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国师 第695节(2/4)
emsp; 实际上也确实如此,征南将军韩观就接了这个活,现在带着广西都司的狼兵,与交趾都司的驻守部队,挨个山洞沟壑地剿灭着不服从命令不肯归顺大明的土司,这正是他最擅长的领域。
以至于安南国国内的治安战,李景隆也好打了很多。
虽然安南国国内有很多陈天平的反对者,但在占据绝大部分比例的国土上都是平原丘陵地形,明军的火器优势和精锐骑兵优势非常好发挥,屠戮这些反对者,就像是杀鸡宰狗一样。
至于这些人缩到西面的山区里,李景隆就不管了。
倒不是完全是因为李景隆不想早日撤军想继续赖在这里过舒心日子,而是确实管不了。
这些地方,只能让三宣六慰中的部分土司帮忙,但这些土司,实际上也是阳奉阴违,如果不是做过分,大明也确实不会因为这些事情去跨过高山和森林去征讨他们。
除此以外,对于这些反对者,李景隆认为本就不必彻底剿灭。
毕竟,彻底剿灭反对者只对陈天平的统治有利。
可大明为什么要让陈天平的统治彻底稳固呢?
总得要给他留点眼中钉、肉中刺的,如此一来,陈天平的王位坐得住,但感觉扎,就不会有那么多杂七杂八的心思研究其他的了。
而除了这些不算繁重、完全可以交给下属去办的军事任务以外,李景隆实际上还有一些必须自己出面的工作要去做,也就是维护大明在安南国内的利益。
在政治方面的很多对接工作,都交给了大明驻安南国天使馆的正副天使,也就是之前来当使者的胖瘦头陀朱劝、张。
但作为驻扎在安南国国内的明军最高指挥官,李景隆还有负责跟安南国王陈天平沟通,以及协调安南国国内的诸如王汝舟、陈恭肃、枚秀夫、蒋宾等亲明派文官的职责。
也就是说,大明既要维持安南国国内的整体稳定,也要给陈天平留一些反对者,除此以外,在文官和武将中,也要扶持一些亲明的势力。
文官方面,自然就是这些在征安南的战争中,投降了大明的安南国的中高级文官。
而除了这些人,其实在文官里,陈天平自己也没什么心腹,朝堂上,大多都是胡氏父子清洗过后遗留下来的,别说对陈朝没有忠诚度,就是对胡氏父子,也没啥忠诚度,更别提陈天平这个血统颇有些说法的陈朝孽孙了。
而武将方面,由于现在的安南国军队,骨架是由之前明军收降的安南国部队改编而来的,并且补充了一些新兵,既然是由明军进行训练整编的,那么自然也少不了明军对于这支新的安南国军队施加的影响力。
除了这些,就是保证大明的商品,在安南国境内的自由流通了。
其实对于这一点而言,只要剿灭地方匪患,基本就足够了。
毕竟安南国的朝廷,是跟大明签了自由贸易契约的,不禁止大明的商品,通过清化港进入安南国内流通。
在这个过程中,安南本土规模不大的民间纺织业以及家庭手工业自然被彻底冲垮了,但对于安南国内的当权者和地方豪强来说,却是一件收益极大的事情。
因为大明的商人,只负责把货物运输到安南国的港口,至于深入尚处于部分战乱状态的安南国内陆进行分销,则是安南国国内权贵们委托的安南商人进行的,而这些安南商人,作为一级分销商,会在各个城池州府,将货物进一步分销给在当地占据实际统治地位的地方豪强们作为二级分销商。
实际上,大明的商人当然也想深入安南国内的内陆,把这些包括商道和分销在内的利润,一口都吃下去,但问题的尴尬之处就在于,他们办不到。
除了治安因素以外,大明商人刚刚获得官方的海外贸易批准,整体势力偏弱小,而随着明军舰队的征服,他们又获得了远超自身销售能力的市场,所以不得不采取这种分销模式。
但这种分销模式,无形中也恰好缓解了大明与安南国内势力的矛盾,达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双赢。
李景隆一路寻思着,汇合了大股部队以后,上千骑兵,开始向升龙府方向前进。
当然,李景隆这次外出狩猎也引得了许多升龙府内的民众围观。
&em
以至于安南国国内的治安战,李景隆也好打了很多。
虽然安南国国内有很多陈天平的反对者,但在占据绝大部分比例的国土上都是平原丘陵地形,明军的火器优势和精锐骑兵优势非常好发挥,屠戮这些反对者,就像是杀鸡宰狗一样。
至于这些人缩到西面的山区里,李景隆就不管了。
倒不是完全是因为李景隆不想早日撤军想继续赖在这里过舒心日子,而是确实管不了。
这些地方,只能让三宣六慰中的部分土司帮忙,但这些土司,实际上也是阳奉阴违,如果不是做过分,大明也确实不会因为这些事情去跨过高山和森林去征讨他们。
除此以外,对于这些反对者,李景隆认为本就不必彻底剿灭。
毕竟,彻底剿灭反对者只对陈天平的统治有利。
可大明为什么要让陈天平的统治彻底稳固呢?
