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祖 第624节(1/4)
南乐码头,乃是大名府乃至整个河北最大的码头了,满负荷时足以同时停靠八十艘货船。时值清秋,凉风瑟瑟,洪波涌动,坚固宽阔的栈桥笔直地延伸到运河中,大量官船、商船频繁进出,码头上,密密麻麻的民工力夫进行着装卸工作,热火朝天,整个一副忙碌的景象。
平日里,码头根据官用、民用以及货运、客运划分,但值战时,只有军民两用的区别,军需用船大量压缩着南乐码头的吞吐量。
此时,在转运使张美以及少量官员的陪同下,刘皇帝对南乐码头进行巡视。满目的热闹景象,刘皇帝并没有随便开口,也没有发问,只是默默地走着、看着、记着,这样反倒让张美等人心中压力大增。
听在一道栈桥上,望着两侧抛锚停泊着的几艘的桨动官船,舱门大开,上百名民夫正像蚂蚁一般,朝着船上搬运着货物。
终于,刘皇帝指着那大包小包的货物包裹,开口问道:“这些船装的是什么?军需被服?”
早有准备的张美当即答道:“回陛下,正是前线大军所需冬服,北方天气渐凉,北伐行营也有移文,因此兵部采购被服,输往辽东,以备冬季作战!”
“这才初秋,你们就已经在为冬季作战考虑,提前做准备了,未雨绸缪,好啊!”刘皇帝露出了点笑容。
察言观色,注意到刘皇帝表情不那么生冷了,张美心中微微松了口气,立刻应道:“回陛下辽东战事,难料何日终结,秋季既至,冬日也不远了!
王师辽东作战,所面临最大的困难,还在于冬季的严寒,因此,不得不早作筹备。除被服之外,木炭、石炭、油脂、手套等御寒消耗物料,也在大量向辽东输送!”
“万事虑于前,冬季作的艰苦,朕是亲自体会过的,感触尤深。辽东苦寒之地,自不能让大汉的将士,冒着雪冷风寒,与契丹人作战!”
点着头,刘皇帝直接点了两名民夫,让他们将一捆被服抬到面前。拆开包装,随意取出其中一件,刘皇帝拿在手里捏了捏,面色平淡,说道:“这些都是棉服吧!”
“正是!”张美答道:“这些棉服,都是由大名府内的工场制造,根据大名府汇报,如今本地工场可每日已可制作出一千套棉衣棉裤!”
“一千套,这可数目可不大!”刘皇帝瞧向一旁的大名知府陶鄑:“偌大一个大名府,又值战时,日产千套?是缺人?还是缺钱?”
刘皇帝的问话,令陶鄑颇感压力,有点战战兢兢地禀道:“陛下,钱款府库尚有,只是缺少熟练的手工艺人,再加上棉布、棉絮等用料不足,是以产出不足。若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产出将会大增!”
“哦?那你打算如何解决?”刘皇帝直接问。
“这……这……”陶鄑有些支支吾吾的。
见其窘迫,张美开口给他解了围,道:“陛下,军用棉服,主要生产至两京以及河南道,大名府这边,只占很少一部分。朝廷这些年虽大力推广棉花种植以及棉物使用,但总体产出不多,此番北伐,军用棉服,多产自河南,那边可以就近取材,并且通过海运输抵辽东!另外,几十万大军冬季被服,也非全部使用棉服,丝麻织物也仍占一大部分!”
“看来,仍需大力推广啊!”刘皇帝叹道。
事实上,经过这十多年的发展,大汉国内对棉的使用,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民间棉纺织技术在提升,官民对于各种棉纺织物也开始热衷,各类产品也属于供不应求的阶段。但是,制约其发展的,还在于产量不足。
点了点头,刘皇帝算是接受了这个说法,没有就此事为难陶鄑,让那两名被耽误的工作的民夫继续去忙,转而问道:“在此港口参与搬卸的民夫有多少人?”
陶鄑明显有所迟疑,在刘皇帝的注意下,颤声道:“回陛下,约有数千人!”
“数千人……”刘皇帝脸上露出了点冷测测的笑容,看向张美:“张卿,你可知,是几千人啊?”
