南城后孙后的儿子赵懿,此人如赵显德一般昏庸,只知荣华富贵,不思进取,多次被贬,苦于赵氏一脉之势力,南城王不得不重立,苟妃一死,朝中关于太子之位,又起纷争。
苟氏一堂,自然要立苟妃之儿赵胜为太子,但只有五岁,保守派自是不同意,废长立幼是大忌,更何况封候在即,此时更换太子,定然动摇朝纲。南城王虽病,但大脑很清醒,他此时想起了竹可休,诏他与一帮老臣进宫,安排后事。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竹君,我命休矣,君乃南城国柱,望弃前嫌,辅助太子,耀我赵氏,保我南城,然,太子无能,朝中多人谏言,废黜太子,换人而立,南城之事过于复杂,赵氏之子弟,比起竹氏差之甚远,我痛心疾首,无人可依,无人可靠,竹君主持朝事多年,功劳胜天,赵氏感激不尽,如今,只能仰仗竹君,定这太子之事。”
一帮老臣,平时在朝上多语,在这危急关头,都沉默寡言,谁都明白,这时候要是说错了话,那就得丧命,无论立谁为太子,都要得罪别的妃子,而这些妃子在南城中,娘家都很有势力,是南城王封候中的一部分。
一个烫手的山芋落在竹可休手上,却十分镇定道:“王上,何必这番感叹,此病乃风寒小病,养养就好了,太子之事,朝中议论已久,此乃王上之家事,既作定夺,又何必再来商议,我这次来,是向王上请辞的,臣下年迈多病,也无力从政,还望王上恩准。”
照理说,这时候只要南城王一点头,收了竹家兵权,或许分候之事就不会大乱,南城就不会乱,但南城王有自己的思考,此时让竹可休走,谁来主持南城的政事,他不相信有人会比竹可休做得更好,为此他立诏,命竹可休为辅助大臣,封太师位,在其死后辅助太子。这样一来,王命不可违,竹可休不但没有被削减权利,反而更上一层。
从朝中回到家里,竹可休松了口气,封候一事总算是平息了下来,只要南城王一死,太子登基,便不会再提封候之事,南城也就太平,高兴之余,唤来长子。
“云天啊,此次王上封我为太师,你作何想法?”
“这个时候封父亲为太师,定是要把父亲往火上推。”
“何出此言?”
“父亲想想,王上病重,皆因苟妃的事而起,父亲一直反对封候之事,那苟妃虽死得冤枉,以王上之疑心,定认为与父亲有关,明着是让父亲为太师,实则是要给父亲戴更大的罪帽,那太子昏庸无能,有何辅助,诸事又落到咱们竹家头上,不就成了诸姓的公敌了吗?”
“言之有理,还是我儿见解高明,可王命不可违,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南城王撒手在即,咱们可得早做防范,太子不废黜,国舅等人定要谋事。”
“以咱们现在的兵力,对抗国舅绰绰有余,就怕王妃们联手,眼下之急,应是把执事府拥有兵力的执事召集,交换布防,再在军中安插眼线,以保随时调动。”
“嗯,这个办法好。”
父子二人正在商议,管家来报,孙后的父亲孙国丈来了。
国丈七十有余,其女嫁给南城王时只有十八岁,那时孙氏系南城的大家族,南城王本是次子,停靠孙氏而崛起,尽管不喜欢孙氏之女,却也只能封后,孙后生下太子没几年,染疾而亡,南城王畏惧孙氏之势,再也没封后。孙氏保守,有部分人在朝中为官,但孙后一脉却未入朝,国丈也不担任官职,两袖清风。
国丈来得太及时了,这说明已经听闻太子之事,带来定心丸。十几名王子公子,这样是联手反孙,太子定不能继位,只要任何一人上位,定然会找孙氏算账。国丈是个聪明人,知道此事在于竹可休,于是亲自登门。
竹可休急忙出门相迎,把国丈请进客厅,上了茶,喝退下人。
“国丈,是什么风把你老给吹来了?”
“无事不登三宝殿,竹君,老夫是为太子之事而来。”
“哦,是吗,这消息传得好快,今日王上才定了太子,国丈便知晓了,怎么,国丈对封太子之位有疑惑?”
