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祖 第107节(3/4)
sp; 剿匪之事,刘信主动提了个简单粗暴的建议,让各地官府镇兵放手去杀,多杀一些人,杀到那些匪徒胆寒,草寇们害怕了,自然会老实地下山归顺。很符合刘信性格的谏言,以如今天下的情状,用此重典,效果恐怕会立竿见影。
但是,刘承祐没有多少犹豫便否决了。因为他自己清楚,只要朝廷降下这等诏令,地方上的将吏执行起来,极大可能会矫枉过正。刘承祐更想做的,还是化匪为民。
况且,经过前番的政策,大汉如今的匪患已经得到了极大的缓解与改善。仍为乱一方的,除了对朝廷的不信任外,也是地方官吏政策执行不力的缘故。
被刘承祐断然否决,刘信坐在那儿,脸色有些不好看,别过脸,生着闷气,自觉身为皇叔的面子被落了。
“陛下,近来中原、河北多有上报剿贼不力,臣建议,或可出禁军至地方巡剿!”这个时候,魏仁浦头一次,主动发言。
此言一落,宰臣们或多或少都陷入了思索,王章下意识地表示反对:“朝廷出兵,动静太大,恐引起地方的猜忌,且耗费定然不浅。”
想来,后一点才是王章真正反对的原因。
郭威想了想,却是主动说:“臣以为魏学士之策,可。”
其话音落,中书侍郎李涛也开口了,捋着胡须,脸上尽是认同:“臣以为,此策好处有三,甚妥。”
“请试言之。”刘承祐考虑着的同时,示意李涛。
李涛则抑扬顿挫地叙来:“其一,自是有利于剿匪,以禁军战力,自可消灭那些顽匪;其二,禁军四巡,以昭天威,煊赫朝廷实力,震慑地方,以免宵小异动;其三,东京粮匮难继,正可以一部分禁军,就食于地方,纵杯水车薪,总能稍缓其困。”
“另外,可轮番派兵剿贼,可起练兵之效!”郭威补充了一句。
“魏卿,是这般想的?”刘承祐看着魏仁浦。
闻问,魏仁浦儒和地拱了拱手,应道:“李、郭二公,已尽述臣之想法。”
显然,刘承祐被打动了,扫了一圈直接吩咐道:“枢密院拟一份禁军剿匪计划,中书配合选定盗贼尚剧之州县,侍卫司配合简拔,三司调拨开拔辎需!”
“是!”见刘承祐计议定,纵使心里仍存保留意见,也只能应命,包括杨邠也一样。
“制举之事,由礼部统筹,且试备之,重拟流程条制!”刘承祐看向苏禹珪,吩咐着,他还兼判礼部事。
“是。”苏禹珪应道。
这个时代的科举之事,并不一定由礼部负责,更多的时候,以一大臣朝官知贡举。实则,哪怕刘承祐以郭威知贡举,也不是不可能。不过,刘承祐这是,打算慢慢地,将朝中各官位衙司复还其职能,就从贡举开始。
官制改革,也是一摊麻烦事,急不得。
“欲以何人知贡举?心中可有人选?”刘承祐问。
“臣思朝臣,太仆卿赵上交,可知其事。”苏禹珪说道,看起来是早有想法。
刘承祐眉头稍微皱了下,没有直接对此发表意见,只是叮嘱道:“务求妥善,为国选材,疏忽不得!”
“是!”
至于修刑律以及国史著书之事,显然大臣们并不是特别上心,除了范质以及魏仁浦之外。稍微提了两句,也就揭过去了。
而今朝堂之上,似杨邠、王章者,关注的,还得数兵马、钱粮、边防事务。甚至于,在杨邠看来,科举都没必要进行,选些儒生来做甚?要官员,自有朝臣举荐,抑或地方简拔。
只是刘承祐一力推行,让他反对,都显得有心无力的。
仅议朝会政策,便耗费了近一个时辰的时间。命人奉上新茶,君臣品了一盏茶,舒缓一番后,刘承祐再度发问:“诸卿可有事奏?”
话刚落,没怎么说话的窦贞固主动进言了:“陛下,开封府尹之职已空缺三月有余,无人权领,徒以判官主事,名不正言不顺。近来府事堆积,已致政怠。请陛下,斟酌人选,主其事!”
