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3章 又捎带其他目的(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官任内赋税增减成为考核其经济政绩的一个重要内容。

    对诸路监的考核,重在五个方面,即举荐贤才、案劾贪谬、实户口、财用充足、兴利除害。

    国朝开朝百年间,对于官员的考评,也确实在改进,但像官家这般事无巨细的内容,真心有些吹毛求疵了。

    由于现在官家还没有拿出样本,内阁大臣虽然有些想法,也只是私下里说说。

    但是,对于朝廷各衙门的主副官,可就是大难了。被召见过的,不得不每天钻古纸堆里,历年各州府郡县的奏报中,摘录一些内容,以求能从这些奏报中,找到官家需要的奏对内容。

    至于那些还没被召见的,则是相互打听着,也忙不迭的开始专注于政务了。不仅仅是主副官,就是那些衙门的吏员,也是一肚子苦水。

    赵曦真训斥了吗?其实没有。他也知道这时代不重视数据统计,朝廷各衙门官员也不会重视数据。

    可是被官家召见奏对,出现一问三不知的情形,官家就是没训斥,也让这些臣工自觉惭愧。

    “也不能说管理求全责备,看讲武堂、国营寺、市易寺和工坊城的有对摘录,这样的奏报,确实可让人一目了然。”

    “比如工坊城,从工坊城的人口数、工匠数、商户数、家眷数、新生儿、丁口数,没一项不清楚的。并且,还详细说明了接下来的每年可能递增的数量,也注明了工坊城各行各业的丁口比例。”

    “至于作坊数、每月每年作坊出产的成品数、新工艺创新数等等,均罗列的清清楚楚。军备一项,若不是朝廷需要保密,一样会用奏报的形式让朝廷清楚明白。”

    “既然工坊城能做到如此详细,为何其他衙门不行?安石曾任职群牧司,到任之后,就详细对国朝的牲畜马羊有过调查。”

    “理政者,若想要有的放矢,就应该对所治之政务做到充分熟悉了解!我以为,官家之为甚好!”

    王安石的话,真代表不了大多数朝臣,却最真正领会了官家的意图。

    “不一样!谁都知道,工坊城的基础是原来的讲武堂作坊,也就是由官家理念贯彻最彻底的部门。工坊城的奏报能符合官家的要求这不足为凭。岂能以此为标准要求朝廷各衙门?”

    这一次,陈升之也反驳王安石了。话说,这一次官家确实有点苛刻了。

    别说是朝廷的六部九卿衙门,就是地方州府郡县的主官,也未必能做到这点。

    “为何不能相提并论?同为国朝衙门,难不成还分三六九等?市易寺的吕吉甫,并非出自工坊城,奏对的记录也一样符合官家要求。”

    “之所以朝廷各衙门被官家训斥,关键还是臣工们没有沉下心去理政!”

    王安石不好意思夸自己,其实他作为前三司使主官,也被官家召见奏对了,一样符合官家的有对要求。

    这根本就不是理由!从内监传到内阁的诸多奏对,文彦博作为枢密院的主官奏对,虽然不算完美,也凑合满足官家的要求。

    不思政务,反倒成理由了!恐怕这些臣工对汴梁娇娘的熟悉,对每年花魁的熟悉,甚至对大宋蹴鞠赛事的熟悉,要比他们所在的衙门更详尽。

    尸位素餐!

    王安石的观点是对的,富弼认同。这也是他认为官家在盘底的原因。

    估计官家的召见不会仅限于朝廷各衙门,接下来肯定也会对入选议政的州府主官召见吧?

    大朝会没几日了,官家准备推出的五年计划能不能在大朝会前完成呢?若是召见地方州府主官,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这几日,官家几乎没间歇的在召见臣工,勤政殿官家办公的殿门前,时常有三五八个的朝臣在等着…~

    赵曦真有心将地方州府官员一并召见了,可惜时间不容许了。

    这是第一次,他也没想过能尽善尽美,只希望能开一个头,传递一种理念,引导朝臣理政的方法,同时让朝臣们感受一下加班的滋味…~

    告诉臣工们,做官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也不该是一件轻松的事。

    赵曦还想引导官员对统计数据的重视,引领官员治政的民生倾向和大局观。

    另外,赵曦也在为讲武堂接下来的职能做铺垫……赵曦把讲武堂的定位,是大宋的官员培训学院,最后形成官员上任之前的岗前培训惯例。

    美中不足的是,他脑子里想起五年规划的念头有点迟了,若是配合着三级决策制同时昭告天下,或许有时间把他的想法直接传递到地方州府郡县主官那里。

    其实,若不完成官制改革和三级决策制,想要推动他如此详细的考评官员办法以及制定五年规划,基本就没有可能。

    或许这样的时机正合适,毕竟是第一次,有个概念,有个框架,指出个方向,让朝臣有个适应期,应该是最好的办法。

    改革,不一定非要引起动荡,特别是大宋还处在几乎算是风雨飘摇的境况下。

    步步推进,才是赵曦改变国朝的一贯风格。

    原本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