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国师 第199节(3/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虽然李至刚自己都知道自己跟“忠诚耿直”不沾边,但这却是再明显不过的庙堂信号。

      李至刚垂首道:“陛下英明,微臣佩服。”

      随着朱棣的微微颔首,李至刚心中一松,他总算是逃脱了这次危机。

      不用被第三次送进诏狱了。

      而一直一言不发的道衍,此时则是默默捻动起了念珠。

      ——————

      郑和显然也想到了最近他刚刚从万里石塘回来,就听到的朝野争论迁都之声。

      迁都,跟立储一样,都是最近朝野争论的焦点所在。

      甚至跟立储比起来,迁都影响到的关联利益更多。

      毕竟,迁都就意味着江南官员们要离开熟悉的田地,放弃积攒多年的宅邸等不动产,举家搬迁到陌生的北京。

      不是没有人恶意揣测过,这就是皇帝的阳谋,想要削弱继承自建文帝的朝廷,对朱棣这个篡位者天然的抵触与反对。

      这种抵触与反对,绝非是与化肥工坊绑定的大明国债认购额度,这种小恩小惠所能消弭的。

      就在郑和还在担心拿洪武朝商议迁都西安的“古”,来喻永乐朝商议迁都北平的“今”是否合适的时候。

      朱高煦却根本懒得考虑这些,当下问道:“那如果按姜先生这个说法,人口、金钱、粮食,都是跟随经济活动分布的,而经济活动的核心是粮食运输的时间和数量.大明是不是也不适合迁都北平府?”

      “那是自然。”

      姜星火若有所思地看着对方,在所有人不知不觉中,姜星火已经成功地将话题牵引到了这里。

      事实上,这也是姜星火做出的改变。

      自从知道了朱高煦的身份,姜星火便觉得,自己完全可以用自己这个亲学生的影响力,去更好地改造大明。

      改造大明,肯定是要发展工业化雏形的,而最容易发展起来的工业,恰恰与海权密不可分。

      如果大明还是像历史上一样,从南京迁都到北京,以北京的地理和运输条件,跟南京比,想要发展出工业化雏形,就难得多了。

      所以,姜星火打算继续以无知无觉的指点江山姿态,在接下来有限的几节课里,略微调整讲课的内容,通过讲课来影响朱高煦,继而影响大明帝国高层。

      这样,通过自己有理有据的这套理论,或许就能让大明帝国的高层,慎重考虑迁都的事情,从而把首都留在南京,以便于更好地发展对外贸易,发展工业化雏形,建立海权帝国。

      这也是姜星火心态的重要转变。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