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祖 第578节(1/4)
这黄头回鹘,自然是甘州回鹘的余孽了,当初朝廷收取河西,逃掉了一部分回鹘部族,人数不多,迁徙到瓜沙西南地区。
事实上,若是他们安分些,游牧休养,朝廷未必会穷追猛打。关键是他们不安分,联合周遭的吐蕃人,数度侵扰河西,杀掠汉地,实力最强大时,竟搞出了近四千控弦之士的阵仗。
这自然是大汉所不能容忍的,河西都指挥使杨廷璋,这些年最主要的事情,就是扫灭之。前前后后,出兵有十几次,虽杀俘不少,但都没能竟全功。
不过,这黄头回鹘,一味的劫掠侵扰,不求休养,可得一时之势,却不可长久。在汉军的连番打击之下,也逐渐消沉,趋于式微。到开宝六年秋,原本五个主要的反抗部族,也只剩一部了。
于是,杨廷璋再度发起了一场长途突袭,斩尽杀绝,顺带着,把高原上一些不臣的吐蕃人也给打服了。至此,河西又消一患,这对李处耘而言,自然是值得高兴的事情。
心情带着喜悦,拟好移转兵部的批文,将功赏之事交出去。原本,李处耘是准备进宫,亲自去向刘皇帝报喜的,不过,还没动身,他又收到了一份喜报,比起手中的奏报,份量可要重多了。
也可以预料的,西南上报,大理国彻底放弃治疗,投降了。
第148章 再去一臣,继任人选
垂拱殿内,一声沉重的叹息,带着些许的感伤,萦绕于梁柱之间。刘旸、刘煦两兄弟以及石熙载候在御前,刘皇帝抬眼,面色很快恢复平静,伸手指示道:“你代朕,也代朝廷,去送送荥国公,以表哀思!”
这话是对刘煦说的,又扭头瞧向石熙载,吩咐道:“拟诏,荥国公尽忠王事二十余年,丹心赤诚,天不假年,薨于任上,废朝三日,以彰追怀。你亲自拟写一份神道碑文……”
“是!”二人拱手应命。
显然,乾祐二十四功臣再去一人,这一回,乃是荥国公史弘肇。对此,刘皇帝已然能平和看待,见得多了,也就习惯了,而自太后崩后,能让刘皇帝再哀恸悲伤的事情也不多了……
刘皇帝与史弘肇之间的关系,是逐渐从矛盾走向统一,刘皇帝对他的态度,也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早年的时候,因看不惯史弘肇的跋扈作风,刘皇帝很是厌恶,甚至因为他影响到自己的帝位而动过杀心。
对史弘肇而言,比较幸运的是,做了一段时间的工具人,并且,在乾祐大时代的浪潮之中,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最终与刘皇帝君臣相宜,成就一世功名。
史弘肇受猜忌的原因,在于他曾是掌握军权甚至干涉朝政的武夫,但也正因为他只是个武夫,才没有似杨、苏、王几位开国元勋那般境遇坎坷。
当然,最重要的,还在于史弘肇无保留地向刘皇帝臣服了,对于朝廷也足够忠诚,哪怕一定程度上他并没有什么机会背反叛逆。
二十多年下来,史弘肇的履历也可以用“劳模”来形容了,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坐镇地方。
并且,除了三年的西京留守,已经两年休养之外,其余时间,全都待在条件艰苦的地方,为大汉西陲的安宁做着不那么耀眼却深沉扎实的贡献。即便在洛阳任职时,也不是舒舒服服的,三年的时间,得罪了大量的旧贵族勋臣。
灵州十年,西胁甘肃,东制夏绥,掌控着河西要口,像一根铁楔深深地钉在西北,守土御边,作为西北军事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如西北擎天之一柱,也为大汉西进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兰州六年,在褒国公王景西拓的基础上,巩固新复之领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朝廷持续消化陇右地区保驾护航。
可以说,史弘肇把他的后半生,都投入到了对大汉西北边陲的维护与巩固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也是他能够位列二十四臣最主要的原因,可不只因为他的资历。
因此,盖棺定论史弘肇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也值得铭记的一生。
于是,在一系列哀荣追赠的基础上,刘皇帝再度下诏,令榆林道官府,于灵州立一座荥公庙,以供后人铭记祭奠。
厚此薄彼是不可取的,于是其他已故功臣的立庙也提上日程,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个资格。经过考量,先决定给高行
