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要不然,人家辛辛苦苦出钱出人出力种出来了,好家伙,自己不能做主卖,卖多少卖给谁自己说了一点儿不算,还没有定价权,那忙来忙去图啥?

      给别人赚钱?

      谁都要有意见。

      不过一等、二等的都扣在郡里,这些也是要供给京中、郡里的达官贵族的,三等、四等的茶引子才在市场流通,且主要也是在郡里卖给大商户,到五、六等的,才轮到县里。

      那些没门路的小商户能弄到六等就挺拿得出手了,普通百姓喝的,一般就是六到九等。

      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往上报的时候,茶农、县衙、郡衙,层层都会保守着报。

      报少了好办,最多不过茶产量高了茶农留着自己喝,再不济烂在地里也没什么大不了。

      报多了,最后没那么多茶,到时候上哪儿补窟窿去?

      尤其是前三等的茶,那都是真金白银的东西,想补都补不起。

      于是,几乎所有茶园其实都会比实际报上去的多收一点儿茶。

      这就导致,几乎所有等级的茶,也会有那么一点儿盈余。

      只要有足够的门路,哪怕拿到的是九等的茶引子,只要有斤两,实际买的时候买家、卖家私下悄悄暗地操作,可以以九等的茶引子买到五等、六等的好茶。

      好多茶园子就靠这个盈利。

      不过不是熟人介绍的,一般他们不会冒这个险。

      一斤两斤的尚好,多了一旦被查到,涉及百两之上的金额,遇到朝廷严抓严打,是要流放的。

      为了保险,还有另外一种倒卖的方法。

      茶园多余的茶不卖,“送”给茶农、亲戚、朋友回家喝。

      不涉及买卖,不用交茶税,茶商再到这些茶农、亲戚和朋友家里串门走亲戚,问路喝水,巧遇闲谈,然后“纪念品”换“纪念品”,“土特产”换“土特产”,共同见证好客与友谊的桥梁。

      怎么偷偷换茶还有别的方式,再多的姜竹就不知道了。

      不过想买这种茶,想赚这种钱,有个前提就是,不管几等,总之得先弄到点儿茶引子。

      池家也好,韶家也好,他们在宝峰县名头太响,每年有多少茶引子经常往来的茶商可能比他们自己都清楚,早就算计完了,池远舟有,大概也给不了刘三几张。

      他们买完布,又采买了些小玩意儿和不太贵的小首饰,就去姜竹舅舅家找人了。

      二表哥韶宗升还在开荒,三表哥韶宗固领他们去买盐。

      韶家人多产业大,每次采买量也大。

      尤其是现在还招揽了那么多难民开荒修梯田,买盐的时候一亮韶府的名号,果然问都没人问,直接卖了他们两百斤。

      一半粗盐,一半细盐。

      粗盐肯定是给难民吃的呗。

      对姜竹进山收药和收山货的新买卖韶宗固倒是没说什么,就是有点儿心疼姜竹年纪小,天天钻山辛苦又危险。

      但想到姜竹要修梯田,短时间又没什么能赚钱的营生,也是叹气。

      “以后你要不方便买什么就到家里喊我,进山收到了稀罕的皮子先别急着卖,你先拿给我看看,府里老爷少爷夫人小姐入冬也要置办新衣裳,我帮你拿府里先问问,他们瞧上了,不在乎钱。”

      姜竹:“嗯。”

      韶宗固:“要是弄到鹿了,你也收过来,府里老爷、少爷爱吃,我替你跟管事要价。”

      姜竹再点头:“嗯。”

      然后他问起茶引子的事。

      韶宗固一听就知道刘三是什么盘算。

      管茶园的管事他也熟,采茶时候人手不够还上庄子上借人,两边牲口也经常共用,偷偷倒换点儿茶是常规操作,不是大买卖老爷都不管,跟管家说一声就行了,赚了钱他们也能分点儿好处。

      这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