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244.想当年(2/3)
她从死人堆里带出来的孩子,也曾经将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养过,替他们盘算过前程,怎么可能没有感情?
范诚旭兄弟俩连晚饭也没吃,急匆匆地走了。看那样子,倒是要连夜赶路的架势。
高媛等人走不见了,才问柴文道:“伐北会送他们去哪儿?”
柴文道低声回答:“他也不好远送,只送上快船就罢了。”
高媛又问:“很远吗?”
“很远。”
高媛不问了,他们从很远的地方来,又要到很远的地方去,只是为了问她当年的情形,也不知道他们此行,自己拿出来的东西能不能让他们满意。
突然想到当年的事情,不由抓住了柴文道的手,急切地问:“当年……”
“当年他们成功了,可是那时候我们不在娘身边,不知道是不是娘这里的东西起了作用还是别的。”柴文道低声道。
“成功了就好。”高媛低语,“这事儿,终归是他们兄弟俩的事情,咱们谁都替不了他们,能帮的,怕也只有这点儿事情了。”
“这点儿事情,就值得他们跑这一趟了。算计着日子,怕是一看到邸报就动身了。”柴文道推断。
是啊,邸报上可是说了柴文道在钱唐筑堤的事情,当时目击的人太多,把她写进去的可能也是有的。她要不要找张来看看?家里应是有的吧?
柴文道就找出记载筑堤之事的邸报来给她看,上头果然也写了她,只不过一笔带过,只说她想了个合龙的主意罢了。看来官府的人也觉得,把她所做的事情写上去不太合适。
上面对柴伐北倒是给了不少笔墨,也有许多对皇上的赞誉之词。想来范诚旭兄弟俩就是凭着这些信息,知道自己如今是和他们在一处的。
他们提到了西南,莫非如今还在西南?西南多山,路又极难走,柴文道的推断应该是准的。
高媛从此多了一个看邸报的习惯,若是范家的案子翻过来,邸报上必然是写的。
她这一等就是半年,等到柴文道的三子勤哥儿过百岁的时候,才在邸报上看到了一条好像能扯上些关系的事情:北关的指挥使,被抓入京了。
高媛指着邸报上的人名问柴伐北:“是这个人吗?”
柴伐北肯定地答:“是他!”
“这么多年了,就没换过地方?不是说三年就要换个地方吗?”高媛奇怪地问。
柴伐北解释道:“武将和文官不同,尤其是到了指挥使这个职位的,常常一当就是十几年,几十年的都有,还有祖祖辈辈都镇守一处的。就是因为时间越长,对边关的地形和敌人的情况越熟悉,胜算也就越大。所以无名军师当年就建议,高阶武官不要轻易换防,低层武官和士兵,却是经常轮换的,目的也是为了防止这些高阶武官拥兵自重,动了朝廷的根本。”
又过了半年,勤哥儿牙牙学语的时候,高媛接到了从驿站那边送来的一口小箱子,打开一看,里面是亮闪闪的一套碧玺头面。也不知道怎么送来的,居然也没有破损的。
柴伐北指点道:“这是昆仑山的碧玺,只有那儿才产这么好的碧玺,别的地方都不成。”
昆仑山啊,高媛知道。和现代的那个地理位置相同,也在大夏的西北。原来这兄弟俩如今是在西北么?
柴伐北道:“这俩小子倒挺能跑。”
等到正贞十七年的春天,柴文道升任户部郎中,他们一家子重新回到京城的时候,高媛在大街上看到了范诚阳。
她不敢上前相认,范诚阳也不敢,只是含笑地对她点了点头,和陌生人一般与她擦肩而过。
高媛心里酸楚无比,也不知道这俩孩子经历了什么,又将要经历些什么。柴文道说当年他们拥有了好的结局,可这过程却是想得出来的艰难。
她又耐心地等,这回等得却不是那么久了,到了年底,朝野便动荡起来。高媛在家一边应付着老想祸害她屋里芍药的勤哥儿,一边关注着怀了第一胎的寿康,还偶尔进宫看望越来越糊涂的太后,忙得不可开交,只能把叔侄俩带回来的消息当故事听。
最先落马的是西北的一个武官,是一位正四品的指挥佥事。柴文道身在户部,能知道最新的消息,柴伐北却可以直接去看热闹,跑回来告诉她,那个武官,便是她画在纸上的那个。
高媛对这些官职名称品级什么的老记不住,她只能记住柴文道的。
“正四品的指挥佥事,这算大官儿还是小官儿?”她只能问出这样的问题。
幸亏回答她的是儿子,不嫌她没有常识。不过柴伐北如今是驸马,他对于官职的看法跟别人不太一样:“还行吧,中不溜儿。他这是沾了指挥使心腹的光,要不然也混不到那个品级去。”
高媛沉思道:“北关在北边,那人怎么跑到西北去了?既然是心腹,不该是在自己手下的吗?”
