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祖 第542节(3/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那一仗是辽军西征以来,遭遇的最大挫折,头一次被打得没什么脾气,虽然参战的辽军,有近半数都是回鹘的仆从军。

      有一败,就有第二、第三,黑汗王朝的军队突破天山,向东挺进,先后在倭赤、末蛮、姑墨击败辽军。而一直退到龟兹,辽军才在耶律斜轸的带领下,稳住阵脚。

      辽军前后,损兵上万,包括契丹本部的军队。接下的局势,对辽军来说就不容乐观的,甚至得用悲观来形容,因为他们在西域的作为,是不能失败的,而一旦失败,靠武力暂时压服的回鹘人定然不稳。

      而反弹来得很快,当辽军失败的消息传开后,高昌的回鹘旧民顿时就开始躁动,乃至暴动。

      在堪称危急时刻,还是耶律斜轸发挥着他的军事才能,利用黑汗人连胜之后,骄纵急进,轻敌少备,暗集精兵,在龟兹城下,设伏击之。靠着大棒重锤以及斩马腿的战术,破了黑汗重骑,并乘胜追击二十余里,杀俘五千余人。

      由此,辽军的危机暂时解除。但是,在接下来的一年中,黑辽双方,在龟兹以西的塔里木河流域,继续大打出手。

      或许有些出人意料,哪怕有耶律斜轸这样的统帅之才,辽军也难以占据上风,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辽军问题太多,因为杀孽太多,西州破坏太严重,无法予以足够的支持,而背靠的契丹,又属于远水,不能解渴。

      相较之下,黑汗人是待高昌血流尽,在辽军久战兵疲之后,方才趁隙而动,自然占据着上风。在这样的局面下,契丹人在西域形势日蹙。

      如此,倒使得于阗国大松一口气,在南面看戏……

      而西域战乱对大汉的影响,大抵也就体现在陆上丝绸之路的阻断了,看辽军遇到黑汗这块硬骨头,甚至还有种幸灾乐祸的心理。

      第73章 西北隐患

      如果要说大汉哪处情况最复杂,统治难度最大,那么毫无疑问,西北地区,尤其是关内道北部以及收复时间还不算长的河陇之地。

      汉夷杂处,戎狄环伺,民族问题是其根本原因,当然,自古以来,常有西患,这不是件值得惊奇的事。

      只是,对当即的大汉而言,所面临的困难,又远超前代。毕竟,中原政权,失去对河陇之地的控制,还从来未似唐时沦于吐蕃之手那般久,即便有归义军昌盛一时,也不过黄粱一梦。

      等大汉重返河陇,所面临的,可以说是一个失去了民众基础的情况。吐蕃、回鹘、党项、羌等胡人,已然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虽然,大汉是以一种包容的心态,接纳各族百姓,各方势力也因为帝国的强大而俯首陈臣,但在推行汉制的过程中,仍旧避免不了矛盾与冲突,降而复叛实属寻常,流血事件更是屡见不鲜。

      一些骚乱,一些困难,一些阵痛,对于偌大的帝国而言,或许算不得什么,但是在同化统治的执行上,朝廷还是很坚决的。

      另一方面,由于统治重心的东移,缺少了朝廷的就近震慑,也使得中央对于西北地区的掌控能力,也不如强的前代那般强,堪称秦汉以来大一统王朝最弱。

      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自长安自开封之间有多遥远,也代表着朝廷对西北统治的难度增加了多少。

      不过,在近两年,新旧民之间的矛盾,也益发凸显出来了。从当初折从阮平定西北叛乱之后,以汉民稀少,十余年间,对于西北边州,朝廷一直都在进行迁户实边的政策。

      根据朝廷官方的记载,前后十五年的时间内,大汉一共向西北地区迁徙了三十余万众。不要小看这个数字,即便以西北之大,已然可观了。

      而其中有三次规模最大,关中蜀乱之后,徙乱众置边;灭蜀之后,又迁豪强以及叛众;再加上,对东南大户的满满强迁。

      耗了这么长的时间,费了这么多的精力,自然见到了成效。至少,原本不均衡的人口分布,变得合理了些,西北地区,汉味华风也更重了些。

      但是,大量的外来人口迁入,填补汉民缺口的同时,也直接考验着官府的统治能力与手段。治安问题,风俗冲突,新旧矛盾,各种各样影响西北和谐的问题,是层出不穷。

      在许多世居西北的百姓看来,这些外来的人,是罪人,是流民,是来抢夺他们生存空间的恶狼。

      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