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国师 第691节(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但是出乎姜星火意料,他本以为按照最近翻阅的市井流行话本的套路,会被嘲讽两句,可邻桌的士子,反倒热情地招呼他们,问是否要一起。

      看来大明的世风还是挺积极向上的。

      总之,这群爱热闹的年轻人,即便被婉拒了,也没有出现所谓的“恼羞成怒”之类的话本剧情,反而都大咧咧地笑笑,然后继续自己吃喝、交谈。

      姜星火默默喝了口水润喉咙,然后冲着郭琎和柴车使了个眼色,让他们继续观察。

      虽然有茶楼里自带的二胡bgm的干扰,但毕竟是邻桌挨得近,而且这些年轻士子说话时也没有刻意控制音量,所以姜星火听得还是挺清楚的。

      “今日陈兄一道出来,我是没想到的。”

      “方兄难得出来逛一趟,我岂能不陪着,反正今年也落第了。”

      姓陈的看起来倒不是闷,而是比较专注于读书,这时候含笑答道,顿了顿,又补充道:“不过有几位高中的同乡,这时候倒是比我们热闹的多。”

      几人只是沉默,没人抱怨说考试有什么黑幕之类的,今年甲申科,在《明报》上公示了不少卷子上的文章,从一甲到三甲都有,硬实力在那摆着,确实非常公平公正了,考不上是因为他们水平和发挥、准备都差了些。

      “唉,听说朝中有南北分榜的打算。”

      姓方的便是付钱的那位士子,这时候自斟自饮,说道。

      方姓士子的话音刚落,对面的人便抬起头来:“要我说,提议这么干的,真是虫豸。”

      姜星火:“.”

      旁边的士子连忙道:“话也不能这么说。”

      大明虽然没有轻易因言获罪的说法,私底下痛斥朝堂上窃据高位的虫豸也没什么,但这里毕竟是南京城,天子脚下,他们这些外地进京赶考来的,还是要注意一点的。

      显然,从这些人的口音能听出来,以江西人居多,然后就是浙江人和南直隶(江南)人,这三个地区,也是大明的“科举大省”。

      “南北分榜也不是没有好处,最起码,以前那种南北榜的事情就不会出现了,只要对于我们来说,总得登榜人数没有大的变化,那么就算南北分榜,又有什么干系呢?”

      “今年甲申科登榜四百余人,是国朝用人所需,若是平常年份,便是二三百人也不奇怪,要是南北分榜的话,还能给南方二三百人的名额,那确实没关系,就怕.”

      “就怕什么?”

      “就怕一共二三百,北方占了一半,那可就难了。”

      “那可不是嘛你们不晓得,在我们江西,想要考出来有多难。”

      浙江和江南的举子,其实是晓得江西的地狱难度的。

      这么说吧,在浙江,你九年(三届乡试)能考上举人的水平,可能在江西考个秀才都会翻车。

      正是因为江西文教水平高,读书人口基数大,所以才会卷到这种变态的程度。

      但这种内卷,其实在现行的科举制度下,是有利有弊的。

      明代乡试录取的人数,通常由朝廷按照各布政使司人口和文教情况分配,通常从数十名到一百多名不等,每次乡试全国录取总额约为一千人至一千二三百人,按照统计学分析,明代中叶的全国乡试录取率维持在4%上下,明代中叶以后,也就是嘉隆万大改革为了控制冗官,录取率进一步降低,到了3.1%左右(因为考进士的举人不止一届,时间久了会堆积出相当数量考不上进士却一直在考进士的举人,通过提高会试录取率、降低乡试录取率,再加上自然死亡,就能慢慢消化掉这批人),单就录取率而言,举人可以说是科举中最难的一关,因而民间也有“金举人、银进士”之说。

      而对于江西的士子来说,有时候考进士,真就没考举人难

      举人的名额,对于江西是有限制的,江西那么多考生,每年能考上的就一百来号人。

      但进士可没有,进士从原则上来说,是不看你籍贯的。

      因此,南北分榜,必然触及到江西籍考生的利益。

      年轻人嘛,总喜欢畅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