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古人直播日常 第228节(2/3)
青山冯英来说,听到什么“占城”、“爪哇”、“苏门答腊”,都会愣一下,这哪儿来着。
“郑和是哪个?这些皇帝不是姓朱吗?”薛奶奶拉着薛皎小声问。
薛皎也压低声音跟奶奶解释:“郑和不是皇帝,是一个太监,朱棣……也就是朱元璋的儿子,派他带人出海,宣扬国威。”
[修今世求来生:太监也能青史留名?]
[两袖清风:这什么明朝的大臣,没人了吗?竟然让一个太监领了如此重要的差事。]
[青史书我:关朝中大臣什么事,分明是鸿胪寺不作为。]
[宣扬国威,该外朝来拜,怎的还自己派船出海。]
[就是,平白空耗人力物力,这也太不值当了。]
……
“就是吹自个儿厉害?”薛爷爷评价:“朱棣这个皇帝,还挺好面儿。”
薛皎忍笑,爷爷没读过什么书,说话却一针见血。
薛青山说:“这叫‘亮肌肉’,别人知道你很强,就不敢来打你了。”
薛爷爷又有问题:“那他们咋、咋亮肌肉,带兵去打人家,打那些小国家?”
“当然不能无缘无故开战。”薛皎说:“咱们国家自古以来是礼仪之邦,不会随意发起战争,郑和的船队规模特别大,航海技术也非常先进,处于当时的世界领先水平。”
“您想想,他带着一支庞大的舰队到了别的国家,把旗帜一扬……不对,明朝还没国旗,反正就是威风凛凛的往那船头一站,身后乌泱泱的全是甲胄加身的士兵,那气势是不是就出来了?那些国家一看,这大船他们造不出来,也没有这么强的士兵,没有这么好的航海技术,自个儿心里就先露怯了。”
“对、对,气势很重要。”薛青山听得直点头,“这叫……叫啥来着……”
“不战而屈人之兵。”顾冬阳默默接。
“对,就是这句。”他是真扛过枪的,不由感慨:“能不打仗,还是不打仗的好,要打,也不能在咱们国家境内打。”
薛奶奶:“谁家的地儿谁心疼,那地打烂了,还咋种庄稼呢。”
[天女娘娘的阿奶说得真好,谁想自家住的地儿打仗啊,那一打起来,啥都没了,家人、田地、房子,都没了。]
[平安是福:又不是咱想打仗,是人家要打我们。]
[咱也宣扬那啥国威呢?]
[也派大船?有吗?咱们国家都不许出海,而且戎、狄以及各胡部在草原上,有大船也没用。]
[我说你听:谁说要用船,只要军队够强,打疼了他们,你看他们还敢不敢侵犯我朝边境。]
[边军不够强吗?]
[沙场点兵:边军常年缺粮缺饷,兵源也补充不足,打一回就要修整许久,刚缓口气儿,戎人又打来了,哪来的能力反攻。]
[阿爹说给我买头小牛:戎人没打来,还不是要打仗,到处都是恶人。]
……
过了神路,大家重新上车出发,前往朱棣的长陵,这个皇帝刚跟爷爷奶奶讲过一点,趁热打铁。
听说是去看朱棣的皇陵,薛爷爷忍不住问:“咋不先看朱元璋的,从头一个开始啊。”
这个薛皎知道,她解释道:“奶奶,朱元璋的皇陵没在这里,在南京呢,明朝一开始的首都不在北京,而是南京,朱元璋死后自然也葬在南京,朱棣迁都到这里,之后的明朝皇帝们才把皇陵选在了这儿。”
“为啥要迁都。”薛奶奶说:“南京不好吗?”
