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国师 第267节(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及当时的使用情况,并且附上了这种机器的简要图样,从而以确凿不疑的证据,证实了世界上最早的水力纺纱机,确实存在于华夏。

      至于为什么大明没推广

      与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他老人家定下的制度也是不无关系的,朱元璋倡导农村男耕女织,种植业才是大明的根本。

      老朱的经验是,不吃饱肚子,其他都是瞎扯淡。

      所以,纺织业只能当做副业发展,而且农村的灌溉水权问题,也严重阻碍了在明代,由水转大纺车引发华夏的第一次工业变革。

      言归正传,黄福对海外贸易引起大明形成大规模手工工场这一点,还是认同的。

      因为铁血大宋的例子就摆在那里,不是没有先例。

      只要皇帝决心搞海外贸易,手工工场业和商业,确实有可能繁荣起来,成为新的社会阶层。

      几位尚书传阅之时,朱高煦也悄无声息地跟着朱高燧进了房间。

      有些出乎朱棣意料,自家的傻儿子竟然没有咋咋呼呼,而是老实地站在了他身后,甚至没要求加个座位。

      稍后,几位尚书终于把这封道衍与姜星火的通信传阅完毕。

      作为大明帝国官僚体系最顶层的存在,六部尚书,哪怕能力再差劲,也只是相对差劲,而眼界和格局却都是在的。

      他们都很清晰地意识到了一点。

      更化变法,确实可以扶持出新的受益阶层。

      而无论是必须高度依赖皇权与现存庙堂体制的“新贵族”,还是完全可以由部分较为开明的士绅阶层转化而成的“手工工场主”,其实对于大明的皇帝,都是没有威胁的。

      或者说,在他们可预知的岁月里,是没有威胁的。

      因为更化变法,并没有修改大明的核心庙堂制度与军事制度。

      靠着军队上位的朱棣,依旧牢牢地掌控着大明帝国的军权,有了军权在手,“新贵族”里的军功勋贵,是帮朱棣占领倾销大明商品市场的;宗室成员,则是依附于大明国家资产的代理人。

      同时,“手工工场主”也只是帮助皇帝生产手工业商品的工具罢了。

      那这么说来,《变法八策疏》里的修改科举制度,恢复荀子的儒家五圣地位,宣传圣王之说,也是为了配合变法,增强皇权的地位

      “一环扣一环,严丝合缝。”

      黄福慨然叹了口气,心头暗道。

      道衍看了看几位尚书各不相同的反应,终于开口道。

      “诸位,眼下还对刚才蹇尚书所提出的,关于扶持新的得利阶层的问题有疑问吗?”

      蹇义沉思几息,随口开口说道:“老臣还有一个疑问。”

      “喔?”

      本以为道衍掏出了大杀器就大局已定的朱棣,此时也精神一振,问道:“蹇尚书想问什么?”

      “既然陛下打算效仿宋朝,大力推动海外贸易,藉此实现如宋朝那般富裕,那么老臣敢问陛下,是否又会陷入到王安石与司马光关于国家财富的争论呢?”

      听到王安石这个名字,朱棣一阵脑壳疼。

      今天怎么就绕不开这个作古了不知道多少年的“拗相公”了呢?

      这里便是要说一个在场之人都清楚的问题。

      王安石与司马光关于国家财富的争论在于,王安石主张“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而司马光主张“天地所生货财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

      乍一看,司马光这什么花岗岩脑袋一样的守旧派?天下的财富怎么可能是固定的呢?

      但这便是要说,在宋朝,经济情况也不是相同的。

      相反,北宋与南宋的经济情况差距相当之大。

      在北宋王安石的年代,国家虽然大力发展了商业,但主体还是以农业为主,而农业税以及对应的人头税,当然是固定的。

      而王安石的这套主张,跟姜星火的理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