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祖 第516节(4/5)
该选哪支?”
闻问,刘曙没有丝毫犹豫,直接从刘葭手里拿过那支金发钗,他就觉得这金灿灿的物件漂亮,对姐姐道:“快戴上吧,天都要亮了!”
见其选择,小符美眸一弯,心里也觉得儿子的选择合适了,毕竟,相较之下,还是刘皇帝最为重要,三支钗选刘皇帝所赐自然也就更合适了……
就如刘曙所言,黯淡的晨色逐渐消散,就像笼罩在天地间的一件纱衣被悄然褪去,身处宫殿中,也能明显得感觉得到。
刘曙打了呵欠,对母亲道:“娘,爹爹为何要举行这种典礼,让我们如此早就要起来……”
九皇子刘曙生于乾祐九年,如今还不满七周岁,在他的认识之中,什么国家大典,让他这么早起床,影响睡眠,就不是好事。
而听其言,小符却板起了脸,严厉地训斥道:“今日大典,是国家的大事,是朝廷大典,你可不准像在寝殿里这般玩闹放肆!否则,你爹爹若是惩罚你,为娘可救不了你!”
难得见母亲露出这种表情,口出这等语气,刘曙的小脑袋中似乎也浮现出刘皇帝那张冷峻的面容,立刻换了副乖巧的模样……
皇宫之内,各处已系上了彩带,花团锦簇的,喜庆的氛围,营造得很充分。根据统计,为了这些装扮,皇城之内一共消耗了两万匹各色彩绸,只是起到装饰作用,为此,已经超出刘皇帝的心理预期了,于是当官员们提出准备把开封城也铺满彩带时,直接被他叫停,并严厉呵斥了一顿。
刘皇帝固然重视此次庆典,但也不容许那般铺张浪费。当然,朝廷不动,民间却“自发”装点着京师,在贵族、官僚、富商的带头下,再加上广大士民襄助,有钱人用丝绸锦缎,普通人用粗布麻带,还是将开封城用心地打扮了一番。
当阳光笼罩开封,可以看见的景象是,整座东京城仿佛被包裹在一片彩色的海洋之中,波澜壮阔,而又绚丽多彩。不得不说,哪怕不喜奢侈,但得知东京之盛如此,刘皇帝心里若是没有一点涟漪,也是不可能的,只是他必须得克制着。
不只是皇宫内的后妃贵人、皇子皇女,宫外,内外大臣、公卿文武,也都早早地起床,洗漱准备,净空肚子,正装打扮,饭也不敢吃,早早地便出发,前往太庙。
刘皇帝的国家大典,就如往常,是从太庙开始,祭天、祭地、祭祖。参与祭祀的皇室、宗亲、大臣、将领,算上仪仗、卫士、侍者,总计有一万零八百人。
第12章 令人陶醉
负责典仪的是文华殿大学士张昭,为了这个司礼大臣的位置,还有过一场竞争,主要对手是礼部尚书刘温叟。
不过,虽然许久没有在朝中出任实职了,但论年纪,论资历,张昭都大大超过刘温叟,并且早年就担任过礼仪使,大汉礼仪的恢复制定也是在他牵头下落实的,再加上是诸皇子的师傅,刘皇帝都得卖他几分面子。
张昭已经年近七旬了,对于这开国以来第一大典投入了极大的心力,一个司仪的职位并不能带给他多大的权力,但名望、荣誉,这些隐性的提升,对他来说还是很重要的。
张昭早慧,遍读经文,又通晓各家史书,是个博学多才,且极富自信的人。到他这个年纪,或许不在意权利,但绝对在乎名利。一场朝野瞩目的开国大典,把这位老学究最的热情都给勾引出来了。
大汉太庙建在皇城东南部位,在前代建筑的基础上,虽然每年都有维护修葺,但仍旧偏老偏朽,论规模气象,甚至比不上隔壁的昭烈庙。本来礼部是打算征召劳力,临时修建一座新太庙的,不过时间紧迫,想要速成,怕也只有花费大代价,只需要不惜民力、财力。
当然,被刘承祐叫停,不是所有劳民伤财的事都不能做,但这种情况,显然是刘皇帝要尽力避免了。最终,也只是将太庙装饰一番,刷新一番。
事实上,在筹备大典的整个过程中,刘承祐已经发觉了一件事,那就是他这个皇帝还没有志得意满,下边的大臣们却有明显的变化,一种成就大业后的松懈,觉得天下一统,觉得该享受了。很多事情,都力求办得漂亮,办得风光,甚至不惜财用,不惜民力。
也不得不说,正是察觉到这种思想的变化,风气的转变,本稍有懈怠心的刘皇帝,也忍不住警醒起来,不敢大意……
<div style="text-align:
闻问,刘曙没有丝毫犹豫,直接从刘葭手里拿过那支金发钗,他就觉得这金灿灿的物件漂亮,对姐姐道:“快戴上吧,天都要亮了!”
