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国师 第633节(2/4)
质做的,怎么刀都劈不坏。”
“低磷钢锻造出来的甲片,里面还掺了辉钼。”
朱高煦神秘兮兮地说道。
他知道,徐辉祖肯定不懂低磷钢是啥玩意儿,于是继续吹嘘道:“普通的扎甲,那都是铁锻造出来的,很少有钢甲,即便有,那也是用了炒钢法弄出来的半拉子钢,跟真正的钢相去甚远。”
这点,徐辉祖和顾成倒是很清楚。
钢的成本非常的高,即便是大一统王朝,在军队的制式甲冑方面,也只能承担得起铁质甲冑,而非钢质甲冑。
这样说来的话,既然这甲冑的甲片是钢做的,有这种坚硬程度,就不足为奇了。
而朱高煦的话语还在继续:“而这甲冑用的钢,比普通的钢还要强上数倍!是我师父用新式炼钢法,再加上特殊矿藏,所冶炼出来的。”
“强上数倍?”顾成有些不信了。
数倍肯定是朱高煦吹牛的,但具体强多少,顾成和徐辉祖还真不知道。
朱高煦见二人不信,干脆又让士兵给他们展示了甲冑的防御能力。
果然,无论是弓箭还是长矛亦或是铁骨朵,都很难对这种新型甲冑造成什么伤害,只有动用了巨斧、大锤、强弩,才能看到明显的效果。
确实比普通的铁质扎甲,要强上一截。
如果仅仅是这样,那么似乎也就只能称得上是加强版的扎甲,毕竟扎甲同样能防御弓箭长矛,同样对重型钝器和强弩防御效果一般。
“强上数倍”,显得有些吹牛了。
可这还没完。
朱高煦拍拍手,让人又拿出另一种甲冑。
“这是?”
看着眼前的甲冑,顾成和徐辉祖有些不敢确认。
看起来有点像棉甲,但又不完全像。
跟比较传统的皮甲、铁甲、纸甲不同,因为棉花进入华夏和大规模种植的时间都比较晚,所以到了南宋末年才刚开始出现棉甲这种东西,到了蒙古人灭亡南宋,元朝建立后棉花开始在华夏大地上大规模种植,在黄道婆于江南普及棉花技术以后,棉甲这种东西才流行了起来。
棉甲相比于皮甲、铁甲、纸甲这些传统甲冑是存在一些优势的,比如制作工序简单,成本低廉,而且防寒和保暖的性能都不错,特别适合气候寒冷的北方冬天,对于元代的火器也有不错的抵御效果。
所以当时发展出了两种棉甲。
一种棉甲就是由棉花一层一层压制而成,可以将其称之为“纯棉甲”,由棉花和布匹制作而成,结构就跟胖棉袄一样,布包裹着棉花,表面用线细细纳过,以避免棉花移位,这样缝制好了以后,还要再用水泡透,然后用脚不断的踩踏,将其完全踩实,然后晒干.这种棉甲一定要泡水踩踏,要越紧实越好,这样才轻便好用。但也使其看上去就像是一件棉大衣。
根据明代人的记载,这种棉甲就是“以棉花七斤,用布缝如夹袄,两臂过用脚踹实,以不胖胀为度,晒干收用,见雨不重、霉鬒不烂,铳不能大伤。”
另一种棉甲是用棉花、纸、牛皮复合制成,一般称之为“缉甲”,从普及度来讲的话,跟第一种棉甲没得比,只有在南方才少量装备,详见于明朝中叶戚继光所著的《纪效新书》“今择其利者,步兵惟有缉甲,用绢布不等,若纸、绵俱薄,则箭亦可入,无论铅子,今须厚一寸.制法:在前用绵密缉,可长至膝,太长则田泥不便,太短则不能蔽身”。
但无论哪种棉甲,在眼下明初这个节骨眼上,都是跟铁甲搭配使用的。
因为棉甲或者缉甲,都是通过多层坚韧的长纤维组成的防御层来抵御外界攻击,但对于穿透力较强的戳刺就没什么效果了,所以实战的时候,士卒会把铁甲套在外面,棉甲穿在里面,相当于里面穿了个“防弹背心”,用两层甲冑来增加存活机率。
但眼前的甲冑,却跟胖棉袄似的棉甲截然不同。
因为外面不仅有一层层的铜钉,而且从掀开的里面可以看出,是跟刚才他们所劈砍的甲冑同一材质。
“泡钉棉甲!”
