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国师 第5节(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马和躬身退出了大殿,并顺手掩上了殿门。

      道衍所谓的两策,偏于阴损,但确实是解决未来大明财政被宗室压垮的好办法。

      第一策,是藩王活动限制的更化。

      道衍建议朱棣,把朱元璋时期的藩王活动限制进行部分更化,在朱元璋时期,藩王无诏不得离开封国,因此如果没有特殊事件的发生,那么诸藩与皇帝很可能很久很久都见不了一次面。

      而道衍指出,朱棣可以宣布正是因为天家之间不能常见,感情淡薄,因此才会导致建文帝很容易就受到了奸臣齐泰、黄子澄的蛊惑,对自己的骨肉亲人痛下杀手。

      吸取了这一教训,皇帝才打算更化这一制度。

      这些被剥夺了护卫的空头藩王依旧是无诏不得离开封国,但皇帝应该每年轮流召集一定数量,如三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的藩王及其子嗣入京,与天家亲睦。

      ——当然了,这只是表面上的说法。

      道衍的真实目的则有些阴损,实在是上不得台面。

      其一,让藩王无法长时间待在封地,藩王不在封地经营,当然造反就无从谈起,从根源上杜绝了某些藩王做大到尾大不掉的可能性。

      如果真有哪个藩王胆大包天,想要来一次王上加白,那皇帝只需要等他进京的时候,找个由头让他意外身亡就是了,什么酒后坠水、马车失控、招娼暴毙.办法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如果这个想造反的藩王不进京,那就更好了,朝廷可以直接名正言顺地讨伐并消灭。

      其二,藩王只要进京,那总会有不规矩、行不法事的,即便是藩王能管得住自己,又能管得住自己带来的子嗣、仆从吗?

      总会有藩王子嗣去秦淮河上消费时与人争风吃醋,总会有王府恶仆狗仗人势把封地那套搬到南京城来。

      如此以来,如何定夺全都看皇帝的心情和需要,削藩削俸都是一念之间的事情,诸藩自然战战兢兢。

      至于朱元璋定下的御史不得风闻藩王过错奏事,否则以离间天家亲情论处。道衍的意思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贬了御史回头再给他升官,只要做一次,大家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诸藩手上无兵,仅与子嗣仆从入京,如果限制总人数,只要控制在数十人规模,哪怕诸藩联合起来,也无法在京城发动任何叛乱。”

      朱棣继续看了下去。

      第二策,是不再设置最低宗室等级,同时只给藩王加少量俸禄换取兵权。

      本来,之所以在九代以后宗室供养才会压垮大明财政,是因为宗室繁衍到第九代,人口基数乘以奉国中尉的最低俸禄二百石,最后得出的结果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而道衍干脆采取了釜底抽薪的办法。

      大明的宗室等级,分为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共八级。

      既然第八级的奉国中尉是保底二百石俸禄,这个保底俸禄配合海量宗室人口,大明承担不了,那直接就取消最低宗室等级就好了,到了第九代,直接成为闲散宗室,朝廷不再负责供养。

      如此一来,朝廷对于宗室保底供养的压力,将极大减轻,把这个大包袱直接甩了出去。

      甚至,道衍还建议朱棣,可以减少宗室的总等级,比如减少为六级或者七级。

      反正现在大明宗室才传到第一代朱元璋的儿子们和少数第二代朱元璋的孙子们,对于日后第八代、第九代朱家人,那还是快二百年后的事情呢。

      想来诸藩对于这种根本不损害他们现实利益的事情,是不会有任何反对的。而对于大臣来说,如果有哪个顽固的摆出《皇明祖训》,朱棣完全可以给他来一次“棋盘摆米”,给他一点小小的数学震撼。

      到时候,朝廷的文官们,也就自动闭嘴了。

      而藩王们的俸禄,也不应该增加太多,否则会对未来几十年内的大明财政,同样造成压力。

      “道衍大师妙计!”

      朱棣朱棣忍不住赞叹了一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