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0章 搬起石头砸了自己脚(1/2)
就在他们谈情说案四处闲逛的时候,都城里并不太平。
明延帝离开第二天,都城中就八百里加急,送来了四皇子的折子。
归州百姓状告归州刺史李华徇私枉法,其子李清夺田杀人。
这李华是什么人呢?
他是先先皇后,也就是太子生母李皇后的堂兄,论起来太子应该叫他舅舅。
李皇后死去之后,明延帝感伤之下,对李家加了一些恩宠,但因为那时明延帝初登基,能做的事情还不多,之后李家后代成才的也不多,在都城渐渐变的不起眼,比较成器的族人,就是这位堂兄了。
李华身上有个从五品县男的爵位,外放之前,与太子的关系也是很不错的。
而这个案子,证据确凿,是李华之子李清,其妻家中有茶园的生意,但当地有个姓刘的茶商,意外发现了一种新茶,因此生意远远超过了他们。
李清便带着人,要买这些茶农的土地,茶农知道这些新茶能赚钱,自然不卖。
之后起了冲突,一个茶农被打死,李清的人想用钱压下此事,谁知道对方执意不肯,去县衙告状。
然后就是常见的官官相护剧情了,那家人一路告上来,用刑死的,被人暗中打死的,最后居然只余下了那家的老母亲和小孙子,但却很是硬骨头,硬是一路告了上来。
当然,要不是四皇子知道了,提前派人暗中保护,这一对祖孙也是保不住命的。
案子就是这么个案子。
本来应该交给大理寺处理的,却不知为何到了刑部。
其实四皇子知道,要对付太子,不该再用这样的方式,这会让明延帝想起之前林党与金党的手段,那样,纵然对太子不满,对递上这案子的他,也会不满。
但他如今襄理刑部,他只能用这种方式。
关键是,这个案子是真的,真的不能再真,他只保护了那对祖孙,并引他们来了刑部,其它什么也没做。
正因为是真的,递上去之后,才能叫太子左右为难。
避嫌吧,李华可以说是太子亡母仅余的亲人了。
正因为是生母,又已经去世了,才会如此为难,哪怕是皇后的亲人,都不必这么为难。
可要插手管吧,事情恶劣,一动手便是拉数个官员下马,偏这些官员,相当于都是看他的面子。
怎么处理都不对。想必十分煎熬。
奏折八百里加急发过去,然后再八百里加急的回来。
四皇子打开奏折的时候,嘴角都是弯着的,然后下一刻,他不能置信的张大了眼睛。
奏折上,清清楚楚,竟是太子的笔迹!!?
四皇子不能置信的连看了好几遍,喃喃道:“这是怎么一回事?”
长随吕青垂头道:“奴才打听过了,自进入行宫之后,皇上大半的时间都待在小殿下的长乐殿中,所有的奏折都是太子殿下处理的。”
四皇子愕然:“所有的?”
“据说是的。”
四皇子愕然良久,又把奏折打开,奏折上,太子的笔迹批示:“查实按律处置,大理寺、都察院通阅。”
也就是说,这件事情交给刑部去审讯,给出处理意见,只需要把结果告知一下大理寺和都察院即可。
太子批示的,太子没有叫他把案子移交大理寺,也没要叫三司会审,就如同一个普通的民告官案子一样,从从容容的吩咐他去审,然后因为告的是刺吏,所以要把结果通告大理寺和都察院。
四皇子把那一行字,掰开了揉碎了,仔仔细细的看了一遍。
太子如果要撇清,怎么也应该表示一下,例如说一句此事性质恶劣,从重处罚,又例如表示此事我不知情,处理也不要顾及我,等等。
太子如果要回护,那更应该多说几句,例如什么纠纷需要严加核查,之类的,暗示他打各打三十大板……
可他就是十分中肯又平静的说了这么一句。
这叫他着实想不通。
就这么短短的一句话,四皇子来回看了好几遍。
然后他悚然一惊。
这是“君”的口吻。
在这件事情上,他是站在上位及为公的位置上的,这不止是冲着这件事情,也是在察看他。
但这样一来,为难的就是他了。
本来太子去了行宫,这个时间闹出这样的事情,太子才会来不及反应。
可是这样一来,就等于是他,四皇子,他在皇上、太子不在都城时,处理了先皇后的族人!里外不是人!
四皇子一瞬间就觉得背上爬满了冷汗。颇有一种搬起石头砸了自己脚的感觉。
太子照例叫人抄录了折子内容及批示,放到重要的那一边,等着明延帝回来看。
陈允信道:“殿下当真不管?”
