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1/2)
而他们欠的工费,则有将将不到二百两。
这还是刨出了秋收前支付过一部分工钱后该给的。
且他们是按一天三十文来算,没按五十文。
里正统计人数时候,精确到了半天,只是来割草的、收拾杂物的老弱妇孺都没算。甚至没加入刨树、挖石头,没费太多体力的,全都没算。
就这样,除了最农忙的时候,平均每天也有七八十人来开荒,多的时候,能上百人。
忙活了两个多月,他们一共才开出来五十多亩,平均每天不到一亩。并且这还是在比较好开荒的缓坡,不是处处都需要挖石头。
沈青越不得不感慨没有机械时代的生产力,他们开荒,真就是一镐头一镐头地凿,一铁锹一铁锹地挖。
遇到实在太大的石头,也只能无可奈何地绕行。
按现在的市价,一亩良田值十五两,山里的地还要便宜点儿。
如果按一天五十文的工钱来算,姜竹光工钱就花了差不多四百两。
短期内不卖地,很难能将成本收回来。
不过长期来看,土地远比钱更保值,他们不急着花钱,这样反而比攒银子更加合算。
当然能这样做的前提是姜竹能付得起工钱。
也多亏马五给姜竹弄了个收药材的生意,再加上换卖山货、皮毛和打猎,韶家、池家又愿意优先买他们的东西,刘三也能给他们的皮子兜底,且愿意收大半的山货,姜竹才能除去日常花销还攒下这么多钱。
虽然付完工钱他又要赤贫了,还得赊欠一些。
但好在他们家赚钱的人不止一个。
他们俩的钱从一开始就没分开算过。
沈青越不拎着钱袋子逛街时候,家里钱都是给姜竹管。
他们平时的花销,吃喝日用,买衣服做被褥,包括他的药钱,也都是姜竹在掏钱。
细算起来,沈青越卖扇子赚的,兴许就只够他的药钱。
和出版《长腿鸟》相比,那些都是小钱。
平价版的《长腿鸟》利润只有一成多一点儿,精品版的利润有两成半,只凭这些收入,沈青越就要入账二百六十多两。
这还是第一笔。
不意外,精品版本暂时可能还不用加印,但平价版本池远舟已经在安排工匠印第二版了。
第二版他要印三千册。
先前他算了算,忙活这么久他才赚三十多两银子,差点儿没气吐血,一万个后悔为什么答应了张叔阳他只印平价版。
等张叔阳都开始找他预订两千册平价版时,他才恍然发觉,他得走量啊!
且为了宣传,他已经让印刷工匠先帮他弄出几十本样书,去附近各县的书铺搞推销了。
当然张叔阳的门路也不能落下,还有他相熟的一些茶商。
要不然等到过年,家里亲戚一聚会,听说他动静搞那么大,结果只赚了一斤茶钱,不得笑话死他。
而且从第二版开始,雕版的成本就能去掉,他的利润还能再高一些呢。
他用的可是石板,以后顶多修一修,只要不刻意破坏,他的石板能用好多回。
这些都不用沈青越操心。
他只管收好该给他的银票。
这还没算他给张叔阳设计收藏版收的设计费。
尽管只做五十份,沈青越就要了二百两的设计费。
每一份儿的封面他也要钱,画一张,一两。
五十份儿五十两,沈青越都没介意这封面他一共赚二百五十两数字不好听。
他也没打听张叔阳弄这些收藏款打不打算卖,要卖多少钱。
他猜八成是不会卖的,不卖的东西才能显得更值钱。
沈青越折腾
这还是刨出了秋收前支付过一部分工钱后该给的。
且他们是按一天三十文来算,没按五十文。
里正统计人数时候,精确到了半天,只是来割草的、收拾杂物的老弱妇孺都没算。甚至没加入刨树、挖石头,没费太多体力的,全都没算。
就这样,除了最农忙的时候,平均每天也有七八十人来开荒,多的时候,能上百人。
忙活了两个多月,他们一共才开出来五十多亩,平均每天不到一亩。并且这还是在比较好开荒的缓坡,不是处处都需要挖石头。
沈青越不得不感慨没有机械时代的生产力,他们开荒,真就是一镐头一镐头地凿,一铁锹一铁锹地挖。
遇到实在太大的石头,也只能无可奈何地绕行。
按现在的市价,一亩良田值十五两,山里的地还要便宜点儿。
如果按一天五十文的工钱来算,姜竹光工钱就花了差不多四百两。
短期内不卖地,很难能将成本收回来。
不过长期来看,土地远比钱更保值,他们不急着花钱,这样反而比攒银子更加合算。
当然能这样做的前提是姜竹能付得起工钱。
也多亏马五给姜竹弄了个收药材的生意,再加上换卖山货、皮毛和打猎,韶家、池家又愿意优先买他们的东西,刘三也能给他们的皮子兜底,且愿意收大半的山货,姜竹才能除去日常花销还攒下这么多钱。
虽然付完工钱他又要赤贫了,还得赊欠一些。
但好在他们家赚钱的人不止一个。
他们俩的钱从一开始就没分开算过。
沈青越不拎着钱袋子逛街时候,家里钱都是给姜竹管。
他们平时的花销,吃喝日用,买衣服做被褥,包括他的药钱,也都是姜竹在掏钱。
细算起来,沈青越卖扇子赚的,兴许就只够他的药钱。
和出版《长腿鸟》相比,那些都是小钱。
平价版的《长腿鸟》利润只有一成多一点儿,精品版的利润有两成半,只凭这些收入,沈青越就要入账二百六十多两。
这还是第一笔。
不意外,精品版本暂时可能还不用加印,但平价版本池远舟已经在安排工匠印第二版了。
第二版他要印三千册。
先前他算了算,忙活这么久他才赚三十多两银子,差点儿没气吐血,一万个后悔为什么答应了张叔阳他只印平价版。
等张叔阳都开始找他预订两千册平价版时,他才恍然发觉,他得走量啊!
且为了宣传,他已经让印刷工匠先帮他弄出几十本样书,去附近各县的书铺搞推销了。
当然张叔阳的门路也不能落下,还有他相熟的一些茶商。
要不然等到过年,家里亲戚一聚会,听说他动静搞那么大,结果只赚了一斤茶钱,不得笑话死他。
而且从第二版开始,雕版的成本就能去掉,他的利润还能再高一些呢。
他用的可是石板,以后顶多修一修,只要不刻意破坏,他的石板能用好多回。
这些都不用沈青越操心。
他只管收好该给他的银票。
这还没算他给张叔阳设计收藏版收的设计费。
尽管只做五十份,沈青越就要了二百两的设计费。
每一份儿的封面他也要钱,画一张,一两。
五十份儿五十两,沈青越都没介意这封面他一共赚二百五十两数字不好听。
他也没打听张叔阳弄这些收藏款打不打算卖,要卖多少钱。
他猜八成是不会卖的,不卖的东西才能显得更值钱。
沈青越折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