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1/2)
姜余想了想说,“不能说多,但是肯定是有的。我听文承哥提起过,寒门出身的读书人考中进士的不在少数。也是因为京中压力太大,很多官员会在后期请求外任为官。”
顾父恍然大悟,“怪不得,若是去做县城知县,至少知县住在县衙,房子什么的不用自己花钱租。”
姜余点头:“是的,没错。”
…
晚上吃完饭,顾母坐在床上叹气。
叹完气就开始扒拉身边的顾父,“你说咱们是不是也该回老家去啊?”
顾父:“……你咋了?”
顾母道:“这上京花销也太大了,我白天看见廖家人就想起咱家来。要不是小余能赚钱,文承当初怎么可能那么安稳的、一心一意的在府城专心读书,如今又怎么可能这么轻松就在上京这边买下房子铺面。之前我就说了,小余是咱家的贵人,要不是小余命旺,咱家文承能这么快考上?”
顾父听完点点头,“你说的有道理。”
顾母盘腿坐在架子床上,道:“当初小余在小河村姜家,那王桂花多风光啊,姜大牛手艺平平就能被县城地主老爷看重,专门留在盖房队里当瓦工,他家三小子更是没几年就考了童生。
可自从王桂花把小余卖了,没几个月县城那瓦工队就不要姜大牛了,她家二儿子如今都没考上秀才。一家人过的紧巴巴的,什么也没捞着。”
顾父觉得妻子话里有话,“你到底想干啥?”
顾母道:“要不咱回村吧。”
顾父隐隐翻了个白眼,其实他也觉得待在上京没意思。
四四方方的宅子,一出门虽然干净,但是干什么都得花钱,吃碗素面更是比县城贵两倍,关键连个说话的熟人都没有。
别人都说去他跟着孩子去上京享福,没错他是享福了,家里做饭有伺候的,洗衣服有伺候的,出门有马车坐,还不用种地,可他却觉得哪哪都不得劲。
“要回去,咱们也得过段时间再回啊。人家廖家老夫妻着急回去,是家里实在负担不起,可咱家又不缺吃饭的钱。要是这么快就回去,人家还指不定在背后编排咱俩,说文承和小余不孝顺呢。”
顾母急了,“两孩子咋不孝顺啊?”
顾父看着她不说话。
顾母急了,拽起被子,“睡觉睡觉,赶紧睡觉。”
…
此时东厢房里,顾文承坐在罗汉床上看书,姜余则是在拿着笔在罗汉床的矮桌上写字。
姜余突然道:“文承哥,我觉得爹娘这些天在上京城有些住不太习惯。”
顾文承转头,“怎么说?”
姜余把手里的铅笔放下,道:“爹娘勤劳节俭惯了,不习惯吃的喝的都从外面卖,而且如今家里就后院那一小片土地,平时种过菜还想,种其他东西就不行了。还有,爹娘在上京城连个说话唠嗑的都没有。前些天我还听爹娘说想要找个活干,后面有说怕对你有影响,就没再提。”
顾文承皱了皱眉,“这些日子我一心思都在翰林院那边,的确忽略的父母,还好有你在,否则我会一直忽略下去。”
很多时候孩子会抱怨父母不关心自己,但是在生活里其实孩子才是最容易忽略父母感受的那一方。
姜余道:“原先我想着先把肥皂生意做起来,如今看来倒是可以缓一缓。”
说着他把手里的纸递给顾文承,这是他画的铺子平面图。
紧接着顾文承就听见姜余笑道。
“我想着可以把今天买来的铺子左边隔一个四方形的小间,在墙上开一个大窗口,然后在小间里卖卤肉,咱们先只整修小间,剩下的先不着急整修。余下的钱去郊区买个小庄子。
若是爹娘在家里住的憋闷,就去庄子上住,庄子上可以养鸡养鸭,种田种菜。爹娘在那边住的时间长了,还能和附近的庄稼户熟悉,有人陪着说话,手里还有活干,总比一直憋在家里强。”
顾文承看着姜余双眼含笑的说着,目光一寸一寸的温柔下去。
顾父恍然大悟,“怪不得,若是去做县城知县,至少知县住在县衙,房子什么的不用自己花钱租。”
姜余点头:“是的,没错。”
…
晚上吃完饭,顾母坐在床上叹气。
叹完气就开始扒拉身边的顾父,“你说咱们是不是也该回老家去啊?”
