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臣(皇嫂) 第26节(2/3)
住那些对先帝做法失望的大臣。
郑嘉禾看着宋婴。
当初她被软禁在椒房殿中,差点被废,那是一段极其不堪的过往。虽然许多大臣都知道这段往事,但她当了太后,人前风光得意,前朝后宫上下对此讳莫如深,没人敢提,生怕惹她不快。
宋婴大约是在调查曹应灿的时候,了解到这件事的。
他很大胆,不单敢指责先帝当时做法失当,还敢说出这皇城中大部分人都不敢在她面前提起的过往。
此时他神色平静地叙述,语调如常,仿佛这根本就不是什么大事,只是她以前经历的一段小插曲。
的确只是小插曲。
王太医这事,也会成为一段小插曲,而已。
郑嘉禾嗯了声:“所以你的意思是?”
……
“太后身上有谋害先帝的嫌疑,这些天呀,宫里的气氛可不对劲了。”苗姑一边给太皇太后梳着头发,一边道。
太皇太后恨得咬牙:“只等那证人到了长安,郑氏就倒了。到时候我看还有哪个大臣能向着她!我也真是想不到,那毒妇竟敢谋害我儿!”
苗姑道:“娘娘莫气坏了身子,这些天需好好修养精神,等回宫的时候,再向那郑氏有冤报冤,有仇报仇。”
太皇太后想起自己很快就能回宫了,皇帝年幼,届时她就会取代郑氏的位置,成为长安城新的掌权人,一时心中痛快。不过她很快就意识到:“处理了郑氏,还有秦王、刘氏……”
刚好房门处传来轻微的响声,刘氏在门外道:“母后,妾来给您送药了。”
太皇太后给苗姑使了个眼色,苗姑于是去开门,从刘氏手里接过药碗,没给什么好脸色,又砰地一声把门关上了。
“娘娘,”苗姑把药碗放在案上,凑到太皇太后身边,附耳道,“如今这刘氏与皇帝正好在永安寺中,不如……”
……
十月初一,天空刮起了瑟瑟寒风,王太医也终于在这一天抵达长安。
王太医之前受了伤,又一路奔波,再加上心中郁结,病情时好时坏,因此到了长安的时候,还是昏睡状态。
这个情况,不太适合与太后对簿公堂。
大理寺专门为王太医准备了一间相对舒适、宽敞明亮的牢房,并派了别的太医为他诊治、照顾他,让他休息一晚,次日一早,就会把他带到朝堂之上,当着群臣的面与太后对峙。
杨昪步下台阶。
狱丞陪在一侧,引着杨昪拐了几个弯,到了一扇用锁链锁起来的木门前,道:“王爷,就在这里了。”
杨昪身为摄政亲王,没有人知道他和太后的关系,因此在这件事中,也没有人觉得他要避嫌。
杨昪凭借他的身份和威望,轻而易举地来到了大理寺狱,见到了王太医。
狱丞用钥匙把锁链打开,哈着腰,陪笑道:“王爷,您先在这儿待着,下官就先退下了,您有什么事再差人来吩咐。”
杨昪嗯了声,抬步入了牢中,狱丞又把门掩上,方躬身告退。
王太医面朝墙壁,侧躺在简陋的木板床上,听见动静,他也没什么反应,就仿佛还在昏睡。
杨昪低声唤了句:“王太医。”
他盯着一动不动的囚犯,知道他能听见,缓慢地续了句:“你的妻儿是藏在凉州安县吧?已经被本王找到了。”
……
宋婴把几份奏折一一摆在曹应灿的面前。
“不知曹大人是否还记得张相公?当年先帝受云贵妃唆使,将张相公贬去蜀地,没两个月,张相公就身故了,后来,是太后娘娘掌权之后,为张相公平反,将他的后人接回长安的。”
曹应灿紧绷着脸,没有应声。
那张相公的孙子,是个伶俐乖巧的少年,回到长安之后,他还见过几次,如今在国子监读书。
“去岁关中大旱,闹了饥荒,那时先帝因废太子一案卧病不起,数月不理朝政,也是太后娘娘坐镇长安,有条不紊地部署救灾事宜,安抚了灾区百姓的情绪,避免灾情进一步扩大的。曹相公,当时您还称赞太后娘娘,夸她英惠贤德,上书请先帝为太后加尊号呢。”
曹应灿想起往事,面色更是阴沉。
那时候他害怕先帝对太后不满,再想废后,于是想在名声上多为太后造势,以稳固其后位。
只是被太后拒绝了。那时候的郑嘉禾,还不想太高调。
曹应灿道:“宋婴,你与老夫说这些东西做甚?功是功,罪是罪,自有大魏律法来定!”
宋婴躬身,朝曹应灿俯首下拜:“曹相公,下官知您一心为国,绝无私心。但下官请您想想,如果太后……”
宋婴顿了一下,道:“且不说王太医的证词是否可靠,如今陛下年幼,如果您仅凭王太医的一面之词就给太后娘娘定了罪,这大魏该由谁主政?太皇太后?还是秦王?”
