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祖 第597节(2/4)
不住,于是把他留在灵州休养。
至于其他人,就没这个待遇了,只能咬着牙,忍着西北的狂沙厉风,埋头随驾起行,默默赶路。
自灵州南下,沿着黄河上游前进,至中卫县渡河。中卫县乃是黄河上游的一大通衢,但荒废许久,朝廷复置官员管理也还是近十年的事情。境内渡口密布,也是后世“黄河九渡”的来历。
过中卫后,便径直西行,沿着沙漠边缘,顺着长城,向凉州方向赶路。没有多少耽搁,也没有驻足留恋的兴致,满目的荒凉,若是平时也就罢了,在此冬季,大漠戈壁也只能让人敬而远之。
狭长的河西走廊,除了风,就是沙,干冷的空气,森寒的温度,让人极其不适。过去奏章上所报,呈现的那些往来的商旅、驼队,全然见不着。
或许有不逢时的缘故,但总归让刘皇帝觉得单调,而就如大臣们所提醒的那般,西巡走得太不容易。
等抵达凉州州城姑藏的时候,已然是十一月中旬了,而随驾的八千余人,累倒、病倒了近三成,甚至死掉了上百人,大多是因为水土不服,牲畜同样冻死、冻伤不少……
事实证明,在大自然的伟力面前,个人的力量太过渺小了,就一个西北寻常的气候,就让刘皇帝的行营折损了这么多人!
而刘皇帝自己,同样不好受,他本就忌冷,再加上一双老寒腿,哪怕尽力饱暖,实际上也是一路煎熬。
也就是抵达凉州后,有城池,有房舍,有棉榻,这些方让他好受了些。河西布政使卢多逊很体贴,各项事务,安排得是妥帖到位,省却了不少麻烦,让刘皇帝夸奖了一番。
刘皇帝忍不住把自己这次西巡,与隋炀帝西征吐谷浑联想起来了,然后不得不感叹,那真是个暴君。几十万人走青海,翻山越岭,那才是真正的绝域险途,死伤无数,与之比起来,刘皇帝自觉还是自己理性一些……
不过,驾临凉州之后,老问题摆在了刘皇帝面前,还要不要继续走下去,要知道,从姑藏到阳关,直线距离都还有约一千三百里了。
不得不说,亲身经历过后,在现实问题面前,刘皇帝终究还是迟疑了。不过,倘若就此收回成命,放弃西巡,那他颜面何在,此前放出的“不到阳关不回头”岂不成了空话,之前吃的苦受的罪岂不白废?
但是,倘若继续西进,行营将士,随驾文武,只怕又该生出些波澜了,哪怕他们不敢表现出来,心中总归有想法的。
同时,刘皇帝自个儿的双腿,那阵阵的隐痛,也在提醒着他,劝阻着他……
第190章 治不好了
冬至未至,数九寒天并不遥远,而作为河西首府、西北重镇的姑藏城,已然进入冰天雪地的状态。一场急来的雪,为这僵硬的冬季增添了些许柔意,但很快就在粗砺的风沙侵蚀下消融。
不过,姑藏的天气也愈加寒冷了,西行的计划,也由此搁置了。城中的营房,被行营的将士占得满满的,甚至因为住处不够,还让凉州的官员将吏们分担接待了一部分人员。
可以肯定的是,几乎是所有人,都不想再继续向西走了。但是,皇帝不发话,都不敢再贸然开口,以免触了霉头。
姑藏城中哪里环境最好,空间最大,毫无疑问,是河西布政使官署,这还是卢多逊到任后斥资新建的,于是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皇帝的行在。
所辖僚属都另觅地方办公,卢多逊一家人也选择搬出去,不过,刘皇帝特意把他留下了,准他留宿行在办公,也备垂询。
阴寒的天气,几乎让人呼吸都感不适,对于很多人来说,很难想象当地的人是怎么在这种环境下生存的。随驾的贵族、大臣、将士们,虽然不乏就职戍边者,但大部分人还是来自于内地,习惯了中原地区的气候,在此地也确实煎熬。
行在中,一道由四名大内侍卫站岗的门成为了防止内外逾越的界限,门外,宰相、国舅李业候在此处,徘徊不定,不时抬眼朝里望望,面露迟疑,却没有命人通报求见。
赵匡胤陪着刘旸去陇右道巡察了,因而此时随驾的大臣中,就属李业地位最高了。地位最高,也就代表着,有些事情需要他担当起来,该进言就得进言。
虽然李业是皇帝的亲舅舅,是长辈,但可以说,他是被刘皇帝一路给培养提拔出来的。早年太后在的时候