总得要给他留点眼中钉、肉中刺的,如此一来,陈天平的王位坐得住,但感觉扎,就不会有那么多杂七杂八的心思研究其他的了。
而除了这些不算繁重、完全可以交给下属去办的军事任务以外,李景隆实际上还有一些必须自己出面的工作要去做,也就是维护大明在安南国内的利益。
在政治方面的很多对接工作,都交给了大明驻安南国天使馆的正副天使,也就是之前来当使者的胖瘦头陀朱劝、张。
但作为驻扎在安南国国内的明军最高指挥官,李景隆还有负责跟安南国王陈天平沟通,以及协调安南国国内的诸如王汝舟、陈恭肃、枚秀夫、蒋宾等亲明派文官的职责。
也就是说,大明既要维持安南国国内的整体稳定,也要给陈天平留一些反对者,除此以外,在文官和武将中,也要扶持一些亲明的势力。
文官方面,自然就是这些在征安南的战争中,投降了大明的安南国的中高级文官。
而除了这些人,其实在文官里,陈天平自己也没什么心腹,朝堂上,大多都是胡氏父子清洗过后遗留下来的,别说对陈朝没有忠诚度,就是对胡氏父子,也没啥忠诚度,更别提陈天平这个血统颇有些说法的陈朝孽孙了。
而武将方面,由于现在的安南国军队,骨架是由之前明军收降的安南国部队改编而来的,并且补充了一些新兵,既然是由明军进行训练整编的,那么自然也少不了明军对于这支新的安南国军队施加的影响力。
除了这些,就是保证大明的商品,在安南国境内的自由流通了。
其实对于这一点而言,只要剿灭地方匪患,基本就足够了。
毕竟安南国的朝廷,是跟大明签了自由贸易契约的,不禁止大明的商品,通过清化港进入安南国内流通。
在这个过程中,安南本土规模不大的民间纺织业以及家庭手工业自然被彻底冲垮了,但对于安南国内的当权者和地方豪强来说,却是一件收益极大的事情。
因为大明的商人,只负责把货物运输到安南国的港口,至于深入尚处于部分战乱状态的安南国内陆进行分销,则是安南国国内权贵们委托的安南商人进行的,而这些安南商人,作为一级分销商,会在各个城池州府,将货物进一步分销给在当地占据实际统治地位的地方豪强们作为二级分销商。
实际上,大明的商人当然也想深入安南国内的内陆,把这些包括商道和分销在内的利润,一口都吃下去,但问题的尴尬之处就在于,他们办不到。
除了治安因素以外,大明商人刚刚获得官方的海外贸易批准,整体势力偏弱小,而随着明军舰队的征服,他们又获得了远超自身销售能力的市场,所以不得不采取这种分销模式。
但这种分销模式,无形中也恰好缓解了大明与安南国内势力的矛盾,达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双赢。
李景隆一路寻思着,汇合了大股部队以后,上千骑兵,开始向升龙府方向前进。
当然,李景隆这次外出狩猎也引得了许多升龙府内的民众围观。
&em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