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皇后升职记 第104节(2/4)
p;这一消息瞬间在朝中引起巨大争议,尤其是之前的那些不支持者,像是得到了什么上天旨意,在朝堂上慷慨陈词。
认为这是天意,是上天在告诉他们,益州和华远两地不会发生旱灾,是皇上、皇后太过小题大做,朝廷完全没必要在那两地投入那么多钱粮。
杨弘深很想跳出来支持这一说法,毕竟他努力争取过,结果却因棋差一着,没有足够的支持者而败落,没能拿到五项工事中的任一项。
以他的身份,他又不甘屈居人下,给人当副手,只好就此放弃。
眼看连皇上都有些动摇,柳明月及时出声道。
“为将者,最忌讳朝令夕改,朝廷政令也一样,陛下早说过,就算那两地不会发生旱灾,也有必要为他们修建这些水利工事,那里的百姓也是大安子民,朝廷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借助修建工事,为他们提供增加收入的机会,也能算是帮他们改善困境,赈济穷苦百姓。”
皇上迅速抛弃刚生出的那点犹豫,当即语气坚定的附和道。
“皇后所言甚是,虽然多花了些银子,但这也是肉烂在自家锅里,又没便宜外人,所以不管那两府到底会不会发生旱灾,这五项工事,一定要保质保量的如期完成,若有偷工减料或是无端延误工期现象,朕一定会追责。”
眼看皇上说得掷地有声,态度十分坚定,那些反对的声音只能再次偃旗息鼓。
因为被皇后这么一说,问题的关键已经不在于是否会发生旱灾,而是在于赈济民生,这是不管拿到哪里,都能让人无可挑剔的理由,谁敢反对,就有不仁不义之嫌。
退朝后,皇上神情复杂的感慨道。
“朕现在的心情很矛盾,益州一带若真发生旱灾,能证明咱们有先见之明,让咱们投入那么多钱粮修炼出的水利工事,能派上大用场,若没有发生旱灾,咱们又难免会背上劳民财之责。”
柳明月没考虑那么多,一边批阅奏折,一边头也不抬的回道。
“有备才能无患,陛下放心,以益州和华远的地理气侯环境,不管是新修的道路,还是那些水利工事,迟早都能派得上大用场,纵然此举算不得是先见之明,咱们也一定能在史书上获得赞扬,因为谁都无法否认,它们确实是利国利民之策。”
皇上仔细想想,发现还真是如此。
“是朕太保守了,总想着这五项工事的投入实在太大,若不能发挥大作用,总觉得有点亏,可事实上,大安各地皆能风调雨顺,天下太平才是最好的。”
而现实却是天下兴、百姓苦,天下乱、百姓苦,自古以来,数量最多的底层百姓,永远都是最苦最没有选择权的。
皇上或许不懂相关理论,但是他的出身,让他让稍受点拨,就能迅速意识到,如何做,是真的对那些底层百姓好。
“陛下可以多关注一下此策的进展,以及后续能给益州、华远两府百姓带去的影响,咱们大安的疆域如此辽阔,还有很多地方的百姓,都生活贫困,当地环境条件恶劣,这次若能取得一个成功案例,后续可能不用咱们出面,各地都会想着要效仿与学习。”
皇上愣了一下,下意识问道,“效仿和学习什么?”
