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国师 第667节(2/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

      解缙的字渐渐变成了他自己的笔体,龙蛇飞舞间,文章已成。

      “今日有三弊者也。”

      “一者曰贪财。”

      “贪财者,一目已盲,未盲者兼为阿堵所遮;七窍已迷,未迷者止有孔方一线。”

      “二者曰疏通。”

      “君子以调停为名,而小人之朋比者托焉;君子以疏通为才,而小人之弥缝者借焉。”

      “士大夫自谓有救时良方,不知其乃膏育之疾也.夫贤则进,不贤则舍,何假调停?政可则行,不可则止,何烦疏通?”

      “三者曰排场。”

      “上有所好,下有所效,上及中枢,下及州府,天下争为媚谄。”

      “有官出巡,无不张金鼓、饰舆马,百姓伏谒道旁,唯诺必谨,下属得不呵责,顿首幸甚。”

      “.剥下奉上以希声誉、奔走趋承以求荐举、征发期会以完簿书、苟且草率以谊罪责。”

      “古人云:法不立,诛不必。国朝无威信可言,自无功罪是非可辨,如此种种,实非危言矣。”

      解缙放下笔,窒息过后似地长嘶了一口气,额上已然是汗珠滚落。

      “这才是解缙嘛。”

      “啪嗒”一声,汗水落在宣纸上,将字迹弄烂。

      解缙看着这篇跟“昨日之我”彻底决裂的文章,如释重负。

      董伦短暂地精神振作过后,又恢复了老态龙钟的样子,他抬起手,无力地挥了挥。

      “去吧.老夫没什么要告诉你的,只想与你说,既然已经决定踏上这条路,就别回头做反复之人了。”

      解缙收起几张纸,对着董伦郑重一礼,再抬起头,原本有些发白的面色却是红润了许多。

      解缙来去匆匆,很快就离开了董伦的宅子。

      “嗬嗬~”

      董伦俯下身喘了口粗气,对着青铜痰盂用力地咳出一口痰,重重地把自己的脊背砸在躺椅上。

      “大好江山,只能躺着看了。”

      ——————

      永乐二年的春天,火药味是越来越浓。

      随着关于“吏风、世风、学风”这三风讨论的矛盾公开化,各路文坛豪杰、士林领袖,纷纷按捺不住。

      有资格上《明报》的,那就公开论战,没资格上的,也非得在雅集、诗会上口诛笔伐一番。

      跟没文化的儿子不一样,最近胡季牦胡老先生在南京的士林中混的很高端。

      胡季牦作为安南国内独领风骚数十载的汉学宗师,大抵是跟高丽宰相郑梦周一个水平的大儒,或许放到三十年前刘基、宋濂领衔的洪武时代,或许还不算出挑,但在如今这个儒学不断发展,但大儒凋零的永乐时代,就相当有水平了。

      而且胡老先生就算称不上“安南曹操”,那也得高低是个“安南司马懿”,一手隐忍还是会的,跟人交谈从不锋芒毕露,更不会谈论到能引起杀身之祸的敏感话题。

      突出的就是大丈夫能憋能屈!

      因此,有关于吏风、学风的讨论,胡季牦是一个都没参加,今天曹端拉他参加金华学派掌门人汪与立的茶会,得知是只论世风,胡季牦才欣然赴约。

      此前说过,金华学派乃是当今最重要的儒家学派分支之一,与叶适的永嘉学派同为浙东学派一脉,曾作为调停者主办过理学和心学之间的“鹅湖之会”,算是中立学派倾向偏心学一点,但还是以理学为主,夹杂吸收的永嘉学派实学思想,属于是什么都沾的类型。

      这种类型的学派,历经“仁山”、“纯孝”两位先生的埋头发育,历经宋末元末百年不倒,到了汪与立手里,门下人才辈出,在大明的思想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正因如此,胡季牦才敢在茶会上说话。

      否则的话,要是参会的都是那些坚持程朱理学的卫道士,话不投机还算好的,最多奚落两句,被人上纲上线可就遭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