事实上,若是他们安分些,游牧休养,朝廷未必会穷追猛打。关键是他们不安分,联合周遭的吐蕃人,数度侵扰河西,杀掠汉地,实力最强大时,竟搞出了近四千控弦之士的阵仗。
这自然是大汉所不能容忍的,河西都指挥使杨廷璋,这些年最主要的事情,就是扫灭之。前前后后,出兵有十几次,虽杀俘不少,但都没能竟全功。
不过,这黄头回鹘,一味的劫掠侵扰,不求休养,可得一时之势,却不可长久。在汉军的连番打击之下,也逐渐消沉,趋于式微。到开宝六年秋,原本五个主要的反抗部族,也只剩一部了。
于是,杨廷璋再度发起了一场长途突袭,斩尽杀绝,顺带着,把高原上一些不臣的吐蕃人也给打服了。至此,河西又消一患,这对李处耘而言,自然是值得高兴的事情。
心情带着喜悦,拟好移转兵部的批文,将功赏之事交出去。原本,李处耘是准备进宫,亲自去向刘皇帝报喜的,不过,还没动身,他又收到了一份喜报,比起手中的奏报,份量可要重多了。
也可以预料的,西南上报,大理国彻底放弃治疗,投降了。
第148章 再去一臣,继任人选
垂拱殿内,一声沉重的叹息,带着些许的感伤,萦绕于梁柱之间。刘旸、刘煦两兄弟以及石熙载候在御前,刘皇帝抬眼,面色很快恢复平静,伸手指示道:“你代朕,也代朝廷,去送送荥国公,以表哀思!”
这话是对刘煦说的,又扭头瞧向石熙载,吩咐道:“拟诏,荥国公尽忠王事二十余年,丹心赤诚,天不假年,薨于任上,废朝三日,以彰追怀。你亲自拟写一份神道碑文……”
“是!”二人拱手应命。
显然,乾祐二十四功臣再去一人,这一回,乃是荥国公史弘肇。对此,刘皇帝已然能平和看待,见得多了,也就习惯了,而自太后崩后,能让刘皇帝再哀恸悲伤的事情也不多了……
刘皇帝与史弘肇之间的关系,是逐渐从矛盾走向统一,刘皇帝对他的态度,也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早年的时候,因看不惯史弘肇的跋扈作风,刘皇帝很是厌恶,甚至因为他影响到自己的帝位而动过杀心。
对史弘肇而言,比较幸运的是,做了一段时间的工具人,并且,在乾祐大时代的浪潮之中,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最终与刘皇帝君臣相宜,成就一世功名。
史弘肇受猜忌的原因,在于他曾是掌握军权甚至干涉朝政的武夫,但也正因为他只是个武夫,才没有似杨、苏、王几位开国元勋那般境遇坎坷。
当然,最重要的,还在于史弘肇无保留地向刘皇帝臣服了,对于朝廷也足够忠诚,哪怕一定程度上他并没有什么机会背反叛逆。
二十多年下来,史弘肇的履历也可以用“劳模”来形容了,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坐镇地方。
并且,除了三年的西京留守,已经两年休养之外,其余时间,全都待在条件艰苦的地方,为大汉西陲的安宁做着不那么耀眼却深沉扎实的贡献。即便在洛阳任职时,也不是舒舒服服的,三年的时间,得罪了大量的旧贵族勋臣。
灵州十年,西胁甘肃,东制夏绥,掌控着河西要口,像一根铁楔深深地钉在西北,守土御边,作为西北军事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如西北擎天之一柱,也为大汉西进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兰州六年,在褒国公王景西拓的基础上,巩固新复之领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朝廷持续消化陇右地区保驾护航。
可以说,史弘肇把他的后半生,都投入到了对大汉西北边陲的维护与巩固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也是他能够位列二十四臣最主要的原因,可不只因为他的资历。
因此,盖棺定论史弘肇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也值得铭记的一生。
于是,在一系列哀荣追赠的基础上,刘皇帝再度下诏,令榆林道官府,于灵州立一座荥公庙,以供后人铭记祭奠。
厚此薄彼是不可取的,于是其他已故功臣的立庙也提上日程,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个资格。经过考量,先决定给高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