至于其他人,就没这个待遇了,只能咬着牙,忍着西北的狂沙厉风,埋头随驾起行,默默赶路。
自灵州南下,沿着黄河上游前进,至中卫县渡河。中卫县乃是黄河上游的一大通衢,但荒废许久,朝廷复置官员管理也还是近十年的事情。境内渡口密布,也是后世“黄河九渡”的来历。
过中卫后,便径直西行,沿着沙漠边缘,顺着长城,向凉州方向赶路。没有多少耽搁,也没有驻足留恋的兴致,满目的荒凉,若是平时也就罢了,在此冬季,大漠戈壁也只能让人敬而远之。
狭长的河西走廊,除了风,就是沙,干冷的空气,森寒的温度,让人极其不适。过去奏章上所报,呈现的那些往来的商旅、驼队,全然见不着。
或许有不逢时的缘故,但总归让刘皇帝觉得单调,而就如大臣们所提醒的那般,西巡走得太不容易。
等抵达凉州州城姑藏的时候,已然是十一月中旬了,而随驾的八千余人,累倒、病倒了近三成,甚至死掉了上百人,大多是因为水土不服,牲畜同样冻死、冻伤不少……
事实证明,在大自然的伟力面前,个人的力量太过渺小了,就一个西北寻常的气候,就让刘皇帝的行营折损了这么多人!
而刘皇帝自己,同样不好受,他本就忌冷,再加上一双老寒腿,哪怕尽力饱暖,实际上也是一路煎熬。
也就是抵达凉州后,有城池,有房舍,有棉榻,这些方让他好受了些。河西布政使卢多逊很体贴,各项事务,安排得是妥帖到位,省却了不少麻烦,让刘皇帝夸奖了一番。
刘皇帝忍不住把自己这次西巡,与隋炀帝西征吐谷浑联想起来了,然后不得不感叹,那真是个暴君。几十万人走青海,翻山越岭,那才是真正的绝域险途,死伤无数,与之比起来,刘皇帝自觉还是自己理性一些……
不过,驾临凉州之后,老问题摆在了刘皇帝面前,还要不要继续走下去,要知道,从姑藏到阳关,直线距离都还有约一千三百里了。
不得不说,亲身经历过后,在现实问题面前,刘皇帝终究还是迟疑了。不过,倘若就此收回成命,放弃西巡,那他颜面何在,此前放出的“不到阳关不回头”岂不成了空话,之前吃的苦受的罪岂不白废?
但是,倘若继续西进,行营将士,随驾文武,只怕又该生出些波澜了,哪怕他们不敢表现出来,心中总归有想法的。
同时,刘皇帝自个儿的双腿,那阵阵的隐痛,也在提醒着他,劝阻着他……
第190章 治不好了
冬至未至,数九寒天并不遥远,而作为河西首府、西北重镇的姑藏城,已然进入冰天雪地的状态。一场急来的雪,为这僵硬的冬季增添了些许柔意,但很快就在粗砺的风沙侵蚀下消融。
不过,姑藏的天气也愈加寒冷了,西行的计划,也由此搁置了。城中的营房,被行营的将士占得满满的,甚至因为住处不够,还让凉州的官员将吏们分担接待了一部分人员。
可以肯定的是,几乎是所有人,都不想再继续向西走了。但是,皇帝不发话,都不敢再贸然开口,以免触了霉头。
姑藏城中哪里环境最好,空间最大,毫无疑问,是河西布政使官署,这还是卢多逊到任后斥资新建的,于是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皇帝的行在。
所辖僚属都另觅地方办公,卢多逊一家人也选择搬出去,不过,刘皇帝特意把他留下了,准他留宿行在办公,也备垂询。
阴寒的天气,几乎让人呼吸都感不适,对于很多人来说,很难想象当地的人是怎么在这种环境下生存的。随驾的贵族、大臣、将士们,虽然不乏就职戍边者,但大部分人还是来自于内地,习惯了中原地区的气候,在此地也确实煎熬。
行在中,一道由四名大内侍卫站岗的门成为了防止内外逾越的界限,门外,宰相、国舅李业候在此处,徘徊不定,不时抬眼朝里望望,面露迟疑,却没有命人通报求见。
赵匡胤陪着刘旸去陇右道巡察了,因而此时随驾的大臣中,就属李业地位最高了。地位最高,也就代表着,有些事情需要他担当起来,该进言就得进言。
虽然李业是皇帝的亲舅舅,是长辈,但可以说,他是被刘皇帝一路给培养提拔出来的。早年太后在的时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