“哪有什么疑惑,老夫是来感谢竹君的,太子之事虽为家事,也是国事,竹君不插手,不就是保住太子之位了嘛,我那女儿没有福分,但她的孩子,我那外孙可不能遭毒人之手,在没有坐上王位之前,危难重重,还要仰仗竹君关照。”
“我等臣子,定当尽力而为。”
“竹君高风亮节,却屡遭小人暗算,南城上下,无不对竹君敬佩有加,老夫虽贵为国丈,却手无寸铁,帮不了我那外孙,如今王上病变,后宫必然会乱,还希望竹君加派人手到后宫,以防万一。”
“国丈未来之前,我与犬子已经商议,调整各方军力换防,宫中属于犬子管辖之地,自然不会大意,太子府上,也加派了人手。”
“还是竹君想得周到,那就多放了。”
赵显德是个庸君,娶了十几名妃子,各有子嗣,其中太子是前南城后孙后的儿子赵懿,此人如赵显德一般昏庸,只知荣华富贵,不思进取,多次被贬,苦于赵氏一脉之势力,南城王不得不重立,苟妃一死,朝中关于太子之位,又起纷争。
苟氏一堂,自然要立苟妃之儿赵胜为太子,但只有五岁,保守派自是不同意,废长立幼是大忌,更何况封候在即,此时更换太子,定然动摇朝纲。南城王虽病,但大脑很清醒,他此时想起了竹可休,诏他与一帮老臣进宫,安排后事。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竹君,我命休矣,君乃南城国柱,望弃前嫌,辅助太子,耀我赵氏,保我南城,然,太子无能,朝中多人谏言,废黜太子,换人而立,南城之事过于复杂,赵氏之子弟,比起竹氏差之甚远,我痛心疾首,无人可依,无人可靠,竹君主持朝事多年,功劳胜天,赵氏感激不尽,如今,只能仰仗竹君,定这太子之事。”
一帮老臣,平时在朝上多语,在这危急关头,都沉默寡言,谁都明白,这时候要是说错了话,那就得丧命,无论立谁为太子,都要得罪别的妃子,而这些妃子在南城中,娘家都很有势力,是南城王封候中的一部分。
一个烫手的山芋落在竹可休手上,却十分镇定道:“王上,何必这番感叹,此病乃风寒小病,养养就好了,太子之事,朝中议论已久,此乃王上之家事,既作定夺,又何必再来商议,我这次来,是向王上请辞的,臣下年迈多病,也无力从政,还望王上恩准。”
照理说,这时候只要南城王一点头,收了竹家兵权,或许分候之事就不会大乱,南城就不会乱,但南城王有自己的思考,此时让竹可休走,谁来主持南城的政事,他不相信有人会比竹可休做得更好,为此他立诏,命竹可休为辅助大臣,封太师位,在其死后辅助太子。这样一来,王命不可违,竹可休不但没有被削减权利,反而更上一层。
从朝中回到家里,竹可休松了口气,封候一事总算是平息了下来,只要南城王一死,太子登基,便不会再提封候之事,南城也就太平,高兴之余,唤来长子。
“云天啊,此次王上封我为太师,你作何想法?”
“这个时候封父亲为太师,定是要把父亲往火上推。”
“何出此言?”
“父亲想想,王上病重,皆因苟妃的事而起,父亲一直反对封候之事,那苟妃虽死得冤枉,以王上之疑心,定认为与父亲有关,明着是让父亲为太师,实则是要给父亲戴更大的罪帽,那太子昏庸无能,有何辅助,诸事又落到咱们竹家头上,不就成了诸姓的公敌了吗?”
“言之有理,还是我儿见解高明,可王命不可违,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南城王撒手在即,咱们可得早做防范,太子不废黜,国舅等人定要谋事。”
“以咱们现在的兵力,对抗国舅绰绰有余,就怕王妃们联手,眼下之急,应是把执事府拥有兵力的执事召集,交换布防,再在军中安插眼线,以保随时调动。”
“嗯,这个办法好。”
父子二人正在商议,管家来报,孙后的父亲孙国丈来了。
国丈七十有余,其女嫁给南城王时只有十八岁,那时孙氏系南城的大家族,南城王本是次子,停靠孙氏而崛起,尽管不喜欢孙氏之女,却也只能封后,孙后生下太子没几年,染疾而亡,南城王畏惧孙氏之势,再也没封后。孙氏保守,有部分人在朝中为官,但孙后一脉却未入朝,国丈也不担任官职,两袖清风。
国丈来得太及时了,这说明已经听闻太子之事,带来定心丸。十几名王子公子,这样是联手反孙,太子定不能继位,只要任何一人上位,定然会找孙氏算账。国丈是个聪明人,知道此事在于竹可休,于是亲自登门。
竹可休急忙出门相迎,把国丈请进客厅,上了茶,喝退下人。
“国丈,是什么风把你老给吹来了?”
“无事不登三宝殿,竹君,老夫是为太子之事而来。”
“哦,是吗,这消息传得好快,今日王上才定了太子,国丈便知晓了,怎么,国丈对封太子之位有疑惑?”
“哪有什么疑惑,老夫是来感谢竹君的,太子之事虽为家事,也是国事,竹君不插手,不就是保住太子之位了嘛,我那女儿没有福分,但她的孩子,我那外孙可不能遭毒人之手,在没有坐上王位之前,危难重重,还要仰仗竹君关照。”
“我等臣子,定当尽力而为。”
“竹君高风亮节,却屡遭小人暗算,南城上下,无不对竹君敬佩有加,老夫虽贵为国丈,却手无寸铁,帮不了我那外孙,如今王上病变,后宫必然会乱,还希望竹君加派人手到后宫,以防万一。”
“国丈未来之前,我与犬子已经商议,调整各方军力换防,宫中属于犬子管辖之地,自然不会大意,太子府上,也加派了人手。”
“还是竹君想得周到,那就多放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