“不管。”太子淡声道:“做下这种事情,该死!身为孤亡母的族人,不谨言慎行,反倒仗势欺人,孤身为人子,第一个不能容。
明延帝离开第二天,都城中就八百里加急,送来了四皇子的折子。
归州百姓状告归州刺史李华徇私枉法,其子李清夺田杀人。
这李华是什么人呢?
他是先先皇后,也就是太子生母李皇后的堂兄,论起来太子应该叫他舅舅。
李皇后死去之后,明延帝感伤之下,对李家加了一些恩宠,但因为那时明延帝初登基,能做的事情还不多,之后李家后代成才的也不多,在都城渐渐变的不起眼,比较成器的族人,就是这位堂兄了。
李华身上有个从五品县男的爵位,外放之前,与太子的关系也是很不错的。
而这个案子,证据确凿,是李华之子李清,其妻家中有茶园的生意,但当地有个姓刘的茶商,意外发现了一种新茶,因此生意远远超过了他们。
李清便带着人,要买这些茶农的土地,茶农知道这些新茶能赚钱,自然不卖。
之后起了冲突,一个茶农被打死,李清的人想用钱压下此事,谁知道对方执意不肯,去县衙告状。
然后就是常见的官官相护剧情了,那家人一路告上来,用刑死的,被人暗中打死的,最后居然只余下了那家的老母亲和小孙子,但却很是硬骨头,硬是一路告了上来。
当然,要不是四皇子知道了,提前派人暗中保护,这一对祖孙也是保不住命的。
案子就是这么个案子。
本来应该交给大理寺处理的,却不知为何到了刑部。
其实四皇子知道,要对付太子,不该再用这样的方式,这会让明延帝想起之前林党与金党的手段,那样,纵然对太子不满,对递上这案子的他,也会不满。
但他如今襄理刑部,他只能用这种方式。
关键是,这个案子是真的,真的不能再真,他只保护了那对祖孙,并引他们来了刑部,其它什么也没做。
正因为是真的,递上去之后,才能叫太子左右为难。
避嫌吧,李华可以说是太子亡母仅余的亲人了。
正因为是生母,又已经去世了,才会如此为难,哪怕是皇后的亲人,都不必这么为难。
可要插手管吧,事情恶劣,一动手便是拉数个官员下马,偏这些官员,相当于都是看他的面子。
怎么处理都不对。想必十分煎熬。
奏折八百里加急发过去,然后再八百里加急的回来。
四皇子打开奏折的时候,嘴角都是弯着的,然后下一刻,他不能置信的张大了眼睛。
奏折上,清清楚楚,竟是太子的笔迹!!?
四皇子不能置信的连看了好几遍,喃喃道:“这是怎么一回事?”
长随吕青垂头道:“奴才打听过了,自进入行宫之后,皇上大半的时间都待在小殿下的长乐殿中,所有的奏折都是太子殿下处理的。”
四皇子愕然:“所有的?”
“据说是的。”
四皇子愕然良久,又把奏折打开,奏折上,太子的笔迹批示:“查实按律处置,大理寺、都察院通阅。”
也就是说,这件事情交给刑部去审讯,给出处理意见,只需要把结果告知一下大理寺和都察院即可。
太子批示的,太子没有叫他把案子移交大理寺,也没要叫三司会审,就如同一个普通的民告官案子一样,从从容容的吩咐他去审,然后因为告的是刺吏,所以要把结果通告大理寺和都察院。
四皇子把那一行字,掰开了揉碎了,仔仔细细的看了一遍。
太子如果要撇清,怎么也应该表示一下,例如说一句此事性质恶劣,从重处罚,又例如表示此事我不知情,处理也不要顾及我,等等。
太子如果要回护,那更应该多说几句,例如什么纠纷需要严加核查,之类的,暗示他打各打三十大板……
可他就是十分中肯又平静的说了这么一句。
这叫他着实想不通。
就这么短短的一句话,四皇子来回看了好几遍。
然后他悚然一惊。
这是“君”的口吻。
在这件事情上,他是站在上位及为公的位置上的,这不止是冲着这件事情,也是在察看他。
但这样一来,为难的就是他了。
本来太子去了行宫,这个时间闹出这样的事情,太子才会来不及反应。
可是这样一来,就等于是他,四皇子,他在皇上、太子不在都城时,处理了先皇后的族人!里外不是人!
四皇子一瞬间就觉得背上爬满了冷汗。颇有一种搬起石头砸了自己脚的感觉。
太子照例叫人抄录了折子内容及批示,放到重要的那一边,等着明延帝回来看。
陈允信道:“殿下当真不管?”
“不管。”太子淡声道:“做下这种事情,该死!身为孤亡母的族人,不谨言慎行,反倒仗势欺人,孤身为人子,第一个不能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