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国师 第685节(2/5)
按照大明的制度,乡试中式的举人,于二月入京参加由礼部主持的会试,以往各届会试中未中的举人也可一同应试。
所以,大皇子闭门思过的三个月还没结束,主考官不出意外地,被任命给了姚广孝和宋礼,而阅卷官则是内阁的三杨。
嗯,姜星火还真没把杨士奇怎么地。
这里面有个说法,就是科举会试,在明初时候的规矩,跟明代中叶以后是完全不同的。
譬如主考官,两个人的人数没变过,但在明代后期,那必然是内阁宰辅用来培植党羽的。
而在宣德、正统时,就要求三品正卿兼翰林院学士,至弘历以后,一般以大学士一人、翰林院学士一人,或“大学士即宰相,或侍郎二员”。
但在明初,则是会试同考官不限品级、出身,最初由礼部推选,翰林院官、京官、教官都能上。
嗯,划重点,“礼部推选”。
会试是礼部的重点工作之一,礼部现在在变法派手里,所以推选谁,只要皇帝不插手,那就是姜星火说了算。
会试乱不乱,国师说了算。
但国师不好意思亲自上,所以让资历深厚的黑衣宰相上了,再配个礼部侍郎,没人能挑的出什么毛病。
永乐二年正月二十六结束的太学之会,没过几天。
二月初八,永乐帝钦命礼部尚书卓敬前往孔庙,祭大贤至圣先师孔子,祭祀结束后,由礼部主持的会试便正式开始了。
二月初九,姚广孝、宋礼、三杨等人,就都跟着考生一块进考场了。
而甲申科会试在制度上跟过去没什么区别,主要有区别的地方,在考题上。
考试时的弥封、誊录、校对、阅卷、填榜等手续与乡试一样,场地在南京夫子庙贡院,考生都在单间里考试,在进去前先搜身,每人发三根蜡烛,进去后房门马上封锁,考生就在里面答题,晚上也在里面休息。
单间里面有两块板,坐着就是椅子,展开就是床,下面放着马桶,吃喝拉撒都是在里面,吃食还得自己准备,因为持续好多天,所以一般都带不容易腐败的食物,通常就是大饼和米饭,然后配上熏肉、咸菜,不然的话,要是食物馊了,肚子再窜稀,那一边吃一边拉一边考,晚上还得睡在马桶上.
总之,自打二月初九开始考试,夫子庙贡院就落锁了,外面都是甲士围着,这时候就算京城要被攻破了,里面的人都不能出来。
反正姚广孝和宋礼以及内阁的三杨,这时候全都得待在考场的评卷房间里,谁都出不去,内阁只剩下胡广一个干活的。
那边更辛苦一些,倒是不好评判。
虽然会试是从初九开始,但一般二十五、二十六日就得开始填榜,二十九日(非闰月)就必须要发榜,时间上是非常紧张的。
淘汰,其实从初九就已经开始了。
第一场试五书(新增《荀子》)义(限300字)三道,五经义(限500字)四道。
虽然第一场经义上面,在考试时间上没有规定得多久写完,理论上只要在第二场之前交上就行,但越早交,理论上考中的概率就越大,因为排名和筛选一般都是赶早不赶晚的。
当然了,收上来的考卷,考官们暂时看不到,在士子交卷后,还有好几道关卡呢。
第一关是弥封官,收卷官根据所治经书分类,然后送至弥封官处弥封,将试卷上填写姓名的折角盖上关防印记。
第二关是眷录官,由书吏用红笔滴字不漏地抄写一遍试卷,考官只看抄写的副本,原本则另行封存保管,这是为了防止阅卷官辨认字迹,杜绝场外串通的可能。
同时,眷录官需要把没有注意避皇帝讳的、自述了门第等个人信息的、在卷面做了特殊标记的、字数不符合规定的、夹带草稿纸的等等不合规的卷子,统统都筛掉,这是考试规定,跟内容无关,你写的好不好不重要,只要你违规了,那就必须要筛掉。
第三关是对读官,也就是说眷录好的副本还会由专门的对读官负责组织人员进行对读,一人读红卷,一人读墨卷,两人一组,必须一字一句用心对读,确保万无一失。