张美对于陶鄑的表现,也不禁有些无语,但闻问,不敢怠慢,禀道:“码头上民力,来源复杂,转运司、大名府所辖以及商民雇佣劳力加起来,目前当有四千五百余人。”
“这么多人?”刘皇帝眉头一挑。
张美道:“若是平日,自然不需这般多人,不过值战
平日里,码头根据官用、民用以及货运、客运划分,但值战时,只有军民两用的区别,军需用船大量压缩着南乐码头的吞吐量。
此时,在转运使张美以及少量官员的陪同下,刘皇帝对南乐码头进行巡视。满目的热闹景象,刘皇帝并没有随便开口,也没有发问,只是默默地走着、看着、记着,这样反倒让张美等人心中压力大增。
听在一道栈桥上,望着两侧抛锚停泊着的几艘的桨动官船,舱门大开,上百名民夫正像蚂蚁一般,朝着船上搬运着货物。
终于,刘皇帝指着那大包小包的货物包裹,开口问道:“这些船装的是什么?军需被服?”
早有准备的张美当即答道:“回陛下,正是前线大军所需冬服,北方天气渐凉,北伐行营也有移文,因此兵部采购被服,输往辽东,以备冬季作战!”
“这才初秋,你们就已经在为冬季作战考虑,提前做准备了,未雨绸缪,好啊!”刘皇帝露出了点笑容。
察言观色,注意到刘皇帝表情不那么生冷了,张美心中微微松了口气,立刻应道:“回陛下辽东战事,难料何日终结,秋季既至,冬日也不远了!
王师辽东作战,所面临最大的困难,还在于冬季的严寒,因此,不得不早作筹备。除被服之外,木炭、石炭、油脂、手套等御寒消耗物料,也在大量向辽东输送!”
“万事虑于前,冬季作的艰苦,朕是亲自体会过的,感触尤深。辽东苦寒之地,自不能让大汉的将士,冒着雪冷风寒,与契丹人作战!”
点着头,刘皇帝直接点了两名民夫,让他们将一捆被服抬到面前。拆开包装,随意取出其中一件,刘皇帝拿在手里捏了捏,面色平淡,说道:“这些都是棉服吧!”
“正是!”张美答道:“这些棉服,都是由大名府内的工场制造,根据大名府汇报,如今本地工场可每日已可制作出一千套棉衣棉裤!”
“一千套,这可数目可不大!”刘皇帝瞧向一旁的大名知府陶鄑:“偌大一个大名府,又值战时,日产千套?是缺人?还是缺钱?”
刘皇帝的问话,令陶鄑颇感压力,有点战战兢兢地禀道:“陛下,钱款府库尚有,只是缺少熟练的手工艺人,再加上棉布、棉絮等用料不足,是以产出不足。若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产出将会大增!”
“哦?那你打算如何解决?”刘皇帝直接问。
“这……这……”陶鄑有些支支吾吾的。
见其窘迫,张美开口给他解了围,道:“陛下,军用棉服,主要生产至两京以及河南道,大名府这边,只占很少一部分。朝廷这些年虽大力推广棉花种植以及棉物使用,但总体产出不多,此番北伐,军用棉服,多产自河南,那边可以就近取材,并且通过海运输抵辽东!另外,几十万大军冬季被服,也非全部使用棉服,丝麻织物也仍占一大部分!”
“看来,仍需大力推广啊!”刘皇帝叹道。
事实上,经过这十多年的发展,大汉国内对棉的使用,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民间棉纺织技术在提升,官民对于各种棉纺织物也开始热衷,各类产品也属于供不应求的阶段。但是,制约其发展的,还在于产量不足。
点了点头,刘皇帝算是接受了这个说法,没有就此事为难陶鄑,让那两名被耽误的工作的民夫继续去忙,转而问道:“在此港口参与搬卸的民夫有多少人?”
陶鄑明显有所迟疑,在刘皇帝的注意下,颤声道:“回陛下,约有数千人!”
“数千人……”刘皇帝脸上露出了点冷测测的笑容,看向张美:“张卿,你可知,是几千人啊?”
张美对于陶鄑的表现,也不禁有些无语,但闻问,不敢怠慢,禀道:“码头上民力,来源复杂,转运司、大名府所辖以及商民雇佣劳力加起来,目前当有四千五百余人。”
“这么多人?”刘皇帝眉头一挑。
张美道:“若是平日,自然不需这般多人,不过值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