见其选择,小符美眸一弯,心里也觉得儿子的选择合适了,毕竟,相较之下,还是刘皇帝最为重要,三支钗选刘皇帝所赐自然也就更合适了……
就如刘曙所言,黯淡的晨色逐渐消散,就像笼罩在天地间的一件纱衣被悄然褪去,身处宫殿中,也能明显得感觉得到。
刘曙打了呵欠,对母亲道:“娘,爹爹为何要举行这种典礼,让我们如此早就要起来……”
九皇子刘曙生于乾祐九年,如今还不满七周岁,在他的认识之中,什么国家大典,让他这么早起床,影响睡眠,就不是好事。
而听其言,小符却板起了脸,严厉地训斥道:“今日大典,是国家的大事,是朝廷大典,你可不准像在寝殿里这般玩闹放肆!否则,你爹爹若是惩罚你,为娘可救不了你!”
难得见母亲露出这种表情,口出这等语气,刘曙的小脑袋中似乎也浮现出刘皇帝那张冷峻的面容,立刻换了副乖巧的模样……
皇宫之内,各处已系上了彩带,花团锦簇的,喜庆的氛围,营造得很充分。根据统计,为了这些装扮,皇城之内一共消耗了两万匹各色彩绸,只是起到装饰作用,为此,已经超出刘皇帝的心理预期了,于是当官员们提出准备把开封城也铺满彩带时,直接被他叫停,并严厉呵斥了一顿。
刘皇帝固然重视此次庆典,但也不容许那般铺张浪费。当然,朝廷不动,民间却“自发”装点着京师,在贵族、官僚、富商的带头下,再加上广大士民襄助,有钱人用丝绸锦缎,普通人用粗布麻带,还是将开封城用心地打扮了一番。
当阳光笼罩开封,可以看见的景象是,整座东京城仿佛被包裹在一片彩色的海洋之中,波澜壮阔,而又绚丽多彩。不得不说,哪怕不喜奢侈,但得知东京之盛如此,刘皇帝心里若是没有一点涟漪,也是不可能的,只是他必须得克制着。
不只是皇宫内的后妃贵人、皇子皇女,宫外,内外大臣、公卿文武,也都早早地起床,洗漱准备,净空肚子,正装打扮,饭也不敢吃,早早地便出发,前往太庙。
刘皇帝的国家大典,就如往常,是从太庙开始,祭天、祭地、祭祖。参与祭祀的皇室、宗亲、大臣、将领,算上仪仗、卫士、侍者,总计有一万零八百人。
第12章 令人陶醉
负责典仪的是文华殿大学士张昭,为了这个司礼大臣的位置,还有过一场竞争,主要对手是礼部尚书刘温叟。
不过,虽然许久没有在朝中出任实职了,但论年纪,论资历,张昭都大大超过刘温叟,并且早年就担任过礼仪使,大汉礼仪的恢复制定也是在他牵头下落实的,再加上是诸皇子的师傅,刘皇帝都得卖他几分面子。
张昭已经年近七旬了,对于这开国以来第一大典投入了极大的心力,一个司仪的职位并不能带给他多大的权力,但名望、荣誉,这些隐性的提升,对他来说还是很重要的。
张昭早慧,遍读经文,又通晓各家史书,是个博学多才,且极富自信的人。到他这个年纪,或许不在意权利,但绝对在乎名利。一场朝野瞩目的开国大典,把这位老学究最的热情都给勾引出来了。
大汉太庙建在皇城东南部位,在前代建筑的基础上,虽然每年都有维护修葺,但仍旧偏老偏朽,论规模气象,甚至比不上隔壁的昭烈庙。本来礼部是打算征召劳力,临时修建一座新太庙的,不过时间紧迫,想要速成,怕也只有花费大代价,只需要不惜民力、财力。
当然,被刘承祐叫停,不是所有劳民伤财的事都不能做,但这种情况,显然是刘皇帝要尽力避免了。最终,也只是将太庙装饰一番,刷新一番。
事实上,在筹备大典的整个过程中,刘承祐已经发觉了一件事,那就是他这个皇帝还没有志得意满,下边的大臣们却有明显的变化,一种成就大业后的松懈,觉得天下一统,觉得该享受了。很多事情,都力求办得漂亮,办得风光,甚至不惜财用,不惜民力。
也不得不说,正是察觉到这种思想的变化,风气的转变,本稍有懈怠心的刘皇帝,也忍不住警醒起来,不敢大意……
<div style="text-align: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