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三顾茅庐(1/2)
李世民一袭白衣,跟个来应聘账房的先生一样。
“可有名贴?”
庄头老王背着手走过来,他穿着一件小羊皮袄子,外皮内毛,裁减得体。如今的老王开始自矜身份,讲究体面,毕竟他现在可不再是过去那个老王了,如今的他管着秦家在三原县的庄子外,还管着好些个养殖场,手底下人也多,地也多,钱也多,走哪不得被人尊称一声王庄主。
过去他是不敢这样对那些读书人这态度的,但如今老王觉得读书人也不过如此,他现在手底下读书人可很多,不也在他手底下充当着账房啊、管事,哪个不得对他客客气气。
李世民今日仅带了马周和魏征等几个过来,算是微服私访,衣着普通,可在秦家庄前被拦下,还是有些意外的。
“我们是来见三郎的。”马周上前递上自己的名贴。
老王接过,作模作样的看了两眼,可老王实际上识不得几个字,连上面马周二字都没认全,更别说上面的官职籍贯等了,仅识出一个马字。
“姓马?找我家三郎何事啊?”
马周现在是御史台三院中台院的侍御史,职虽才六品,可深得皇帝信任,也是个红人。三司理事,马周每每承旨与门下省给事中更直朝堂,会审办案,与刑部侍郎、郎中、大理司直、评事等听讯。
被一个小小庄头这般轻慢,他倒也没在意。
“我姓马,曾是三郎长安府中账房。”马周笑道。
“早说啊,马先生请。”老王一听原来以前是自家人,当下倒是客气起来,换上了一副亲切的面孔,拉着老马往里走,一边走还一边喊着庄丁过来倒茶上点心。
秦琅正在庄里晒太阳读书,一抬头发现李世民笼着手笑呵呵的看着他,倒是一惊。
刚要站起来,结果李世民手往下压,“过来瞧瞧,不用行礼。”
“看什么书呢?”
秦琅递上书,“看齐民要术。”
李世民接过,发现秦琅翻看的是齐民要术·养猪篇。
“还真一心打算养猪?”
“嗯,养殖对于百姓来说,是个重要的家庭经济来源,而对于朝廷来说,这也是重要的经济补充,得提高重视。”
李世民也从旁边搬过一个马扎,就在秦琅旁边坐下,“那你跟朕好好说说!”
“陛下降临······”
“朕派人来召了你两次,你不肯回长安,朕只好亲来了。”
“陛下,非臣不肯回,实是无敕旨不敢回京啊。”
李世民也有些无奈,他让中书草诏复秦琅职,可门下省的王珪却驳回不过,碰上王珪这样的硬茬子皇帝也无奈,本来说以中旨召回秦琅,结果秦琅也是个铁头娃,硬说无敕不回京。
君王两人于是坐在这庄园院里,一边晒着冬日的暖阳,一边谈论养猪养鸡,谈到秦琅新完工的大工程。
“朝廷有困难了,缺钱,北衙新建六军无钱粮可供饷供军,百官无俸可发,勋戚可钱可赏·······朕是着实头痛,想来问问你的良策。”李世民摊牌了,不装了,今天就是来问计的,要不是实在困窘,也不会这般三顾茅芦了。
“陛下,这应当是政事堂诸公的事吧,真要问策也是问政事堂的宰相、参政们,或者直接找相关的户部、太府寺、司农寺、少府监等啊。”
户部管财税,太府寺管钱,司农寺管粮,少府监管的是官府作坊、铸钱。
“别提他们了,无有良策。时局艰难,只能问计于三郎你了。”
宰相参政也好,户部尚书太府寺卿也罢,他们提出的应对之策,在李世民看来,都远水难解近渴,或是不切实际。
“陛下,这财政问题要解决,不外只有开源节流而已啊。”
“那你告诉朕,还能从哪开源?”
李世民现在对于节流二字不感兴趣了,因为该节的地方他都节过了,裁减宫人,缩减宫廷开支,甚至是削百官之俸,停勋戚赏赐等等,但还是远远不够。
如今已有不少官员上奏,要对他的北衙六军动手了,这是李世民不允许的。
“总不能靠养猪吧?”李世民把齐民要术养猪篇扔回给秦琅。
秦琅捡起书,合上。
“陛下,财政问题要解决,里面水很深,但总结来说,其实就是一个字,税。国家财政靠的是税,而要增收,要不扩大税源,要不提高税率,或是增添税种而已。”
大唐的财税制度是继承的隋朝,基本的税制就是以均田制和府兵制为根本的租庸调制,这种制度非常简单,按丁征税,每年每丁租粟二石,调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一年再服免费的役二十天,未服满,每日折绢二尺为庸上缴。
这种税制很简单,设计之初,理想下的税率是四十税一,因为理想状态下一丁是授田百亩。
唐朝的租庸调其实比隋朝时是下降了的,比如隋初是以床为单位征税,一对夫妇谓一床。因为这种夫妇税率高,还导致当时很多人
“可有名贴?”