柴伐北解释道:“可能可是怕他在北关被人认出来。”
这就说的通了,原来这就是范家兄弟俩跑到西北去的原因。
范诚旭兄弟俩连晚饭也没吃,急匆匆地走了。看那样子,倒是要连夜赶路的架势。
高媛等人走不见了,才问柴文道:“伐北会送他们去哪儿?”
柴文道低声回答:“他也不好远送,只送上快船就罢了。”
高媛又问:“很远吗?”
“很远。”
高媛不问了,他们从很远的地方来,又要到很远的地方去,只是为了问她当年的情形,也不知道他们此行,自己拿出来的东西能不能让他们满意。
突然想到当年的事情,不由抓住了柴文道的手,急切地问:“当年……”
“当年他们成功了,可是那时候我们不在娘身边,不知道是不是娘这里的东西起了作用还是别的。”柴文道低声道。
“成功了就好。”高媛低语,“这事儿,终归是他们兄弟俩的事情,咱们谁都替不了他们,能帮的,怕也只有这点儿事情了。”
“这点儿事情,就值得他们跑这一趟了。算计着日子,怕是一看到邸报就动身了。”柴文道推断。
是啊,邸报上可是说了柴文道在钱唐筑堤的事情,当时目击的人太多,把她写进去的可能也是有的。她要不要找张来看看?家里应是有的吧?
柴文道就找出记载筑堤之事的邸报来给她看,上头果然也写了她,只不过一笔带过,只说她想了个合龙的主意罢了。看来官府的人也觉得,把她所做的事情写上去不太合适。
上面对柴伐北倒是给了不少笔墨,也有许多对皇上的赞誉之词。想来范诚旭兄弟俩就是凭着这些信息,知道自己如今是和他们在一处的。
他们提到了西南,莫非如今还在西南?西南多山,路又极难走,柴文道的推断应该是准的。
高媛从此多了一个看邸报的习惯,若是范家的案子翻过来,邸报上必然是写的。
她这一等就是半年,等到柴文道的三子勤哥儿过百岁的时候,才在邸报上看到了一条好像能扯上些关系的事情:北关的指挥使,被抓入京了。
高媛指着邸报上的人名问柴伐北:“是这个人吗?”
柴伐北肯定地答:“是他!”
“这么多年了,就没换过地方?不是说三年就要换个地方吗?”高媛奇怪地问。
柴伐北解释道:“武将和文官不同,尤其是到了指挥使这个职位的,常常一当就是十几年,几十年的都有,还有祖祖辈辈都镇守一处的。就是因为时间越长,对边关的地形和敌人的情况越熟悉,胜算也就越大。所以无名军师当年就建议,高阶武官不要轻易换防,低层武官和士兵,却是经常轮换的,目的也是为了防止这些高阶武官拥兵自重,动了朝廷的根本。”
又过了半年,勤哥儿牙牙学语的时候,高媛接到了从驿站那边送来的一口小箱子,打开一看,里面是亮闪闪的一套碧玺头面。也不知道怎么送来的,居然也没有破损的。
柴伐北指点道:“这是昆仑山的碧玺,只有那儿才产这么好的碧玺,别的地方都不成。”
昆仑山啊,高媛知道。和现代的那个地理位置相同,也在大夏的西北。原来这兄弟俩如今是在西北么?
柴伐北道:“这俩小子倒挺能跑。”
等到正贞十七年的春天,柴文道升任户部郎中,他们一家子重新回到京城的时候,高媛在大街上看到了范诚阳。
她不敢上前相认,范诚阳也不敢,只是含笑地对她点了点头,和陌生人一般与她擦肩而过。
高媛心里酸楚无比,也不知道这俩孩子经历了什么,又将要经历些什么。柴文道说当年他们拥有了好的结局,可这过程却是想得出来的艰难。
她又耐心地等,这回等得却不是那么久了,到了年底,朝野便动荡起来。高媛在家一边应付着老想祸害她屋里芍药的勤哥儿,一边关注着怀了第一胎的寿康,还偶尔进宫看望越来越糊涂的太后,忙得不可开交,只能把叔侄俩带回来的消息当故事听。
最先落马的是西北的一个武官,是一位正四品的指挥佥事。柴文道身在户部,能知道最新的消息,柴伐北却可以直接去看热闹,跑回来告诉她,那个武官,便是她画在纸上的那个。
高媛对这些官职名称品级什么的老记不住,她只能记住柴文道的。
“正四品的指挥佥事,这算大官儿还是小官儿?”她只能问出这样的问题。
幸亏回答她的是儿子,不嫌她没有常识。不过柴伐北如今是驸马,他对于官职的看法跟别人不太一样:“还行吧,中不溜儿。他这是沾了指挥使心腹的光,要不然也混不到那个品级去。”
高媛沉思道:“北关在北边,那人怎么跑到西北去了?既然是心腹,不该是在自己手下的吗?”
柴伐北解释道:“可能可是怕他在北关被人认出来。”
这就说的通了,原来这就是范家兄弟俩跑到西北去的原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