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3章 立场和态度(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赵曦处理的很随意,但内阁却不能这样随意,也不能随意。

    在太子将宗泽的文章带到议事厅后,让书记员誊抄后,每位内阁传递了一份。

    不一会儿,内阁就又集中议事了。

    不仅如此,王安石还让人把曾布唤来…~

    “子宣,此人来历可清楚?”

    曾布很少参与内阁议事,这是范纯仁的活,他不像蔡确那样。所以,相对于蔡确,曾布在内阁的人缘还不错。

    突然被召集议事,他还有点奇怪……毕竟近日内参没有什么涉及三品以上朝臣的弹章。

    没想到是这事……

    “回王相,宗泽宗汝霖,婺州人士,其父虽为读书人,并未参加过大考。”

    “宗汝霖十六岁外出游历,在国朝各州府的抵报撰写些风土人情的文章,并以此自给自足。”

    从抵报允许民间承办以来,这些年也施行了撰稿人赚取稿费的事。

    官家为此还有过专门的批示,认为抵报撰稿也是一种学识传道,既然求学有束脩,撰稿人也应该有稿费。

    “前段时间宗汝霖抵达京兆府,便撰写了此文。”

    “曾布以为,以此文判断此人颇有才华,胸中算有文韬武略……”

    曾布也确实是从这篇文章而看重宗泽这人,否则也不会直接将文章呈于官家。

    “子宣,老夫是问,此宗汝霖现在可还在京兆府?”

    王安石似乎有点焦急。

    “回王相,下官在见到此文之后,便知晓京兆府监察官予以关注,应该此时还在京兆府,否则京兆府会有奏报。”

    这一点曾布还是考虑到了。虽然曾布不曾参与过内阁议事,总监察衙门还是有相关记录的,他也有权阅览。

    “没必要如此慎重吧?不过是一位士子求幸进而选择的一个途径而已。”

    在章惇看来,即便是宗泽文章中所说的事真的,对国朝不会有任何意外。就以现在国朝的军力,即便是西北、西南都有些小范围的作乱,根本不会影响到朝廷的决策。

    再说了,宗泽估计也就是个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作为阁老尔等他们,完全没必要如此重视此人。

    朝廷越重视,就证明这条路行得通。倘若此风一开,天下读书人都算是找到的捷径,动不动就妄议边疆形势,就没边了。

    这样召集内阁讨论一个士子的文章,在章惇看来已经算是殊荣了。

    “章阁老,并非如此。若真是一名士子的求进之为,倒也好说。老夫看此文章,应该是对北辽、西北西南都有所了解的,所陈述的也是事实。”

    “不管怎样,为国朝稳妥计,都应该予以重视。在老夫看来,一旦此文刊登并被有心人看到,势必在朝廷未完全之前,国朝内部就会生乱事,更有可能是一些势力蓄积力量,待国朝与北辽战事开始时作乱。”

    “不管是那一种形式,对于国朝而言都不是好事。”

    从看问题的角度而言,王安石的观点是真正站在朝廷立场的,而且相当稳妥,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也不是说章惇不负责任,而是章惇是对国朝军力相当了解的内阁,知道国朝火器相对于其他王朝的军备,甩开了两条街。

    别说经过这些年的西南西北都在安靖,当地的百姓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接受了大宋为尊的事实。就即便是,西北西南真有作乱,对国朝而言也是疥廯之疾。

    章惇并没有跟王安石争论这个,事实上,他也承认王安石所说的比较稳妥······能最大限度的减少朝廷战时的麻烦,当然是最好不过了。

    “王相以为如何?”

    这事本没有曾布多大关系,但是因为他在事实上成为了宗泽的引荐人,就有了关系。曾布不明白官家怎么会将此事交予内阁······

    “老夫以为,朝廷此时应将宗泽带回汴梁,如何处置待官家定夺。”

    这个带回······怎么说呢,见仁见智,就看具体执行者的意思了。

    “王相,只是撰稿,而且文章还是通过正规的流程上报内参审核的,下官以为严苛了。若朝廷需要,下官可通过抵报渠道,通知宗汝霖进京便是。”

    只是一片文章,虽然文章涉及朝政了,或者说是涉及到朝廷的谋划和部署了,也不至于这般大张旗鼓。

    “王相,惠卿倒觉得曾监察所言甚是。文章撰写,并没有公之于众,合理合规的呈报,没必要缉拿,倒是继续通过内参渠道合适一些。”

    “老夫并非是要缉拿,既然如此,那就请这宗汝霖进京吧······诸位可有其他意见?”

    这是内阁统一意见的程序。

    一篇文章,一名士子,能让内阁议事定夺,也算是破天荒了。自然没人再提什么意见。

    虽然阁老们因为看到文章后的切入点不同,但重视撰文的宗泽这点是一致的,也都认同宗泽的观点。

    只是,宗泽目前还是白身······就已经及第了,内阁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