为什么要迁都?那原因可就多了,什么加强统治基础、促进南北融合、促进经济发展,还有抵御外侮,军事防御中心北移,都要结合当时的时局政治来分析。
绝大部分爷爷奶奶都是听不懂的,薛皎尽量用简单直白的话解释了一下。
果然,爷爷奶奶对什么南北融合、经济发展都不在意,只关注一点:“这个皇帝好,敢把自己放在离敌人近的地儿,守着身
“郑和是哪个?这些皇帝不是姓朱吗?”薛奶奶拉着薛皎小声问。
薛皎也压低声音跟奶奶解释:“郑和不是皇帝,是一个太监,朱棣……也就是朱元璋的儿子,派他带人出海,宣扬国威。”
[修今世求来生:太监也能青史留名?]
[两袖清风:这什么明朝的大臣,没人了吗?竟然让一个太监领了如此重要的差事。]
[青史书我:关朝中大臣什么事,分明是鸿胪寺不作为。]
[宣扬国威,该外朝来拜,怎的还自己派船出海。]
[就是,平白空耗人力物力,这也太不值当了。]
……
“就是吹自个儿厉害?”薛爷爷评价:“朱棣这个皇帝,还挺好面儿。”
薛皎忍笑,爷爷没读过什么书,说话却一针见血。
薛青山说:“这叫‘亮肌肉’,别人知道你很强,就不敢来打你了。”
薛爷爷又有问题:“那他们咋、咋亮肌肉,带兵去打人家,打那些小国家?”
“当然不能无缘无故开战。”薛皎说:“咱们国家自古以来是礼仪之邦,不会随意发起战争,郑和的船队规模特别大,航海技术也非常先进,处于当时的世界领先水平。”
“您想想,他带着一支庞大的舰队到了别的国家,把旗帜一扬……不对,明朝还没国旗,反正就是威风凛凛的往那船头一站,身后乌泱泱的全是甲胄加身的士兵,那气势是不是就出来了?那些国家一看,这大船他们造不出来,也没有这么强的士兵,没有这么好的航海技术,自个儿心里就先露怯了。”
“对、对,气势很重要。”薛青山听得直点头,“这叫……叫啥来着……”
“不战而屈人之兵。”顾冬阳默默接。
“对,就是这句。”他是真扛过枪的,不由感慨:“能不打仗,还是不打仗的好,要打,也不能在咱们国家境内打。”
薛奶奶:“谁家的地儿谁心疼,那地打烂了,还咋种庄稼呢。”
[天女娘娘的阿奶说得真好,谁想自家住的地儿打仗啊,那一打起来,啥都没了,家人、田地、房子,都没了。]
[平安是福:又不是咱想打仗,是人家要打我们。]
[咱也宣扬那啥国威呢?]
[也派大船?有吗?咱们国家都不许出海,而且戎、狄以及各胡部在草原上,有大船也没用。]
[我说你听:谁说要用船,只要军队够强,打疼了他们,你看他们还敢不敢侵犯我朝边境。]
[边军不够强吗?]
[沙场点兵:边军常年缺粮缺饷,兵源也补充不足,打一回就要修整许久,刚缓口气儿,戎人又打来了,哪来的能力反攻。]
[阿爹说给我买头小牛:戎人没打来,还不是要打仗,到处都是恶人。]
……
过了神路,大家重新上车出发,前往朱棣的长陵,这个皇帝刚跟爷爷奶奶讲过一点,趁热打铁。
听说是去看朱棣的皇陵,薛爷爷忍不住问:“咋不先看朱元璋的,从头一个开始啊。”
这个薛皎知道,她解释道:“奶奶,朱元璋的皇陵没在这里,在南京呢,明朝一开始的首都不在北京,而是南京,朱元璋死后自然也葬在南京,朱棣迁都到这里,之后的明朝皇帝们才把皇陵选在了这儿。”
“为啥要迁都。”薛奶奶说:“南京不好吗?”
为什么要迁都?那原因可就多了,什么加强统治基础、促进南北融合、促进经济发展,还有抵御外侮,军事防御中心北移,都要结合当时的时局政治来分析。
绝大部分爷爷奶奶都是听不懂的,薛皎尽量用简单直白的话解释了一下。
果然,爷爷奶奶对什么南北融合、经济发展都不在意,只关注一点:“这个皇帝好,敢把自己放在离敌人近的地儿,守着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