对此事,刘承祐还真就要好生斟酌一番。开封府尹,可是个重要的职位,统京畿之政,确实不好一直空
但是,刘承祐没有多少犹豫便否决了。因为他自己清楚,只要朝廷降下这等诏令,地方上的将吏执行起来,极大可能会矫枉过正。刘承祐更想做的,还是化匪为民。
况且,经过前番的政策,大汉如今的匪患已经得到了极大的缓解与改善。仍为乱一方的,除了对朝廷的不信任外,也是地方官吏政策执行不力的缘故。
被刘承祐断然否决,刘信坐在那儿,脸色有些不好看,别过脸,生着闷气,自觉身为皇叔的面子被落了。
“陛下,近来中原、河北多有上报剿贼不力,臣建议,或可出禁军至地方巡剿!”这个时候,魏仁浦头一次,主动发言。
此言一落,宰臣们或多或少都陷入了思索,王章下意识地表示反对:“朝廷出兵,动静太大,恐引起地方的猜忌,且耗费定然不浅。”
想来,后一点才是王章真正反对的原因。
郭威想了想,却是主动说:“臣以为魏学士之策,可。”
其话音落,中书侍郎李涛也开口了,捋着胡须,脸上尽是认同:“臣以为,此策好处有三,甚妥。”
“请试言之。”刘承祐考虑着的同时,示意李涛。
李涛则抑扬顿挫地叙来:“其一,自是有利于剿匪,以禁军战力,自可消灭那些顽匪;其二,禁军四巡,以昭天威,煊赫朝廷实力,震慑地方,以免宵小异动;其三,东京粮匮难继,正可以一部分禁军,就食于地方,纵杯水车薪,总能稍缓其困。”
“另外,可轮番派兵剿贼,可起练兵之效!”郭威补充了一句。
“魏卿,是这般想的?”刘承祐看着魏仁浦。
闻问,魏仁浦儒和地拱了拱手,应道:“李、郭二公,已尽述臣之想法。”
显然,刘承祐被打动了,扫了一圈直接吩咐道:“枢密院拟一份禁军剿匪计划,中书配合选定盗贼尚剧之州县,侍卫司配合简拔,三司调拨开拔辎需!”
“是!”见刘承祐计议定,纵使心里仍存保留意见,也只能应命,包括杨邠也一样。
“制举之事,由礼部统筹,且试备之,重拟流程条制!”刘承祐看向苏禹珪,吩咐着,他还兼判礼部事。
“是。”苏禹珪应道。
这个时代的科举之事,并不一定由礼部负责,更多的时候,以一大臣朝官知贡举。实则,哪怕刘承祐以郭威知贡举,也不是不可能。不过,刘承祐这是,打算慢慢地,将朝中各官位衙司复还其职能,就从贡举开始。
官制改革,也是一摊麻烦事,急不得。
“欲以何人知贡举?心中可有人选?”刘承祐问。
“臣思朝臣,太仆卿赵上交,可知其事。”苏禹珪说道,看起来是早有想法。
刘承祐眉头稍微皱了下,没有直接对此发表意见,只是叮嘱道:“务求妥善,为国选材,疏忽不得!”
“是!”
至于修刑律以及国史著书之事,显然大臣们并不是特别上心,除了范质以及魏仁浦之外。稍微提了两句,也就揭过去了。
而今朝堂之上,似杨邠、王章者,关注的,还得数兵马、钱粮、边防事务。甚至于,在杨邠看来,科举都没必要进行,选些儒生来做甚?要官员,自有朝臣举荐,抑或地方简拔。
只是刘承祐一力推行,让他反对,都显得有心无力的。
仅议朝会政策,便耗费了近一个时辰的时间。命人奉上新茶,君臣品了一盏茶,舒缓一番后,刘承祐再度发问:“诸卿可有事奏?”
话刚落,没怎么说话的窦贞固主动进言了:“陛下,开封府尹之职已空缺三月有余,无人权领,徒以判官主事,名不正言不顺。近来府事堆积,已致政怠。请陛下,斟酌人选,主其事!”
对此事,刘承祐还真就要好生斟酌一番。开封府尹,可是个重要的职位,统京畿之政,确实不好一直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