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1/2)
她年轻时干活儿也是一把好手,如今年纪虽大了些,但做起事情来可不比他们这些小的差呢。
既是赵婶子过来帮着照看,赵锦也放心了些,先回家去了。
古小渔虽感激赵婶子过来搭手,洗肉烧火什么的还是自己做,只让赵婶子做些轻便的。
赵婶子知道古小渔不愿使唤她,便自己找着事情做,洗料洗菜的都不含糊,做事利落,一看就是用心的,不是光嘴上说说。
两人一起自然比古小渔一人要快些,今日卤的肉菜比昨日还多,如若没有赵婶子来帮忙,古小渔还真要累的够呛。
院子里再次飘出了卤煮的香味,赵婶子闻着都不住的说好。
古小渔拿碗先捡了点给赵婶子尝了,赵婶子细细品味了一番之后,觉着再添些辣子或许更好些。
天渐渐亮了,辣子吃了能祛湿暖身,在秋冬日是极好的。
古小渔尝了也觉得是这样,便又加了点辣子,虽不多,味道却一下不同了,比起昨日好似更香些。
今日开张比昨日早了一个时辰,原以为没什么人,谁知才开张,就有人来排队了。
“今日闻着像是更香了?”打头的是个年轻汉子。
古小渔应道:“这位郎君的鼻子倒是灵,今日买点什么?”
“来些下水罢,昨日都没买着,也太少了些。”那人看了一眼,点了几样将钱给赵婶子。
头日开张,古小渔不知道镇上的人爱不爱这下水,有人嫌腌臜,有人却欢喜的很,怕卖不出去,昨日卤的少,谁知众人却喜爱的很,最先卖完的就是这些。
只是这些东西虽是好吃,却难洗的很,就是知道大家喜欢,古小渔一日也不打算准备多少,他又没有三头六臂,实在是精力有限。
古小渔招呼客人切肉捡菜,赵婶子负责收钱包油纸,一时间两人竟也默契的很。
那些个哥么嫂子得知赵婶子是古小渔的婆母,一时间不知道是羡慕两人的关系,还是夸赞两人的和睦。
家里因着鸡毛蒜皮小事斗嘴的婆母夫郎不少,当然也有好的,但是夫郎出来开铺子,婆母跟着帮忙的还真是少见。
一打听,得知镇上那边的苏记面摊也是赵家的夫郎,众人更是夸赞不已,都道赵婶子有福气,两个夫郎,一个和顺,一个大方,都是打着灯笼难找的。
众人恭维,赵婶子自然也顺着将两个哥儿夸了一番,心里再没有这样高兴的时候。
今日东西多,卖的也晚些,等到关铺子的时候,已过了晌午。
古小渔下午还要开铺子,便没回村里,跟着赵婶子在院子里随便炒两个菜吃了,古小渔让赵婶子回家歇息,自己就在院子里靠会儿。
赵婶子被古小渔劝了一番,想着老头子还在家里,便嘱咐了古小渔一番回去了。
古小渔将院子随意收拾了下,累了一上午也有些累了,便歪在小床上眯了会儿。
要不说做吃食累呢,就是古小渔这样的精力也熬不住。
午后人要少些,古小渔申时便将卤煮卖完了,清点完银钱,将桌椅用皂荚水擦了,又将后院洒扫了,古小渔把铺子锁了出门了。
古小渔先将特地留下的卤肉送去了赵家,另一包是给古老爹他们的,回去的路上遇见了个挑鱼卖的小贩,古小渔便停下又买了两条鲫鱼。
鲫鱼炖汤最好,这几日无论赵锦还是古老爹都跟着他忙活了许久,该好好给人炖个汤补补。
古小渔搭着牛车到家的时候,赵锦还守在门口卖豆腐呢。
买豆腐的婶子见古小渔提着鱼和油纸包回来,开口笑道:“听说渔哥儿到镇上去开铺子了,怎么这样早就回来了,想是生意好都卖光了?”
