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都不纯粹(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王安石就那样随在官家的身后,亦步亦趋的往垂拱殿。

    这一刻,王安石知道,官家已经看了他的青苗法,并且真的有意革新。

    有这样想法的还有吕惠卿,在官家留对王介甫时,他就知道王安石跟官家递了青苗法的折子。

    至于官家会不会支持,吕惠卿从来没担心过。

    王安石激动吗?应该是有点。他不仅仅是为他的想法可以实现,更是为国朝苍生而激动。

    王安石,还是具备忧国忧民觉悟的,否则也看不到如今国朝的弊端,或者说看到了也不说。

    “大参,青苗法的折子我看了。怎么说呢,在革新国朝一些弊政上,大方向上我支持。”

    “同时,也请大参谅解。众所周知,我成长于内苑,虽然远征南疆,西出秦州,所到之处也都是城郭。真实的乡村实情我并不了解。”

    “说句大不当的话,所谓侍弄庄稼,也是为让太后开心,随意在皇庄走个过场。”

    “所以,大参在奏折所提之状况,我无法确定,也不敢随意确定。”

    “大参也知道,如此青苗,是乃国策,一旦颁布,势必在国朝所有军州郡县落实。大参不会以为此事由你我二人就可定下吧?”

    赵曦说的很诚恳,语气、神态,包括进来垂拱殿后的所有动作,都表达了跟王安石推心置腹的意思。

    一代大贤,忧国忧民,尽管赵曦打心眼并不看好王安石的这青苗法……纰漏太多了。

    但老王先生绝对受的起他这般尊重。

    再说了,老王同志,或者说他那个变法的团队,可不只有青苗法。

    想要一项一项套出来,并充当赵曦改变国朝弊政的先锋,赵曦就必须表示一些诚意,从而让王安石有跟他一辆战车的感觉。

    在这份奏折里,王安石有提到监管时用重刑重典,赵曦怀疑是不是王老头临时加的。

    有陈昌之为例,王介甫也难免借一下处置陈昌之的威力。

    这得往下看着。

    “臣惶恐…~”

    对于官家这样的态度,王安石需要象征性表示一下客气。

    “官家,国朝不立田制,不抑兼并…~臣并无非议太祖国制之失。”

    “国朝的土地政策,造成了国朝耕地易主频繁,甚至到了田无定主的程度。”

    好像这跟青苗法关系不大呀?继续……继续呗。

    青苗法的折子,只是提什么是青苗法,又该如何实施。至于青苗法出台的背景,就是现在王安石需要跟赵曦讲清楚的。

    后世也有土地流转的提法,赵曦也没觉得有啥不妥。当然,后世不是现在可比的。

    现在还是小农经济,还是靠从土里刨食吃的时代。

    人们对土地上依赖性很强,这一点赵曦深有感触。

    “官家,如今国朝之税入,两税占国朝税入不足三成,近些年因官家创立新产业,两税更是到了忽略不计的程度。”

    “相比开朝之时,减少达七八成之多,甚至比真宗朝也减少四五成。若国朝所出如官家产业之举也算,事实就是并非如此,而是耕田兼并导致的结果。”

    “若耕田兼并是依据耕田之该有的价格交易也罢,不是!或者说强买强卖,自然有官府干预。也不是。”

    “势官富姓,每逢青黄不接之机,以善举之名,借贷于耕农,迫使其偿还印子钱粮。如此年复一年,最终不得不以耕田偿还,从而耕者成佃农……”

    赵曦很想说,国朝并不是二元制户籍,人们没了田地,完全可以到城郭谋生活,然后……

    真不敢开口呀,生怕自己又是一个何不食肉糜的君王。

    就这样倾听王安石慷慨激昂的演说……

    怎么可能?

    在后世被称为经济极度发达,科技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居世界首位的大宋,在王安石的口里就成了水深火热,民不聊生了?

    也是,万恶的封建社会,可不就是水深火热嘛。

    赵曦在后世曾见过,有人说大宋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人均两千多美元……

    有人说大宋的经济总量是当时整个世界的百分之七十强……

    有人说纵观历史,大宋是最令人向往的时代……

    可在王安石的这一番陈述中,人们颠沛流离,甚至感觉几乎到了饿殍满地的程度。

    这还是自己治理下的大宋吗?这还是自己印象中的大宋吗?

    “官家,国朝耕田五百万倾,而不予纳税者占十之七八。因耕田过度集中,耕者无其田而背井离乡,有田者不耕,想耕者无田。”

    “因此,而导致国朝耕田逐年减少,多废弃不用……”

    这时候赵曦已经顾不得考虑王安石是为了推销他的青苗法了,而是真正的被他感染着。

    站在一个君王的角度,面对王安石所说的情形,绝对做不到无动于衷。

    赵曦开篇跟王安石客气,说自己成长于宫内,那真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