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128.复课(2/3)
娘疼我,要不我今天就要饿肚子了。”
“那你也少吃些吧,婶娘的这些花生是要拿到夜市上卖钱的。”梁子阳见高媛进了厨房,低声悄悄地对徐士充道。
徐士充不好意思地把手里的花生放了回去。和自家有田地商铺不同,柴家的收入主要靠婶娘在夜市上卖花和小食,对了,偶尔还会贩卖些瓜果。
“吃吧,不差你这一盘子。”柴伐北笑道,家里早就不指望卖这个过日子了,只不过因为有客人在,总要做些遮掩,高媛这才把以前的生意重新拾起来。
不仅高媛重新卖小食,就连他们叔侄俩也加快了抄书的速度,隔三差五地把所抄的书送到书铺里,挣些银钱出来。柴文道的书法极好,柴伐北的更好,两个人抄的书如今已经到了书铺所给的最高价格。尤其是柴文道还挂着案首的名头,他又只捡着四书五经抄,每次拿到书铺里,往往还没来得及过夜,就被人高价买走了。
马肃正和梁子阳的家境差不多,都是乡下的一般人家,以前也干过抄书挣钱的活儿,只不过比不得柴文道叔侄俩的工钱。两个人在柴家白吃白住很是不好意思,把自己抄书的钱也给了高媛。高媛推辞不过,只好收下,对两个人照顾得更加周到,甚至还在给柴文道叔侄俩做夏衫的时候,给他们俩也做了一身。
主人热情,客人知礼,再加上有传授算学的情谊在,这一个多月,众人的关系处得很是不错。高媛把马肃正和梁子阳当成半个学生看,马肃正和梁子阳却是真心诚意地将她视为师长。天地君亲师,在这个时代,老师的地位仅次于父母,就连婚姻都是可以插一手的。
在众人的一致隐瞒下,高媛对于城外的流民归宿有了一个乐观的评价。在青山书院八月复学之后,重新过上了以前的平静生活。在她的身边,也出现了操着外地口音的人。大多是在晋水河边码头上扛大包的苦力,偶尔也有大户人家的仆役,或者某个商铺里的学徒。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流民已经在晋中府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开始慢慢地融入到这个城市中来了。
等柴文道几个人回来过中秋的时候,她就把自己的发现跟他们讲了。马肃正和梁子阳虽然回了青山书院住,可每次休息的时候,向来是跟着一起回来的,他们还惦记着跟高媛学算学呢。
几个少年都没有想到,高媛会对流民的事情这么感兴趣,不由面面相觑了半天,不知道该怎么统一口径,到最后众人的目光一致聚焦到柴文道身上,眼睛里明明白白地露出让他打头阵的意思。
柴文道只好轻咳了一声,决定以退为进:“嫂娘,您觉得这样不好吗?”
高媛其实完全是把流民安置当成了课题来研究的,多好的研究机会啊,对于灾难的处置,是最能考验执政者能力的。以前在课堂上学习古代政治思想史的时候,只是研究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是用什么政治手段来进行统治的,可没有这种实际操作的具体事例。谁让她现在生活安逸呢?总要给自己找些事情来干不是?
“我是想啊,这些人就这么在晋中生活下去了,那等灾情过去,他们还要回老家吗?如果不回去,那些田地会不会荒废掉?”
众人不觉暗自出了一口气,都快被她吓死了好吗?还以为她一个人在家,遇到什么糟心事心情不好了呢。
柴文道对这个问题还是很有发言权的:“自然是要回去的,燕北本来人就少,若是再有这么多人口流失,土地就会被荒废了。地方官员每年考评,下辖人口数量是必查的。若是晋中不放人,定会向朝廷上奏告状的。”
高媛点点头:“原来是这样啊。”一副茅塞顿开的样子。
柴伐北立刻问:“娘,您怎么想起来问这个了?”这是一般人会考虑的问题吗?