顾父:“……你咋了?”
顾母道:“这上京花销也太大了,我白天看见廖家人就想起咱家来。要不是小余能赚钱,文承当初怎么可能那么安稳的、一心一意的在府城专心读书,如今又怎么可能这么轻松就在上京这边买下房子铺面。之前我就说了,小余是咱家的贵人,要不是小余命旺,咱家文承能这么快考上?”
顾父听完点点头,“你说的有道理。”
顾母盘腿坐在架子床上,道:“当初小余在小河村姜家,那王桂花多风光啊,姜大牛手艺平平就能被县城地主老爷看重,专门留在盖房队里当瓦工,他家三小子更是没几年就考了童生。
可自从王桂花把小余卖了,没几个月县城那瓦工队就不要姜大牛了,她家二儿子如今都没考上秀才。一家人过的紧巴巴的,什么也没捞着。”
顾父觉得妻子话里有话,“你到底想干啥?”
顾母道:“要不咱回村吧。”
顾父隐隐翻了个白眼,其实他也觉得待在上京没意思。
四四方方的宅子,一出门虽然干净,但是干什么都得花钱,吃碗素面更是比县城贵两倍,关键连个说话的熟人都没有。
别人都说去他跟着孩子去上京享福,没错他是享福了,家里做饭有伺候的,洗衣服有伺候的,出门有马车坐,还不用种地,可他却觉得哪哪都不得劲。
“要回去,咱们也得过段时间再回啊。人家廖家老夫妻着急回去,是家里实在负担不起,可咱家又不缺吃饭的钱。要是这么快就回去,人家还指不定在背后编排咱俩,说文承和小余不孝顺呢。”
顾母急了,“两孩子咋不孝顺啊?”
顾父看着她不说话。
顾母急了,拽起被子,“睡觉睡觉,赶紧睡觉。”
…
此时东厢房里,顾文承坐在罗汉床上看书,姜余则是在拿着笔在罗汉床的矮桌上写字。
姜余突然道:“文承哥,我觉得爹娘这些天在上京城有些住不太习惯。”
顾文承转头,“怎么说?”
姜余把手里的铅笔放下,道:“爹娘勤劳节俭惯了,不习惯吃的喝的都从外面卖,而且如今家里就后院那一小片土地,平时种过菜还想,种其他东西就不行了。还有,爹娘在上京城连个说话唠嗑的都没有。前些天我还听爹娘说想要找个活干,后面有说怕对你有影响,就没再提。”
顾文承皱了皱眉,“这些日子我一心思都在翰林院那边,的确忽略的父母,还好有你在,否则我会一直忽略下去。”
很多时候孩子会抱怨父母不关心自己,但是在生活里其实孩子才是最容易忽略父母感受的那一方。
姜余道:“原先我想着先把肥皂生意做起来,如今看来倒是可以缓一缓。”
说着他把手里的纸递给顾文承,这是他画的铺子平面图。
紧接着顾文承就听见姜余笑道。
“我想着可以把今天买来的铺子左边隔一个四方形的小间,在墙上开一个大窗口,然后在小间里卖卤肉,咱们先只整修小间,剩下的先不着急整修。余下的钱去郊区买个小庄子。
若是爹娘在家里住的憋闷,就去庄子上住,庄子上可以养鸡养鸭,种田种菜。爹娘在那边住的时间长了,还能和附近的庄稼户熟悉,有人陪着说话,手里还有活干,总比一直憋在家里强。”
顾文承看着姜余双眼含笑的说着,目光一寸一寸的温柔下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