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分守己当昏君 第3节(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按投胎转世算的话,现在只怕都是会打酱油的年纪了。

      而王振之前咬死罪名,给于谦判了个死罪,等到迫于压力放人,还找了个蹩脚借口,对外宣称:啊,犯错误的不是你这个于谦,是个名字差不多的官员。

      搞错了搞错了。

      这才算勉强尴尬抹过去。

      于谦得以回到山西继续做官。

      直到去岁,朝中多事,兵部又有了缺,于谦才归京,时隔数年再任兵部侍郎。

      今岁,年五十一。

      对此,姜离昨夜还对6688发表感慨:说不得世上真有气运这回事,彼时大明还是国运不该绝。这不,正统十三年,于谦刚刚调任回京城,正统十四年,朱祁镇就去瓦剌留学了。

      于谦若是当时不在京城,或许南明能提前二百年上线。

      **

      兵部。

      疑惑归疑惑,然于谦为人行事向来是问心无愧,故而对着堂内铜镜整了整衣冠,便坦坦荡荡预备去面圣。

      倒是于谦友人兼同僚,一直在京中为官的兵部郎中齐汪,对这些年王振的只手遮天体会至深。

      别的不说,只一件事就足以证明王振在皇帝心中的地位了——

      大明开国初,太祖皇帝朱元璋想到从前汉唐宦官干政的弊端,就特立了一块铁碑,上面铸了老朱本人亲手写下的八个大字:“内臣不得干预政事”,就立在宫门处。

      这块开国皇帝的铁碑金言,□□政的王振见到,自然不免觉得扎眼。

      起初也常有大臣拿这块牌子进谏皇帝遵祖制。

      王振不满:怎么?这是搁这儿点我呢?

      于是,他把铁碑拿走,处理掉了。

      没错,一个宦官,把开国皇帝特立的三尺铁碑,就这么自说自话拿走且销毁了。

      皇帝却不闻不问一笑置之。

      这件事直接给朝臣们干沉默了。

      还说啥?还有什么说话的必要?

      难道你做臣子说的话能比太祖爷真言管用?

      没见太祖爷亲笔的铁碑都让人挖走了?那官员们再硬刚下去,被挖走的估计就是自家的祖坟了。

      思及这些年在京中所见王振诸事,齐汪不得不为于谦悬心,在好友出门前扯了袍袖与他低声耳语道:“廷益,你从前便得罪过王公公,此番陛下骤然宣召,只怕是他趁着陛下病中心绪不佳,告了你的刁状也未可知。”

      顿了顿,发自肺腑苦劝道:“你这性子总得得略软和些,莫吃眼前亏。”

      说着还从身上取了一枚晶莹剔透的玉佩要塞给于谦:“这世上恶人难缠,好容易你才调任回京,若他执意索财给他便是,这……唉,京中诸位大人们也都只得如此。”

      王振贪财,贪的天下皆知,明码标价,毫不遮掩。

      凡有官员回京述职,以及在京官员年节下,都要给王振送礼才行。

      而且是‘百金为恒,千金者始得醉饱出’。也就是说,官员给王振送礼,送百金都是基本操作,得送千金才能得王公公一点好脸色,混顿吃的。*

      甚至后来送礼朝臣都开始搞起了竞标,价高者先得拜见批事。

      然而于谦回京后,别说给王振送千金百金了,连山西老陈醋都没给王振带一瓶。

      哦,也不是什么都没表示。

      他做了首诗表示了下心意:“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1]

      不用说,王振看于谦定是新仇旧恨一万个不顺眼的。

      于谦谢过好友心意,但依旧将玉佩推了回去。

      齐汪目送于谦的背影,忧心忡忡转头去找他们的顶头上司,现任兵部尚书邝埜去了——凡事做最坏打算总没错的,先做好捞人准备吧!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