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祖 第518节(1/6)
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的文武英杰,又岂是一个“乾祐二十四功臣”所能涵盖的,然而能力有优劣,功劳分大小,资望论高低,刘皇帝所选出的二十四功臣,只是其中具备代表性的二十四个人。
虽然传闻说是有魏仁溥、慕容延钊那五臣选定,但那指的是其他大小功臣,而这二十四臣则完全是刘皇帝自己挑选出来的。至少,魏仁溥就不会把他自己列在其中,还位居文臣之首。
这实则是场分蛋糕的盛会,一朝得封,则至少奠定三代之地位,五世之福泽。而二十四臣,则是其中最美味的二十四块,尤其还加有功臣图、配享太庙这些名留青史、与国休戚的点缀,怎能不让上下期待。
如今,这份名单终于公布出来了,而反应也是多样,有喜悦,有释然,也有失落,有感恩戴德的,当然也有不服气的,但不管怎么样,已经定下的,当众宣布的,却是不容置喙。
魏仁溥、慕容延钊二人入选,是没有什么疑问的,且不提功劳、名望这些软硬资本,就人家如今还是大汉宰相,执掌大权,就不会有人敢随便去非议。
二者之后,就没有完全根据功绩来排序了,有个“死者为大”的考虑在里面,同时也减少在世之人因排序问题而产生一些不平衡。
代国公折从阮,镇守府、麟,抵御契丹,保土安民二十载,又有平定西北六州戎乱之功,在枢密院时,协理军政,加强朝廷对禁军掌控,也有建树。
兖国公王朴,距离其逝去还不足一个月,当时皇帝的重视,引起的轰动,如今还停留在众人的记忆中。再加其,进献平边策略,制定国策,治河,馈军,大治淮南,这系列的功劳,也足以使其安稳处其行列。
瀛国公冯道,作为几代元老,名声上惹人非议,对大汉的功劳似乎也算不上突出,但是作为皇帝,刘承祐可知道在乾祐初期那些年,冯道在朝廷中的作用,尤其在杨邠遭贬之后,在稳定人心,安治国家上,做出的贡献。并且,在其政治生涯的最后两三年,更是一改过往的作风,除了和协众臣之外,还积极进言献策,配合刘皇帝的大略。
陈留王符彦卿,此公有在唐晋时期积累的政治资本,大汉建立之后,历镇多地,安治之方,又给大汉培养了一个贤后,一个惠妃,再有北伐的大功,当在其列。只是从亲王改封郡王,这是降等了。
襄阳王安审琦,镇守襄阳多年,汉初之际,力却南平,为大汉守住中原门户,使朝廷免方面之忧,又北上统军,保河北安宁,北伐战争,力战破敌。同样,由荆王改封。
东平王赵匡赞,不用多说,保卫幽燕,进献国土,抵御契丹、支持北伐的功劳,就足够了。虽然最终的封赏,与刘皇帝当年的承诺相比,可谓“薄待”了,但又尝不令赵匡赞更安心,异姓王可不是那么好当的。更何况,还有符、安二郡王在前。
豫国公王章,此公已经去逝多年,到如今,被人遗忘得差不多了,但是,他在大汉建立过程中,所立的功勋也是实在的,调运粮草,供应军需。并且,在乾祐初期那几年,朝廷中哪个官最难做,哪个职位压力最大,毫无疑问,三司使,计相。
在国家财政拮据,几乎难以为继的那段艰苦的日子里,是王章呕心沥血,不顾骂名,不顾非议,制定各种名目,保证收入,维持着国家财政而不使其崩溃。
有的事情,刘皇帝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哪怕后来因为杨邠之事,也受到了一定的牵连,但刘承祐不会忘记这种干臣,也愿意与其以足够的荣耀与身后名。只是,对于王章而言可惜的是,他没有儿子,其女婿张贻肃也死了,与他有血缘关系的只有一个外孙了,但是,外孙是没法继承爵位的,只能给后代留下一份不错的政治资本了。
邢国公郭威,老郭的功劳,主要体现在开国之后,协理军政,构造经纶,为朝廷举荐了不少将才,又有南镇襄阳,辅定荆湖的功绩。后来的急流勇退,则更证明了那段时期他的功绩与在朝中的影响力。有点亏的是,他当年主动请辞之时,刘皇帝一度动了封王之心,只是后来打算给他追封,没想到他活了这么久,到如今,封王的心思也就淡了。
陕国公赵晖,陕州首义、推戴刘氏的举动,永远是他人生中最大的转折点与闪光点,至今仍被刘承祐铭记,入汉之后,镇守一方,平李守贞,大破孟蜀,主动入朝,配合削藩,奠定了其地位。再加上有个出色的儿子赵延进继承家业,赵家富贵绵延,已经走在了很多功臣的前面。
