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子 第902节(1/3)
我今天来之前就听说了,大都督府那边虽然下了严令,但五军都督府里面有些人似乎对最近的局势很不满。
京军虽说被内阁压着,但应天周边能动用的人可不少,这一点你应该很清楚。”
常继祖见朱允熥依旧不说话,此时也没了食欲。
将面前的肉推开。
他继续说道:“熥哥儿,你应该清楚,我常家并非是依附于太子爷之下,也并非是一定要支持于你。
但你是姑母的亲儿子,是常家的外孙、外甥、表兄弟。作为一家人,有必要提醒一句,万事都得人活着才有可能。”
朱允熥的眉头皱了一下:“你们放心,大明还在,老爷子还在,太子一向贤明,国家又如何会出乱子。这个时候,最是考验人心,不可做有害国家的事情。”
常继祖眉头紧皱,这不是他想要达到的答案。
同样,这也不是常家和许多人想要的答案。
朱允熥无奈,自己想过一阵子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生活,但似乎没有人愿意让自己得偿所愿。
他沉声道:“那就替我带句话吧。”
常继祖立马眼前一亮:“你说!”
“这个时候,谁要是乱动乱说,便去凤阳思过。”
常继祖的目光闪烁了几下。
这依旧不是他想要的回答,但至少是有了一个可以带回去的话了。
朱允熥则是已经起身。
常继祖之所以出现在这里,代表的不仅仅是常家,还代表着那些寄托希望在自己身上的朝中勋贵。
所以他才会说,谁这个时候添乱,就回凤阳思过。
张二工见朱允熥起身,走出棚屋,终于是松了一口气,看了常继祖一眼后,小声说道:“观景湖周边后期会修建一批新式宅院,常公子若是有意,可现在预定,我们会为常公子预留最好的几处位置供挑选。”
常继祖眉头皱紧,看了一眼张二工。
这位昔日的匠官,工部尚书,如今倒是彻底没了顾忌,说话做事坦荡直率。
常继祖摇摇头:“家中不缺宅院。张少傅该想想,如何重归朝堂才是……”
有些话他不愿意再说。
张二工从工部尚书的位子上下来,虽说现在是太子少傅,却没了实权。
若是一直这样,以后也别想再在朝堂上有什么大作为。
张二工也摇了摇头,低声念叨着:“看来只能继续去骗那些没脑子的夷人了,自家人都不懂西城将来的好……”
说完,他也不管常继祖的脸色,向外追赶朱允熥而去。
第六百九十四章 应天城人居改善工程
要想富,先修路。
这样的真理,如今已经开始在大明流行起来。
随着直隶道的几条水泥路铺设,沿线的商贸和经济往来,是肉眼可见的激增,充满活力。
而西部铁路当初开工之初,出现的路线之争,也再一次说明了一个道理。
即,当下的大明官员们,已经开始认识到基础建设,会给地方经济带来怎样的优势。
官员们开始用另一种思维去规划自己的政绩。
这两年,越来越多的官员来函应天府或者直隶总督衙门,希望能得到一些先进经验。
而应天府在经历了前期以官办工坊为主的产业升级之后,眼下已经到了增长停滞点。
应天府境内可以脱离务农,走进工坊做工的百姓,已经到达了一个极限。
而应天府的发展,也就此迟缓了起来。
新的增长点,新的发展就摆在了所有人的面前。
应天城西城开发,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之下被提上日程的。
自大明立国以来
京军虽说被内阁压着,但应天周边能动用的人可不少,这一点你应该很清楚。”
常继祖见朱允熥依旧不说话,此时也没了食欲。
将面前的肉推开。
他继续说道:“熥哥儿,你应该清楚,我常家并非是依附于太子爷之下,也并非是一定要支持于你。
但你是姑母的亲儿子,是常家的外孙、外甥、表兄弟。作为一家人,有必要提醒一句,万事都得人活着才有可能。”
朱允熥的眉头皱了一下:“你们放心,大明还在,老爷子还在,太子一向贤明,国家又如何会出乱子。这个时候,最是考验人心,不可做有害国家的事情。”
常继祖眉头紧皱,这不是他想要达到的答案。
同样,这也不是常家和许多人想要的答案。
朱允熥无奈,自己想过一阵子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生活,但似乎没有人愿意让自己得偿所愿。
他沉声道:“那就替我带句话吧。”
常继祖立马眼前一亮:“你说!”
“这个时候,谁要是乱动乱说,便去凤阳思过。”
常继祖的目光闪烁了几下。
这依旧不是他想要的回答,但至少是有了一个可以带回去的话了。
朱允熥则是已经起身。
常继祖之所以出现在这里,代表的不仅仅是常家,还代表着那些寄托希望在自己身上的朝中勋贵。
所以他才会说,谁这个时候添乱,就回凤阳思过。
张二工见朱允熥起身,走出棚屋,终于是松了一口气,看了常继祖一眼后,小声说道:“观景湖周边后期会修建一批新式宅院,常公子若是有意,可现在预定,我们会为常公子预留最好的几处位置供挑选。”
常继祖眉头皱紧,看了一眼张二工。
这位昔日的匠官,工部尚书,如今倒是彻底没了顾忌,说话做事坦荡直率。
常继祖摇摇头:“家中不缺宅院。张少傅该想想,如何重归朝堂才是……”
有些话他不愿意再说。
张二工从工部尚书的位子上下来,虽说现在是太子少傅,却没了实权。
若是一直这样,以后也别想再在朝堂上有什么大作为。
张二工也摇了摇头,低声念叨着:“看来只能继续去骗那些没脑子的夷人了,自家人都不懂西城将来的好……”
说完,他也不管常继祖的脸色,向外追赶朱允熥而去。
第六百九十四章 应天城人居改善工程
要想富,先修路。
这样的真理,如今已经开始在大明流行起来。
随着直隶道的几条水泥路铺设,沿线的商贸和经济往来,是肉眼可见的激增,充满活力。
而西部铁路当初开工之初,出现的路线之争,也再一次说明了一个道理。
即,当下的大明官员们,已经开始认识到基础建设,会给地方经济带来怎样的优势。
官员们开始用另一种思维去规划自己的政绩。
这两年,越来越多的官员来函应天府或者直隶总督衙门,希望能得到一些先进经验。
而应天府在经历了前期以官办工坊为主的产业升级之后,眼下已经到了增长停滞点。
应天府境内可以脱离务农,走进工坊做工的百姓,已经到达了一个极限。
而应天府的发展,也就此迟缓了起来。
新的增长点,新的发展就摆在了所有人的面前。
应天城西城开发,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之下被提上日程的。
自大明立国以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