所以,大皇子闭门思过的三个月还没结束,主考官不出意外地,被任命给了姚广孝和宋礼,而阅卷官则是内阁的三杨。
嗯,姜星火还真没把杨士奇怎么地。
这里面有个说法,就是科举会试,在明初时候的规矩,跟明代中叶以后是完全不同的。
譬如主考官,两个人的人数没变过,但在明代后期,那必然是内阁宰辅用来培植党羽的。
而在宣德、正统时,就要求三品正卿兼翰林院学士,至弘历以后,一般以大学士一人、翰林院学士一人,或“大学士即宰相,或侍郎二员”。
但在明初,则是会试同考官不限品级、出身,最初由礼部推选,翰林院官、京官、教官都能上。
嗯,划重点,“礼部推选”。
会试是礼部的重点工作之一,礼部现在在变法派手里,所以推选谁,只要皇帝不插手,那就是姜星火说了算。
会试乱不乱,国师说了算。
但国师不好意思亲自上,所以让资历深厚的黑衣宰相上了,再配个礼部侍郎,没人能挑的出什么毛病。
永乐二年正月二十六结束的太学之会,没过几天。
二月初八,永乐帝钦命礼部尚书卓敬前往孔庙,祭大贤至圣先师孔子,祭祀结束后,由礼部主持的会试便正式开始了。
二月初九,姚广孝、宋礼、三杨等人,就都跟着考生一块进考场了。
而甲申科会试在制度上跟过去没什么区别,主要有区别的地方,在考题上。
考试时的弥封、誊录、校对、阅卷、填榜等手续与乡试一样,场地在南京夫子庙贡院,考生都在单间里考试,在进去前先搜身,每人发三根蜡烛,进去后房门马上封锁,考生就在里面答题,晚上也在里面休息。
单间里面有两块板,坐着就是椅子,展开就是床,下面放着马桶,吃喝拉撒都是在里面,吃食还得自己准备,因为持续好多天,所以一般都带不容易腐败的食物,通常就是大饼和米饭,然后配上熏肉、咸菜,不然的话,要是食物馊了,肚子再窜稀,那一边吃一边拉一边考,晚上还得睡在马桶上.
总之,自打二月初九开始考试,夫子庙贡院就落锁了,外面都是甲士围着,这时候就算京城要被攻破了,里面的人都不能出来。
反正姚广孝和宋礼以及内阁的三杨,这时候全都得待在考场的评卷房间里,谁都出不去,内阁只剩下胡广一个干活的。
那边更辛苦一些,倒是不好评判。
虽然会试是从初九开始,但一般二十五、二十六日就得开始填榜,二十九日(非闰月)就必须要发榜,时间上是非常紧张的。
淘汰,其实从初九就已经开始了。
第一场试五书(新增《荀子》)义(限300字)三道,五经义(限500字)四道。
虽然第一场经义上面,在考试时间上没有规定得多久写完,理论上只要在第二场之前交上就行,但越早交,理论上考中的概率就越大,因为排名和筛选一般都是赶早不赶晚的。
当然了,收上来的考卷,考官们暂时看不到,在士子交卷后,还有好几道关卡呢。
第一关是弥封官,收卷官根据所治经书分类,然后送至弥封官处弥封,将试卷上填写姓名的折角盖上关防印记。
第二关是眷录官,由书吏用红笔滴字不漏地抄写一遍试卷,考官只看抄写的副本,原本则另行封存保管,这是为了防止阅卷官辨认字迹,杜绝场外串通的可能。
同时,眷录官需要把没有注意避皇帝讳的、自述了门第等个人信息的、在卷面做了特殊标记的、字数不符合规定的、夹带草稿纸的等等不合规的卷子,统统都筛掉,这是考试规定,跟内容无关,你写的好不好不重要,只要你违规了,那就必须要筛掉。
第三关是对读官,也就是说眷录好的副本还会由专门的对读官负责组织人员进行对读,一人读红卷,一人读墨卷,两人一组,必须一字一句用心对读,确保万无一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