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祖 第682节(2/4)
罪收监三日,另判赔偿秦国公府十贯钱。
面对刘皇帝近乎冷冽的目光,赵匡义自然也感受到了极大的压力,不过并没有低头,只是平和而视。按照赵匡义的说法,事件脉络清晰,根据汉律,如此处置,并无不妥。
刘皇帝呢,冷着一张脸,审视赵匡义良久,方才无声地笑了:“难怪赵卿到任不过数月,便已传出铁面无私的名声,有你主政洛阳,何愁京师不治,百姓不安!”
“陛下谬赞了!臣只是依国法朝制办事!”哪怕面上绷得住,听刘皇帝出此言,赵匡义也不由暗自松了口气。
如果不是牵涉到天家皇孙,他这样判罚,自然没有丝毫问题。但是,那毕竟是皇孙,是刘皇帝的孙儿啊。
当然,其中的利害关系,赵匡义何尝不明白,但是,他在赌,也在向所有人展示他的政风。所幸,刘皇帝的沉默一度令其惶恐,但从结果的反应来看,他算是赌赢了。
“这个赵匡义,怎能如此办事?惊吓了皇孙,竟然如此轻轻放过,他是何居心?”赵匡义退下后,伺候在旁的喦脱不由忿忿道。
“那觉得,此案该如何判啊?”刘皇帝斜了喦脱一眼。
喦脱立刻答道:“纵然不处死斩首,也要给予严厉的惩戒,否则,天家威严何在?”
刘皇帝的语调却轻松起来,道:“人家有理有据,依法从事,朕还能说什么?天家威严,还大不过国法!”
喦脱闻言一愣,注意到刘皇帝平静的面庞,也反应过来,暗自揣度一番,立刻开舔:“这也是官家宽仁!”
“不过,赵匡义的用心,确是深刻!”刘皇帝目光深沉,悠悠道:“此事若传出,这洛阳上下,还有谁敢犯在他手里,既获直名,又树权威,此人见机之能,很是不凡啊……”
第372章 封王
开宝九年,夏六月朔,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刘皇帝要给他的儿子们封王了。这可是轰动朝野的大事,也今年上半年朝廷又一次盛会。
封王的消息,实则早就传出来了,并且在皇室、朝廷内部流传甚广,这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即便依照成例,作为皇帝的儿子,封王赐爵,也是理所当然,没有人会有异议。
而刘皇帝呢,也是早有这个想法。只不过,受限于他“无功不授名爵”的理念,一直表现得有些克制,即便这个理念,用在皇室内部成员身上,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并不能站住脚,但刘皇帝也难免有些又当又立的心理。
时至开宝九年,大汉宗室之中,得王爵者只有三个人,雍王刘承勋以及徐王刘承赟以及承继魏王一脉的刘旻。即便算上早年刘皇帝所授周王以及被剥夺名爵的太原王刘崇一脉,那也只有寥寥五人。
当初刘崇被发配洛阳养老,爵位是得到保留,不过,在他猝然而逝后,子孙被幽禁,而爵位也是连降三等,由刘承均承袭。
而除了陆续得封公爵的几个儿子,其余宗室,有爵者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不只是宗室血脉单薄的原因,更重要的,还在于刘皇帝那隐约的打压。
可以说,在刘皇帝当朝,大汉的宗室们,并没有享受到他们该有的权力与地位。一方面,刘皇帝要坚持赐爵以功,另一方面,刘皇帝又吝啬信任,没有给宗室子弟以奋进的机会。
久而久之,大汉的宗室子弟们,怎能没有怨气,刘皇帝也不相信他们没有怨愤。这也是前番,刘皇帝一朝解禁,大汉宗室尽开颜,甚至有喜极而泣的情况发生。
如今,对宗室的管理与任用,朝廷有了新的政策与制度,对于自己的儿子,这些大汉宗室的核心成员,刘皇帝自然也该有进一步的安排。
封王,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并且,没风声传出之前,就有很多人想到了,北伐战争中,除太子意外,刘煦、刘晞、刘昉这几兄弟,都立下殊荣,朝廷议功,却没有足够份量的犒赏,这其中的曲折,自然引人思考。
而恰如很多人所猜测的那般,之所以一直按捺着,刘皇帝还真是在等着刘昉兄弟的归来。即便回京了,仍旧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来筹备。
对于封王大典,刘皇帝也表现出了极高的重视,场面也异常浩大。册封典礼举行在乾元大殿,由内阁大学士、虞国公魏仁溥担任司仪,与会者包括宗亲、外戚、公卿、六品以上百官悉数在列,并专门延请在京的诸族各国使
面对刘皇帝近乎冷冽的目光,赵匡义自然也感受到了极大的压力,不过并没有低头,只是平和而视。按照赵匡义的说法,事件脉络清晰,根据汉律,如此处置,并无不妥。
刘皇帝呢,冷着一张脸,审视赵匡义良久,方才无声地笑了:“难怪赵卿到任不过数月,便已传出铁面无私的名声,有你主政洛阳,何愁京师不治,百姓不安!”