“低磷钢锻造出来的甲片,里面还掺了辉钼。”
朱高煦神秘兮兮地说道。
他知道,徐辉祖肯定不懂低磷钢是啥玩意儿,于是继续吹嘘道:“普通的扎甲,那都是铁锻造出来的,很少有钢甲,即便有,那也是用了炒钢法弄出来的半拉子钢,跟真正的钢相去甚远。”
这点,徐辉祖和顾成倒是很清楚。
钢的成本非常的高,即便是大一统王朝,在军队的制式甲冑方面,也只能承担得起铁质甲冑,而非钢质甲冑。
这样说来的话,既然这甲冑的甲片是钢做的,有这种坚硬程度,就不足为奇了。
而朱高煦的话语还在继续:“而这甲冑用的钢,比普通的钢还要强上数倍!是我师父用新式炼钢法,再加上特殊矿藏,所冶炼出来的。”
“强上数倍?”顾成有些不信了。
数倍肯定是朱高煦吹牛的,但具体强多少,顾成和徐辉祖还真不知道。
朱高煦见二人不信,干脆又让士兵给他们展示了甲冑的防御能力。
果然,无论是弓箭还是长矛亦或是铁骨朵,都很难对这种新型甲冑造成什么伤害,只有动用了巨斧、大锤、强弩,才能看到明显的效果。
确实比普通的铁质扎甲,要强上一截。
如果仅仅是这样,那么似乎也就只能称得上是加强版的扎甲,毕竟扎甲同样能防御弓箭长矛,同样对重型钝器和强弩防御效果一般。
“强上数倍”,显得有些吹牛了。
可这还没完。
朱高煦拍拍手,让人又拿出另一种甲冑。
“这是?”
看着眼前的甲冑,顾成和徐辉祖有些不敢确认。
看起来有点像棉甲,但又不完全像。
跟比较传统的皮甲、铁甲、纸甲不同,因为棉花进入华夏和大规模种植的时间都比较晚,所以到了南宋末年才刚开始出现棉甲这种东西,到了蒙古人灭亡南宋,元朝建立后棉花开始在华夏大地上大规模种植,在黄道婆于江南普及棉花技术以后,棉甲这种东西才流行了起来。
棉甲相比于皮甲、铁甲、纸甲这些传统甲冑是存在一些优势的,比如制作工序简单,成本低廉,而且防寒和保暖的性能都不错,特别适合气候寒冷的北方冬天,对于元代的火器也有不错的抵御效果。
所以当时发展出了两种棉甲。
一种棉甲就是由棉花一层一层压制而成,可以将其称之为“纯棉甲”,由棉花和布匹制作而成,结构就跟胖棉袄一样,布包裹着棉花,表面用线细细纳过,以避免棉花移位,这样缝制好了以后,还要再用水泡透,然后用脚不断的踩踏,将其完全踩实,然后晒干.这种棉甲一定要泡水踩踏,要越紧实越好,这样才轻便好用。但也使其看上去就像是一件棉大衣。
根据明代人的记载,这种棉甲就是“以棉花七斤,用布缝如夹袄,两臂过用脚踹实,以不胖胀为度,晒干收用,见雨不重、霉鬒不烂,铳不能大伤。”
另一种棉甲是用棉花、纸、牛皮复合制成,一般称之为“缉甲”,从普及度来讲的话,跟第一种棉甲没得比,只有在南方才少量装备,详见于明朝中叶戚继光所著的《纪效新书》“今择其利者,步兵惟有缉甲,用绢布不等,若纸、绵俱薄,则箭亦可入,无论铅子,今须厚一寸.制法:在前用绵密缉,可长至膝,太长则田泥不便,太短则不能蔽身”。
但无论哪种棉甲,在眼下明初这个节骨眼上,都是跟铁甲搭配使用的。
因为棉甲或者缉甲,都是通过多层坚韧的长纤维组成的防御层来抵御外界攻击,但对于穿透力较强的戳刺就没什么效果了,所以实战的时候,士卒会把铁甲套在外面,棉甲穿在里面,相当于里面穿了个“防弹背心”,用两层甲冑来增加存活机率。
但眼前的甲冑,却跟胖棉袄似的棉甲截然不同。
因为外面不仅有一层层的铜钉,而且从掀开的里面可以看出,是跟刚才他们所劈砍的甲冑同一材质。
“泡钉棉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