古小渔回:“这几日卤的少罢了。”
那婶子笑笑,也没在多问,左右生意好不好都是人家的,她还是回家照顾那一家老小罢。
村里大都是汉子在外做活,妇人哥儿在家伺候公婆或是带娃娃,像古小渔这样的也有,就是少些。
既是赵婶子过来帮着照看,赵锦也放心了些,先回家去了。
古小渔虽感激赵婶子过来搭手,洗肉烧火什么的还是自己做,只让赵婶子做些轻便的。
赵婶子知道古小渔不愿使唤她,便自己找着事情做,洗料洗菜的都不含糊,做事利落,一看就是用心的,不是光嘴上说说。
两人一起自然比古小渔一人要快些,今日卤的肉菜比昨日还多,如若没有赵婶子来帮忙,古小渔还真要累的够呛。
院子里再次飘出了卤煮的香味,赵婶子闻着都不住的说好。
古小渔拿碗先捡了点给赵婶子尝了,赵婶子细细品味了一番之后,觉着再添些辣子或许更好些。
天渐渐亮了,辣子吃了能祛湿暖身,在秋冬日是极好的。
古小渔尝了也觉得是这样,便又加了点辣子,虽不多,味道却一下不同了,比起昨日好似更香些。
今日开张比昨日早了一个时辰,原以为没什么人,谁知才开张,就有人来排队了。
“今日闻着像是更香了?”打头的是个年轻汉子。
古小渔应道:“这位郎君的鼻子倒是灵,今日买点什么?”
“来些下水罢,昨日都没买着,也太少了些。”那人看了一眼,点了几样将钱给赵婶子。
头日开张,古小渔不知道镇上的人爱不爱这下水,有人嫌腌臜,有人却欢喜的很,怕卖不出去,昨日卤的少,谁知众人却喜爱的很,最先卖完的就是这些。
只是这些东西虽是好吃,却难洗的很,就是知道大家喜欢,古小渔一日也不打算准备多少,他又没有三头六臂,实在是精力有限。
古小渔招呼客人切肉捡菜,赵婶子负责收钱包油纸,一时间两人竟也默契的很。
那些个哥么嫂子得知赵婶子是古小渔的婆母,一时间不知道是羡慕两人的关系,还是夸赞两人的和睦。
家里因着鸡毛蒜皮小事斗嘴的婆母夫郎不少,当然也有好的,但是夫郎出来开铺子,婆母跟着帮忙的还真是少见。
一打听,得知镇上那边的苏记面摊也是赵家的夫郎,众人更是夸赞不已,都道赵婶子有福气,两个夫郎,一个和顺,一个大方,都是打着灯笼难找的。
众人恭维,赵婶子自然也顺着将两个哥儿夸了一番,心里再没有这样高兴的时候。
今日东西多,卖的也晚些,等到关铺子的时候,已过了晌午。
古小渔下午还要开铺子,便没回村里,跟着赵婶子在院子里随便炒两个菜吃了,古小渔让赵婶子回家歇息,自己就在院子里靠会儿。
赵婶子被古小渔劝了一番,想着老头子还在家里,便嘱咐了古小渔一番回去了。
古小渔将院子随意收拾了下,累了一上午也有些累了,便歪在小床上眯了会儿。
要不说做吃食累呢,就是古小渔这样的精力也熬不住。
午后人要少些,古小渔申时便将卤煮卖完了,清点完银钱,将桌椅用皂荚水擦了,又将后院洒扫了,古小渔把铺子锁了出门了。
古小渔先将特地留下的卤肉送去了赵家,另一包是给古老爹他们的,回去的路上遇见了个挑鱼卖的小贩,古小渔便停下又买了两条鲫鱼。
鲫鱼炖汤最好,这几日无论赵锦还是古老爹都跟着他忙活了许久,该好好给人炖个汤补补。
古小渔搭着牛车到家的时候,赵锦还守在门口卖豆腐呢。
买豆腐的婶子见古小渔提着鱼和油纸包回来,开口笑道:“听说渔哥儿到镇上去开铺子了,怎么这样早就回来了,想是生意好都卖光了?”
古小渔回:“这几日卤的少罢了。”
那婶子笑笑,也没在多问,左右生意好不好都是人家的,她还是回家照顾那一家老小罢。
村里大都是汉子在外做活,妇人哥儿在家伺候公婆或是带娃娃,像古小渔这样的也有,就是少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