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抢钱了(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他们一个冬天,也打不了几座城池。”

    赵桓总结道:“我们的战术还是防御重点,疲劳金兵,择机决战。打一个防守反击,只要稳住局面,就算胜利。可以接受丢失疆土,但是必须重创金兵,争取多歼敌,尽快拉平双方的实力对比,促使整个战局进入相持阶段。”

    这一番总结,很快得到了众人的认同,尤其是仁多保忠,他十分感慨,满以为按照赵桓的性子,会嚷嚷着寸土不失,要跟金兵立刻决战呢!

    却没有料到,在制定总体战术的时候,这位官家居然如此谨慎,甚至有些保守。

    但是不得不承认,这种安排是最稳妥,也最符合大宋的特性。

    那大宋的特性是什么呢?

    在国家的层面上,计算大宋的力量,是非常恐怖的……类似计算综合国力的方法,大宋的人口大几千万,甚至有人预估过亿,几十倍于周边国家,财力丰厚,经济繁荣,教化大兴,识字率也高的吓人,即便从大宋最不占优势的领土来看,也绝对算不上一个小国。

    这是大宋强的地方,可问题是大宋明明纸面数字这么好看,为什么不能碾压周围国家,还屡屡挨打,甚至要双手奉上岁币,祈求和平呢?

    这就涉及到了另外一个层面,在政权层面,大宋是个不折不扣的弱国!

    大宋是怎么来的?

    赵匡胤陈桥兵变,接收了后周的遗产,吞并了割据的小国,重新完成中原腹地的统一……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大宋这种立国方式,跟西晋很像,都是篡位之后,统一南方,在既有的基础上,建立政权。

    偏偏这两个朝代又是历代中相对非常窝囊的两个,这里面有没有关系呢?

    貌似还真有!

    咱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就仿佛印度,他们是靠哭着跪着,撒泼打滚,带嘤爸爸,快点可怜可怜儿子吧,再不让我独立,我就自杀了……

    这样求来的国家,天生就带着前朝的积弊,立国之后,根本没法大刀阔斧,万象更新,自然是老牛慢车,越走越拉胯。

    就拿最根本的土地问题来说,不管是汉唐,还是后面的大明,在开国之初,都进行了彻底的洗牌,随后更是抑制兼并,维护小农的基本盘。

    可大宋不行啊,因为是篡权的,承袭了后周的全盘体系,后周确定的土地制度,能动吗?

    不能动啊!

    一旦动了,保证有人再来一次黄袍加身,再推出一个新的天子。

    正因为如此,大宋奉行不抑兼并的国策,也就顺理成章了。

    那么问题又来了,既然没有彻底万象更新,国家的动员力从哪里来?凭什么让老百姓无条件支持你?

    没法动员出足够的力量,面对周边国家,处境艰难,被动挨打,也就顺理成章了。

    没有经历过尸山血海,没有付出惨重的代价,结果自然是唯唯诺诺,处处受制于人,这世上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即便有,请记住免费最贵!

    国家层面上,大宋是富庶的,是强大的;在政权层面,大宋是弱小的,是远不如汉唐和大明。

    这也就解释清楚了大宋的困境。

    话又说回来,赵桓在干什么呢?

    无论是授田,还是邸报,又或者整军,他都想做一件事,把赵宋立国欠的老账还上……说句实在话,金人真的不算什么。

    相比起其他的游牧民族,他们并没有到离谱的程度,至少匈奴无论从人口数量,土地面积,还是兵力上,都远胜大金……只要能把大宋的国力释放出来,碾压金国,并不是问题。

    先定守势,再图进取,对外用兵,对内改革,两件事并行不悖,就是赵桓要做的。

    从目前看,对外貌似还马马虎虎,对内却有点推行艰难了……在赵桓离京的这段时间里,李纲按照赵桓的意思,推行了授田,也囤积了粮草和军械,只不过军粮只有一百二十万石,距离赵桓目标的二百万石,还差了八十万石,其余方面,也都很难让人满意。

    偏偏这时候,赵桓已经动身返回,官家就要回来了。

    必须有个结论!

    就在中元节前的政事堂会议上,浪子宰相李邦彦拄着拐杖出现了,在他身后还跟着吴敏,以及一直养病的白时中,还有高俅。

    这四大奸臣的组合,让人下意识起了一身鸡皮疙瘩,难不成又要搞事情吗?

    果不其然,李邦彦朗声道:“我这里有一份名单,是按照各地的情形,编撰的富户人员,一共分成四等,总计有一万多户。我提议政事堂立刻依照财富多少,依次征税,财产越多,收的越多,务必在秋粮入库之前,征收完毕,供应军需!”

    吴敏也跟着道:“没错,最上等富户,每年缴纳三万缗,而后依次是一万缗,三千缗,五百缗……扣除消耗,我们预估过了,大约能给朝廷增加五百万缗岁入,诸公好好议议吧!”

    www.pettt.com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