宋婴稍稍抬头,盯着曹应灿,目色沉沉:“当年太后娘娘被困中宫,朝政是如何
郑嘉禾看着宋婴。
当初她被软禁在椒房殿中,差点被废,那是一段极其不堪的过往。虽然许多大臣都知道这段往事,但她当了太后,人前风光得意,前朝后宫上下对此讳莫如深,没人敢提,生怕惹她不快。
宋婴大约是在调查曹应灿的时候,了解到这件事的。
他很大胆,不单敢指责先帝当时做法失当,还敢说出这皇城中大部分人都不敢在她面前提起的过往。
此时他神色平静地叙述,语调如常,仿佛这根本就不是什么大事,只是她以前经历的一段小插曲。
的确只是小插曲。
王太医这事,也会成为一段小插曲,而已。
郑嘉禾嗯了声:“所以你的意思是?”
……
“太后身上有谋害先帝的嫌疑,这些天呀,宫里的气氛可不对劲了。”苗姑一边给太皇太后梳着头发,一边道。
太皇太后恨得咬牙:“只等那证人到了长安,郑氏就倒了。到时候我看还有哪个大臣能向着她!我也真是想不到,那毒妇竟敢谋害我儿!”
苗姑道:“娘娘莫气坏了身子,这些天需好好修养精神,等回宫的时候,再向那郑氏有冤报冤,有仇报仇。”
太皇太后想起自己很快就能回宫了,皇帝年幼,届时她就会取代郑氏的位置,成为长安城新的掌权人,一时心中痛快。不过她很快就意识到:“处理了郑氏,还有秦王、刘氏……”
刚好房门处传来轻微的响声,刘氏在门外道:“母后,妾来给您送药了。”
太皇太后给苗姑使了个眼色,苗姑于是去开门,从刘氏手里接过药碗,没给什么好脸色,又砰地一声把门关上了。
“娘娘,”苗姑把药碗放在案上,凑到太皇太后身边,附耳道,“如今这刘氏与皇帝正好在永安寺中,不如……”
……
十月初一,天空刮起了瑟瑟寒风,王太医也终于在这一天抵达长安。
王太医之前受了伤,又一路奔波,再加上心中郁结,病情时好时坏,因此到了长安的时候,还是昏睡状态。
这个情况,不太适合与太后对簿公堂。
大理寺专门为王太医准备了一间相对舒适、宽敞明亮的牢房,并派了别的太医为他诊治、照顾他,让他休息一晚,次日一早,就会把他带到朝堂之上,当着群臣的面与太后对峙。
杨昪步下台阶。
狱丞陪在一侧,引着杨昪拐了几个弯,到了一扇用锁链锁起来的木门前,道:“王爷,就在这里了。”
杨昪身为摄政亲王,没有人知道他和太后的关系,因此在这件事中,也没有人觉得他要避嫌。
杨昪凭借他的身份和威望,轻而易举地来到了大理寺狱,见到了王太医。
狱丞用钥匙把锁链打开,哈着腰,陪笑道:“王爷,您先在这儿待着,下官就先退下了,您有什么事再差人来吩咐。”
杨昪嗯了声,抬步入了牢中,狱丞又把门掩上,方躬身告退。
王太医面朝墙壁,侧躺在简陋的木板床上,听见动静,他也没什么反应,就仿佛还在昏睡。
杨昪低声唤了句:“王太医。”
他盯着一动不动的囚犯,知道他能听见,缓慢地续了句:“你的妻儿是藏在凉州安县吧?已经被本王找到了。”
……
宋婴把几份奏折一一摆在曹应灿的面前。
“不知曹大人是否还记得张相公?当年先帝受云贵妃唆使,将张相公贬去蜀地,没两个月,张相公就身故了,后来,是太后娘娘掌权之后,为张相公平反,将他的后人接回长安的。”
曹应灿紧绷着脸,没有应声。
那张相公的孙子,是个伶俐乖巧的少年,回到长安之后,他还见过几次,如今在国子监读书。
“去岁关中大旱,闹了饥荒,那时先帝因废太子一案卧病不起,数月不理朝政,也是太后娘娘坐镇长安,有条不紊地部署救灾事宜,安抚了灾区百姓的情绪,避免灾情进一步扩大的。曹相公,当时您还称赞太后娘娘,夸她英惠贤德,上书请先帝为太后加尊号呢。”
曹应灿想起往事,面色更是阴沉。
那时候他害怕先帝对太后不满,再想废后,于是想在名声上多为太后造势,以稳固其后位。
只是被太后拒绝了。那时候的郑嘉禾,还不想太高调。
曹应灿道:“宋婴,你与老夫说这些东西做甚?功是功,罪是罪,自有大魏律法来定!”
宋婴躬身,朝曹应灿俯首下拜:“曹相公,下官知您一心为国,绝无私心。但下官请您想想,如果太后……”
宋婴顿了一下,道:“且不说王太医的证词是否可靠,如今陛下年幼,如果您仅凭王太医的一面之词就给太后娘娘定了罪,这大魏该由谁主政?太皇太后?还是秦王?”
宋婴稍稍抬头,盯着曹应灿,目色沉沉:“当年太后娘娘被困中宫,朝政是如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