“效仿咱们在两府利用修建关系到民生的基础工事的机会,让当地百姓增加收入,改善当地民生环境的做法,然后主动申请要修建相关工事。”
水利和道路,绝对是与当地百姓息息相关的基础建设。
要想富、先修路的口号,放在任何时代都用得上,雨水多,容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地方,需要修筑堤坝和水渠防水和排水,雨水少的地方,需要兴修引水和蓄水工事。
人类在自然灾难面前,从来都是弱势方,在这么个技术水平落后,甚至可以说是有些原始的时代,人类应对灾难的能力更差,柳明月想要做的,也只是通过基建,尽量的提升下相应抗风险能力而已。
【作者有话说】
135
第135章
用人
只要能将为益州、华远两地规划的五项工事做好,发挥出改善当地的民生经济的作用,其它地区有远见和魄力的地方官员,肯定愿意效仿。
认为这是天意,是上天在告诉他们,益州和华远两地不会发生旱灾,是皇上、皇后太过小题大做,朝廷完全没必要在那两地投入那么多钱粮。
杨弘深很想跳出来支持这一说法,毕竟他努力争取过,结果却因棋差一着,没有足够的支持者而败落,没能拿到五项工事中的任一项。
以他的身份,他又不甘屈居人下,给人当副手,只好就此放弃。
眼看连皇上都有些动摇,柳明月及时出声道。
“为将者,最忌讳朝令夕改,朝廷政令也一样,陛下早说过,就算那两地不会发生旱灾,也有必要为他们修建这些水利工事,那里的百姓也是大安子民,朝廷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借助修建工事,为他们提供增加收入的机会,也能算是帮他们改善困境,赈济穷苦百姓。”
皇上迅速抛弃刚生出的那点犹豫,当即语气坚定的附和道。
“皇后所言甚是,虽然多花了些银子,但这也是肉烂在自家锅里,又没便宜外人,所以不管那两府到底会不会发生旱灾,这五项工事,一定要保质保量的如期完成,若有偷工减料或是无端延误工期现象,朕一定会追责。”
眼看皇上说得掷地有声,态度十分坚定,那些反对的声音只能再次偃旗息鼓。
因为被皇后这么一说,问题的关键已经不在于是否会发生旱灾,而是在于赈济民生,这是不管拿到哪里,都能让人无可挑剔的理由,谁敢反对,就有不仁不义之嫌。
退朝后,皇上神情复杂的感慨道。
“朕现在的心情很矛盾,益州一带若真发生旱灾,能证明咱们有先见之明,让咱们投入那么多钱粮修炼出的水利工事,能派上大用场,若没有发生旱灾,咱们又难免会背上劳民财之责。”
柳明月没考虑那么多,一边批阅奏折,一边头也不抬的回道。
“有备才能无患,陛下放心,以益州和华远的地理气侯环境,不管是新修的道路,还是那些水利工事,迟早都能派得上大用场,纵然此举算不得是先见之明,咱们也一定能在史书上获得赞扬,因为谁都无法否认,它们确实是利国利民之策。”
皇上仔细想想,发现还真是如此。
“是朕太保守了,总想着这五项工事的投入实在太大,若不能发挥大作用,总觉得有点亏,可事实上,大安各地皆能风调雨顺,天下太平才是最好的。”
而现实却是天下兴、百姓苦,天下乱、百姓苦,自古以来,数量最多的底层百姓,永远都是最苦最没有选择权的。
皇上或许不懂相关理论,但是他的出身,让他让稍受点拨,就能迅速意识到,如何做,是真的对那些底层百姓好。
“陛下可以多关注一下此策的进展,以及后续能给益州、华远两府百姓带去的影响,咱们大安的疆域如此辽阔,还有很多地方的百姓,都生活贫困,当地环境条件恶劣,这次若能取得一个成功案例,后续可能不用咱们出面,各地都会想着要效仿与学习。”
皇上愣了一下,下意识问道,“效仿和学习什么?”
“效仿咱们在两府利用修建关系到民生的基础工事的机会,让当地百姓增加收入,改善当地民生环境的做法,然后主动申请要修建相关工事。”
水利和道路,绝对是与当地百姓息息相关的基础建设。
要想富、先修路的口号,放在任何时代都用得上,雨水多,容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地方,需要修筑堤坝和水渠防水和排水,雨水少的地方,需要兴修引水和蓄水工事。
人类在自然灾难面前,从来都是弱势方,在这么个技术水平落后,甚至可以说是有些原始的时代,人类应对灾难的能力更差,柳明月想要做的,也只是通过基建,尽量的提升下相应抗风险能力而已。
【作者有话说】
135
第135章
用人
只要能将为益州、华远两地规划的五项工事做好,发挥出改善当地的民生经济的作用,其它地区有远见和魄力的地方官员,肯定愿意效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