庄头老王背着手走过来,他穿着一件小羊皮袄子,外皮内毛,裁减得体。如今的老王开始自矜身份,讲究体面,毕竟他现在可不再是过去那个老王了,如今的他管着秦家在三原县的庄子外,还管着好些个养殖场,手底下人也多,地也多,钱也多,走哪不得被人尊称一声王庄主。
过去他是不敢这样对那些读书人这态度的,但如今老王觉得读书人也不过如此,他现在手底下读书人可很多,不也在他手底下充当着账房啊、管事,哪个不得对他客客气气。
李世民今日仅带了马周和魏征等几个过来,算是微服私访,衣着普通,可在秦家庄前被拦下,还是有些意外的。
“我们是来见三郎的。”马周上前递上自己的名贴。
老王接过,作模作样的看了两眼,可老王实际上识不得几个字,连上面马周二字都没认全,更别说上面的官职籍贯等了,仅识出一个马字。
“姓马?找我家三郎何事啊?”
马周现在是御史台三院中台院的侍御史,职虽才六品,可深得皇帝信任,也是个红人。三司理事,马周每每承旨与门下省给事中更直朝堂,会审办案,与刑部侍郎、郎中、大理司直、评事等听讯。
被一个小小庄头这般轻慢,他倒也没在意。
“我姓马,曾是三郎长安府中账房。”马周笑道。
“早说啊,马先生请。”老王一听原来以前是自家人,当下倒是客气起来,换上了一副亲切的面孔,拉着老马往里走,一边走还一边喊着庄丁过来倒茶上点心。
秦琅正在庄里晒太阳读书,一抬头发现李世民笼着手笑呵呵的看着他,倒是一惊。
刚要站起来,结果李世民手往下压,“过来瞧瞧,不用行礼。”
“看什么书呢?”
秦琅递上书,“看齐民要术。”
李世民接过,发现秦琅翻看的是齐民要术·养猪篇。
“还真一心打算养猪?”
“嗯,养殖对于百姓来说,是个重要的家庭经济来源,而对于朝廷来说,这也是重要的经济补充,得提高重视。”
李世民也从旁边搬过一个马扎,就在秦琅旁边坐下,“那你跟朕好好说说!”
“陛下降临······”
“朕派人来召了你两次,你不肯回长安,朕只好亲来了。”
“陛下,非臣不肯回,实是无敕旨不敢回京啊。”
李世民也有些无奈,他让中书草诏复秦琅职,可门下省的王珪却驳回不过,碰上王珪这样的硬茬子皇帝也无奈,本来说以中旨召回秦琅,结果秦琅也是个铁头娃,硬说无敕不回京。
君王两人于是坐在这庄园院里,一边晒着冬日的暖阳,一边谈论养猪养鸡,谈到秦琅新完工的大工程。
“朝廷有困难了,缺钱,北衙新建六军无钱粮可供饷供军,百官无俸可发,勋戚可钱可赏·······朕是着实头痛,想来问问你的良策。”李世民摊牌了,不装了,今天就是来问计的,要不是实在困窘,也不会这般三顾茅芦了。
“陛下,这应当是政事堂诸公的事吧,真要问策也是问政事堂的宰相、参政们,或者直接找相关的户部、太府寺、司农寺、少府监等啊。”
户部管财税,太府寺管钱,司农寺管粮,少府监管的是官府作坊、铸钱。
“别提他们了,无有良策。时局艰难,只能问计于三郎你了。”
宰相参政也好,户部尚书太府寺卿也罢,他们提出的应对之策,在李世民看来,都远水难解近渴,或是不切实际。
“陛下,这财政问题要解决,不外只有开源节流而已啊。”
“那你告诉朕,还能从哪开源?”
李世民现在对于节流二字不感兴趣了,因为该节的地方他都节过了,裁减宫人,缩减宫廷开支,甚至是削百官之俸,停勋戚赏赐等等,但还是远远不够。
如今已有不少官员上奏,要对他的北衙六军动手了,这是李世民不允许的。
“总不能靠养猪吧?”李世民把齐民要术养猪篇扔回给秦琅。
秦琅捡起书,合上。
“陛下,财政问题要解决,里面水很深,但总结来说,其实就是一个字,税。国家财政靠的是税,而要增收,要不扩大税源,要不提高税率,或是增添税种而已。”
大唐的财税制度是继承的隋朝,基本的税制就是以均田制和府兵制为根本的租庸调制,这种制度非常简单,按丁征税,每年每丁租粟二石,调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一年再服免费的役二十天,未服满,每日折绢二尺为庸上缴。
这种税制很简单,设计之初,理想下的税率是四十税一,因为理想状态下一丁是授田百亩。
唐朝的租庸调其实比隋朝时是下降了的,比如隋初是以床为单位征税,一对夫妇谓一床。因为这种夫妇税率高,还导致当时很多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