“陛下谬赞了!臣只是依国法朝制办事!”哪怕面上绷得住,听刘皇帝出此言,赵匡义也不由暗自松了口气。
如果不是牵涉到天家皇孙,他这样判罚,自然没有丝毫问题。但是,那毕竟是皇孙,是刘皇帝的孙儿啊。
当然,其中的利害关系,赵匡义何尝不明白,但是,他在赌,也在向所有人展示他的政风。所幸,刘皇帝的沉默一度令其惶恐,但从结果的反应来看,他算是赌赢了。
“这个赵匡义,怎能如此办事?惊吓了皇孙,竟然如此轻轻放过,他是何居心?”赵匡义退下后,伺候在旁的喦脱不由忿忿道。
“那觉得,此案该如何判啊?”刘皇帝斜了喦脱一眼。
喦脱立刻答道:“纵然不处死斩首,也要给予严厉的惩戒,否则,天家威严何在?”
刘皇帝的语调却轻松起来,道:“人家有理有据,依法从事,朕还能说什么?天家威严,还大不过国法!”
喦脱闻言一愣,注意到刘皇帝平静的面庞,也反应过来,暗自揣度一番,立刻开舔:“这也是官家宽仁!”
“不过,赵匡义的用心,确是深刻!”刘皇帝目光深沉,悠悠道:“此事若传出,这洛阳上下,还有谁敢犯在他手里,既获直名,又树权威,此人见机之能,很是不凡啊……”
第372章 封王
开宝九年,夏六月朔,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刘皇帝要给他的儿子们封王了。这可是轰动朝野的大事,也今年上半年朝廷又一次盛会。
封王的消息,实则早就传出来了,并且在皇室、朝廷内部流传甚广,这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即便依照成例,作为皇帝的儿子,封王赐爵,也是理所当然,没有人会有异议。
而刘皇帝呢,也是早有这个想法。只不过,受限于他“无功不授名爵”的理念,一直表现得有些克制,即便这个理念,用在皇室内部成员身上,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并不能站住脚,但刘皇帝也难免有些又当又立的心理。
时至开宝九年,大汉宗室之中,得王爵者只有三个人,雍王刘承勋以及徐王刘承赟以及承继魏王一脉的刘旻。即便算上早年刘皇帝所授周王以及被剥夺名爵的太原王刘崇一脉,那也只有寥寥五人。
当初刘崇被发配洛阳养老,爵位是得到保留,不过,在他猝然而逝后,子孙被幽禁,而爵位也是连降三等,由刘承均承袭。
而除了陆续得封公爵的几个儿子,其余宗室,有爵者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不只是宗室血脉单薄的原因,更重要的,还在于刘皇帝那隐约的打压。
可以说,在刘皇帝当朝,大汉的宗室们,并没有享受到他们该有的权力与地位。一方面,刘皇帝要坚持赐爵以功,另一方面,刘皇帝又吝啬信任,没有给宗室子弟以奋进的机会。
久而久之,大汉的宗室子弟们,怎能没有怨气,刘皇帝也不相信他们没有怨愤。这也是前番,刘皇帝一朝解禁,大汉宗室尽开颜,甚至有喜极而泣的情况发生。
如今,对宗室的管理与任用,朝廷有了新的政策与制度,对于自己的儿子,这些大汉宗室的核心成员,刘皇帝自然也该有进一步的安排。
封王,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并且,没风声传出之前,就有很多人想到了,北伐战争中,除太子意外,刘煦、刘晞、刘昉这几兄弟,都立下殊荣,朝廷议功,却没有足够份量的犒赏,这其中的曲折,自然引人思考。
而恰如很多人所猜测的那般,之所以一直按捺着,刘皇帝还真是在等着刘昉兄弟的归来。即便回京了,仍旧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来筹备。
对于封王大典,刘皇帝也表现出了极高的重视,场面也异常浩大。册封典礼举行在乾元大殿,由内阁大学士、虞国公魏仁溥担任司仪,与会者包括宗亲、外戚、公卿、六品以上百官悉数在列,并专门延请在京的诸族各国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