商国公王峻,这或许是让很多人感到意外的事,哪怕王峻
虽然传闻说是有魏仁溥、慕容延钊那五臣选定,但那指的是其他大小功臣,而这二十四臣则完全是刘皇帝自己挑选出来的。至少,魏仁溥就不会把他自己列在其中,还位居文臣之首。
这实则是场分蛋糕的盛会,一朝得封,则至少奠定三代之地位,五世之福泽。而二十四臣,则是其中最美味的二十四块,尤其还加有功臣图、配享太庙这些名留青史、与国休戚的点缀,怎能不让上下期待。
如今,这份名单终于公布出来了,而反应也是多样,有喜悦,有释然,也有失落,有感恩戴德的,当然也有不服气的,但不管怎么样,已经定下的,当众宣布的,却是不容置喙。
魏仁溥、慕容延钊二人入选,是没有什么疑问的,且不提功劳、名望这些软硬资本,就人家如今还是大汉宰相,执掌大权,就不会有人敢随便去非议。
二者之后,就没有完全根据功绩来排序了,有个“死者为大”的考虑在里面,同时也减少在世之人因排序问题而产生一些不平衡。
代国公折从阮,镇守府、麟,抵御契丹,保土安民二十载,又有平定西北六州戎乱之功,在枢密院时,协理军政,加强朝廷对禁军掌控,也有建树。
兖国公王朴,距离其逝去还不足一个月,当时皇帝的重视,引起的轰动,如今还停留在众人的记忆中。再加其,进献平边策略,制定国策,治河,馈军,大治淮南,这系列的功劳,也足以使其安稳处其行列。
瀛国公冯道,作为几代元老,名声上惹人非议,对大汉的功劳似乎也算不上突出,但是作为皇帝,刘承祐可知道在乾祐初期那些年,冯道在朝廷中的作用,尤其在杨邠遭贬之后,在稳定人心,安治国家上,做出的贡献。并且,在其政治生涯的最后两三年,更是一改过往的作风,除了和协众臣之外,还积极进言献策,配合刘皇帝的大略。
陈留王符彦卿,此公有在唐晋时期积累的政治资本,大汉建立之后,历镇多地,安治之方,又给大汉培养了一个贤后,一个惠妃,再有北伐的大功,当在其列。只是从亲王改封郡王,这是降等了。
襄阳王安审琦,镇守襄阳多年,汉初之际,力却南平,为大汉守住中原门户,使朝廷免方面之忧,又北上统军,保河北安宁,北伐战争,力战破敌。同样,由荆王改封。
东平王赵匡赞,不用多说,保卫幽燕,进献国土,抵御契丹、支持北伐的功劳,就足够了。虽然最终的封赏,与刘皇帝当年的承诺相比,可谓“薄待”了,但又尝不令赵匡赞更安心,异姓王可不是那么好当的。更何况,还有符、安二郡王在前。
豫国公王章,此公已经去逝多年,到如今,被人遗忘得差不多了,但是,他在大汉建立过程中,所立的功勋也是实在的,调运粮草,供应军需。并且,在乾祐初期那几年,朝廷中哪个官最难做,哪个职位压力最大,毫无疑问,三司使,计相。
在国家财政拮据,几乎难以为继的那段艰苦的日子里,是王章呕心沥血,不顾骂名,不顾非议,制定各种名目,保证收入,维持着国家财政而不使其崩溃。
有的事情,刘皇帝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哪怕后来因为杨邠之事,也受到了一定的牵连,但刘承祐不会忘记这种干臣,也愿意与其以足够的荣耀与身后名。只是,对于王章而言可惜的是,他没有儿子,其女婿张贻肃也死了,与他有血缘关系的只有一个外孙了,但是,外孙是没法继承爵位的,只能给后代留下一份不错的政治资本了。
邢国公郭威,老郭的功劳,主要体现在开国之后,协理军政,构造经纶,为朝廷举荐了不少将才,又有南镇襄阳,辅定荆湖的功绩。后来的急流勇退,则更证明了那段时期他的功绩与在朝中的影响力。有点亏的是,他当年主动请辞之时,刘皇帝一度动了封王之心,只是后来打算给他追封,没想到他活了这么久,到如今,封王的心思也就淡了。
陕国公赵晖,陕州首义、推戴刘氏的举动,永远是他人生中最大的转折点与闪光点,至今仍被刘承祐铭记,入汉之后,镇守一方,平李守贞,大破孟蜀,主动入朝,配合削藩,奠定了其地位。再加上有个出色的儿子赵延进继承家业,赵家富贵绵延,已经走在了很多功臣的前面。
商国公王峻,这或许是让很多人感到意外的事,哪怕王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