高媛心里的疑惑被解决了,也就觉得轻松了,随意地道:“我就是闲的没事儿,随便问问。我买了好几种馅儿的月饼,你们要吃什么?有枣泥的、豆沙的、栗蓉的,还有五仁的。”
她自己把话题转开了,几个少年也就配合着她说说笑笑,把注意力转移到如何过中秋上面来。
大户人家过中秋,自然有很多讲究。偏偏高媛对于中秋的理解就是一家子凑在一起热热闹闹吃个饭,饭桌上必须有月饼这么一点儿,别的一概不知。马肃正和梁子阳家境一般,能有个月饼吃也就差不多了,何况还有这么多种馅儿可以选择?所以觉得高媛准备的一大桌子美食很有过节气氛。至于柴文道柴伐北这俩很讲究过的,早就习惯了高媛的过节风格,自然也没有意见。
于是,五个人就这么开开心心地吃了饭,赏了月,几个少年顺道写了几首诗,这中秋就算是过完了。
至于过节必有的人情往来,柴文道叔侄俩早早地就做完了,一点儿也不用高媛操心。就跟所有孩子长大了的家长一样,高媛在欣慰的同时,也有了一些失落。
若是一直都保持着十天才回来一趟的频率也就算了,偏偏还在家里过了一个多月的暑假。热闹之后的冷清更令人觉得寂寞,高媛这些日子觉得可难熬了,也怪不得她连城外的流民都关心上了。实
“那你也少吃些吧,婶娘的这些花生是要拿到夜市上卖钱的。”梁子阳见高媛进了厨房,低声悄悄地对徐士充道。
徐士充不好意思地把手里的花生放了回去。和自家有田地商铺不同,柴家的收入主要靠婶娘在夜市上卖花和小食,对了,偶尔还会贩卖些瓜果。
“吃吧,不差你这一盘子。”柴伐北笑道,家里早就不指望卖这个过日子了,只不过因为有客人在,总要做些遮掩,高媛这才把以前的生意重新拾起来。
不仅高媛重新卖小食,就连他们叔侄俩也加快了抄书的速度,隔三差五地把所抄的书送到书铺里,挣些银钱出来。柴文道的书法极好,柴伐北的更好,两个人抄的书如今已经到了书铺所给的最高价格。尤其是柴文道还挂着案首的名头,他又只捡着四书五经抄,每次拿到书铺里,往往还没来得及过夜,就被人高价买走了。
马肃正和梁子阳的家境差不多,都是乡下的一般人家,以前也干过抄书挣钱的活儿,只不过比不得柴文道叔侄俩的工钱。两个人在柴家白吃白住很是不好意思,把自己抄书的钱也给了高媛。高媛推辞不过,只好收下,对两个人照顾得更加周到,甚至还在给柴文道叔侄俩做夏衫的时候,给他们俩也做了一身。
主人热情,客人知礼,再加上有传授算学的情谊在,这一个多月,众人的关系处得很是不错。高媛把马肃正和梁子阳当成半个学生看,马肃正和梁子阳却是真心诚意地将她视为师长。天地君亲师,在这个时代,老师的地位仅次于父母,就连婚姻都是可以插一手的。
在众人的一致隐瞒下,高媛对于城外的流民归宿有了一个乐观的评价。在青山书院八月复学之后,重新过上了以前的平静生活。在她的身边,也出现了操着外地口音的人。大多是在晋水河边码头上扛大包的苦力,偶尔也有大户人家的仆役,或者某个商铺里的学徒。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流民已经在晋中府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开始慢慢地融入到这个城市中来了。
等柴文道几个人回来过中秋的时候,她就把自己的发现跟他们讲了。马肃正和梁子阳虽然回了青山书院住,可每次休息的时候,向来是跟着一起回来的,他们还惦记着跟高媛学算学呢。
几个少年都没有想到,高媛会对流民的事情这么感兴趣,不由面面相觑了半天,不知道该怎么统一口径,到最后众人的目光一致聚焦到柴文道身上,眼睛里明明白白地露出让他打头阵的意思。
柴文道只好轻咳了一声,决定以退为进:“嫂娘,您觉得这样不好吗?”
高媛其实完全是把流民安置当成了课题来研究的,多好的研究机会啊,对于灾难的处置,是最能考验执政者能力的。以前在课堂上学习古代政治思想史的时候,只是研究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是用什么政治手段来进行统治的,可没有这种实际操作的具体事例。谁让她现在生活安逸呢?总要给自己找些事情来干不是?
“我是想啊,这些人就这么在晋中生活下去了,那等灾情过去,他们还要回老家吗?如果不回去,那些田地会不会荒废掉?”
众人不觉暗自出了一口气,都快被她吓死了好吗?还以为她一个人在家,遇到什么糟心事心情不好了呢。
柴文道对这个问题还是很有发言权的:“自然是要回去的,燕北本来人就少,若是再有这么多人口流失,土地就会被荒废了。地方官员每年考评,下辖人口数量是必查的。若是晋中不放人,定会向朝廷上奏告状的。”
高媛点点头:“原来是这样啊。”一副茅塞顿开的样子。
柴伐北立刻问:“娘,您怎么想起来问这个了?”这是一般人会考虑的问题吗?
高媛心里的疑惑被解决了,也就觉得轻松了,随意地道:“我就是闲的没事儿,随便问问。我买了好几种馅儿的月饼,你们要吃什么?有枣泥的、豆沙的、栗蓉的,还有五仁的。”
她自己把话题转开了,几个少年也就配合着她说说笑笑,把注意力转移到如何过中秋上面来。
大户人家过中秋,自然有很多讲究。偏偏高媛对于中秋的理解就是一家子凑在一起热热闹闹吃个饭,饭桌上必须有月饼这么一点儿,别的一概不知。马肃正和梁子阳家境一般,能有个月饼吃也就差不多了,何况还有这么多种馅儿可以选择?所以觉得高媛准备的一大桌子美食很有过节气氛。至于柴文道柴伐北这俩很讲究过的,早就习惯了高媛的过节风格,自然也没有意见。
于是,五个人就这么开开心心地吃了饭,赏了月,几个少年顺道写了几首诗,这中秋就算是过完了。
至于过节必有的人情往来,柴文道叔侄俩早早地就做完了,一点儿也不用高媛操心。就跟所有孩子长大了的家长一样,高媛在欣慰的同时,也有了一些失落。
若是一直都保持着十天才回来一趟的频率也就算了,偏偏还在家里过了一个多月的暑假。热闹之后的冷清更令人觉得寂寞,高媛这些日子觉得可难熬了,也怪不得她连城外的流民都关心上了。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