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1/2)
“走,去看看。”
“嗯。”
沈青越戴好口罩,骑上酱酱,姜竹骑着追风,一起沿山道下来,再拐到竹屋那儿去看。
天一暖和,笋疯长,都钻出来长挺高了,沈青越调侃:“赵先生他们回山上开学第一课,说不定就是挖竹笋。”
姜竹:“不会的。”
其实村里的大娘们从冬天到春天,没少来这儿挖笋。
这片儿他们清理过,没竹子只有笋,比别处好挖。
等开课前到村里喊一声,他们提前把笋挖了就是了。
多挖两年,附近的竹鞭挖尽了,也就好了。
竹屋怎么都好说,不过盖书院就麻烦些了。
按照赵先生给他的参考,一间像样的书院需要的地方还挺大的。
而且在山上盖房子和山下不一样,山上都是石头,地基都比山下难弄一些。
买了砖瓦也不好办,得靠人和牲口一点一点儿往上背。
不过好在有了竹帘作坊,他们不太发愁钱的问题了。
《长腿鸟》第二册也已经开卖,池远舟、张叔阳先后也给沈青越送了两回银票,足有五百多两,他们钱足足的。
就是人手不太好找。
马上是夏收,这阵子最紧要的就是收麦子。
今年春天比较旱,又有一场倒春寒,收粮食肯定要比去年减产。
他大伯每次下地看麦子都忧心忡忡的,生怕临到收割前再来场急雨,恨不得自己站地里替麦子长。
沈青越:“不着急,慢慢来嘛,咱们先规划好,而且花钱雇人盖书院和积攒石头有空再修一下的仓库又不一样,肯定会更快。”
仓库修了这么久了,才修了两面墙,但山下的宅子一个多月就建成了。
集中人力财力做,和顺手有空再做,干活的效率哪能一样。
“何况又不用一下子都建好,刚开始有一两间能上课的地方就够了,其他的可以一点点修,等秋收完再修也来得及,天冷起来前肯定就修好了。”
在他看来,赵先生给姜竹写的什么拜圣贤像的这个祠那个堂,都可以往后挪一挪。
拜师和对应的节日,把圣贤的画像拿出来挂课堂,赵先生带着所有学生拜一拜不是一样吗?
干嘛非要先给画像弄个屋子。
平时就把画轴卷起来放好,用的时候再拿出来,还能防尘呢。
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圣贤们肯定是不会介意的。
何况他们姜家村心心念念的祠堂都没个影呢,书院一下子盖那么豪华干什么?
礼圣殿会有的。
先贤堂也会有的。
藏书馆、清风亭,还有学生住的斋舍也会有的。
将来上课的讲堂也不会只有一间,他们想修几个休息的小亭台,挖个小池子,养点儿花都没问题。
整个竹林都可以给他们霍霍,不够还能往后山扩,再不够以后把后面那片荒山也买下来。
但饭要一口口吃,房子得一间间盖。
反正他们就这么些学生,先规划上,以后慢慢盖。
沈青越和姜竹去找赵先生商量规划和如何施工。
他们花了十来天时间,在竹林里仔细规划了下书院的布局范围。
赵郁川也赞成看钱盖房子,慢慢来,先从讲堂修起,有多少钱就修几间屋子。
只不过,“不知道老朽能不能活到书院建成的年纪。”
沈青越:“这话我不爱听啊,说得好像我们书院好多年也盖不完似的,能不能对我们的书有点儿信心?”
赵郁川哈哈笑。
他还是有信心的。
“嗯。”
沈青越戴好口罩,骑上酱酱,姜竹骑着追风,一起沿山道下来,再拐到竹屋那儿去看。
天一暖和,笋疯长,都钻出来长挺高了,沈青越调侃:“赵先生他们回山上开学第一课,说不定就是挖竹笋。”
姜竹:“不会的。”
其实村里的大娘们从冬天到春天,没少来这儿挖笋。
这片儿他们清理过,没竹子只有笋,比别处好挖。
等开课前到村里喊一声,他们提前把笋挖了就是了。
多挖两年,附近的竹鞭挖尽了,也就好了。
竹屋怎么都好说,不过盖书院就麻烦些了。
按照赵先生给他的参考,一间像样的书院需要的地方还挺大的。
而且在山上盖房子和山下不一样,山上都是石头,地基都比山下难弄一些。
买了砖瓦也不好办,得靠人和牲口一点一点儿往上背。
不过好在有了竹帘作坊,他们不太发愁钱的问题了。
《长腿鸟》第二册也已经开卖,池远舟、张叔阳先后也给沈青越送了两回银票,足有五百多两,他们钱足足的。
就是人手不太好找。
马上是夏收,这阵子最紧要的就是收麦子。
今年春天比较旱,又有一场倒春寒,收粮食肯定要比去年减产。
他大伯每次下地看麦子都忧心忡忡的,生怕临到收割前再来场急雨,恨不得自己站地里替麦子长。
沈青越:“不着急,慢慢来嘛,咱们先规划好,而且花钱雇人盖书院和积攒石头有空再修一下的仓库又不一样,肯定会更快。”
仓库修了这么久了,才修了两面墙,但山下的宅子一个多月就建成了。
集中人力财力做,和顺手有空再做,干活的效率哪能一样。
“何况又不用一下子都建好,刚开始有一两间能上课的地方就够了,其他的可以一点点修,等秋收完再修也来得及,天冷起来前肯定就修好了。”
在他看来,赵先生给姜竹写的什么拜圣贤像的这个祠那个堂,都可以往后挪一挪。
拜师和对应的节日,把圣贤的画像拿出来挂课堂,赵先生带着所有学生拜一拜不是一样吗?
干嘛非要先给画像弄个屋子。
平时就把画轴卷起来放好,用的时候再拿出来,还能防尘呢。
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圣贤们肯定是不会介意的。
何况他们姜家村心心念念的祠堂都没个影呢,书院一下子盖那么豪华干什么?
礼圣殿会有的。
先贤堂也会有的。
藏书馆、清风亭,还有学生住的斋舍也会有的。
将来上课的讲堂也不会只有一间,他们想修几个休息的小亭台,挖个小池子,养点儿花都没问题。
整个竹林都可以给他们霍霍,不够还能往后山扩,再不够以后把后面那片荒山也买下来。
但饭要一口口吃,房子得一间间盖。
反正他们就这么些学生,先规划上,以后慢慢盖。
沈青越和姜竹去找赵先生商量规划和如何施工。
他们花了十来天时间,在竹林里仔细规划了下书院的布局范围。
赵郁川也赞成看钱盖房子,慢慢来,先从讲堂修起,有多少钱就修几间屋子。
只不过,“不知道老朽能不能活到书院建成的年纪。”
沈青越:“这话我不爱听啊,说得好像我们书院好多年也盖不完似的,能不能对我们的书有点儿信心?”
赵郁川哈哈笑。
他还是有信心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