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祖 第693节(3/4)
。
不过,一直以来,没有随便出手干预,而是冷静地坐观其发展,毕竟施行政策前,就有过预料,盐价上涨更是在预期之中。甚至可以说,在推动盐价上涨之事上,朝廷是起主导作用的。
开宝九年还未结束,但朝廷在盐利上的收入,已然十分可观。这一份收入,算是额外进项,极大地弥补了财政,同时,还能用来施惠于各地的盐工、盐民。
在过去,朝廷在维持着一个较低盐价时,最受压榨的,自然是各地的盐民们了。而随着盐巴事改革的推行,官府肥了,盐民的待遇提高了,参与其中的商贾们也能吃饱,但是,买单的却是全国的百姓。
当然,盐虽然是百姓生计的必需品,但毕竟不像米面这样的主食,需求是刚性的,但每个家庭所需的量是可以调节的。因此,即便价格上涨一些,对于百姓生计的影响,也不会太严重。
倘若能够是温水煮青蛙式的上浮,引起的反应都不会那么强烈。但是,问题就在于,涨得太快,涨得太疯,让百姓没有足够的反应以及适应时间。
也可以想见,过去只需花二十文,如今要用三倍的价钱去购买,换谁都会不满,抱怨,如果没有经历过也就罢了,但偏偏大汉的百姓们享受了快二十年的低价盐。
要知道,在西京,一个壮劳力,每个月的收入,平均只有三百文,因此,五十文一斗的盐,对于百姓而言,绝对是昂贵的。
于是,民怨积攒到一定程度时,朝廷也就不能在熟视无睹了。事实上,盐价的上涨,固然有朝廷政策推动的缘故,商贾在其中显然也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而在这份民怨中,“奸商”们也代替朝廷背负了不少骂名。
任何改革,在解决旧有麻烦的同时,也往往伴随着新问题的产生,大汉自刘皇帝当政以来,经过了那么多的变革,在这个问题上,刘皇帝君臣都是有十分清晰的认识,与足够的经验。
到目前为止,盐事改革的利处已经很明显了,朝廷也开始享受其惠,因而,当问题开始显露,作为理政的行家里手,赵普、王溥没有任何的急躁,设法解决就是,无法解决,那便缓解。
“别看一个小小盐价,却是黎民百姓生计所系,如今盐价上涨,有些过分。问题是朝廷政策导致,既然惹出了民怨,朝廷就得着手解决,以释民怨,以安人心!”刘皇帝想了想,说道。
当然,也只是给了一个表明态度的指示。具体的事项,刘皇帝仍旧打算交给政事堂与财政司,具体的事宜,也只关心过问一下,他只看结果,如今的刘皇帝,已然完全进入垂拱而治的状态了。
“感民怨之沸腾,太子殿下已然亲自监督此事的解决,想来,财政司会尽快拿出一些切实有效的办法!”张雍道。
“王溥、沈义伦办事,朕还是放心的!”刘皇帝这么说道,看了看张雍,吩咐道:“此事,你也盯着!”
“是!”
事实上,再怎么改变,也不可能真的改弦更张,上涨的盐价也不可能真正掉下去,至少已经从中获取巨额收益的各阶层与集体,是不会允许,首先在财政司这边便会坚定这项政策。
即便迫于民情,施加一些手段,增加一些条令,稍微打压一下盐价,使其有所回落,也不可能再像过去那般,维持在一个极低的水平上。
盐价,终究不比粮价。如果是粮价有这种疯狂的变动,那么毫无疑问,朝廷会施重拳,严厉打击,因为这是真正能影响到民生以及社会问题的事。
大汉帝国还是以农业为根本的国家,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除了市镇的百姓,一般的农民家里多少都有些余粮,对于粮面的需求也很稳定,除非出现什么灾害,否则粮价是很难有夸张的涨幅。
盐价过高,百姓还能忍忍,久了也就习惯了,要是吃不起饭,那就可能造反了,那造成的危害,可就大了。
因此,都不需出结果,刘皇帝心里便已然有数,将来的盐价,仍旧会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直到百姓们接受并习惯。
第396章 外放成都府
“子雍,你在朕身边当值,也有快两年了吧!”刘皇帝目光再度落在张雍身上,一脸的温和,似乎要和他谈谈心。
在刘皇帝身边待久了,多少有些了解,一点都不了解刘皇帝的言行,也待不久。因此,即便没有到心
不过,一直以来,没有随便出手干预,而是冷静地坐观其发展,毕竟施行政策前,就有过预料,盐价上涨更是在预期之中。甚至可以说,在推动盐价上涨之事上,朝廷是起主导作用的。
开宝九年还未结束,但朝廷在盐利上的收入,已然十分可观。这一份收入,算是额外进项,极大地弥补了财政,同时,还能用来施惠于各地的盐工、盐民。
在过去,朝廷在维持着一个较低盐价时,最受压榨的,自然是各地的盐民们了。而随着盐巴事改革的推行,官府肥了,盐民的待遇提高了,参与其中的商贾们也能吃饱,但是,买单的却是全国的百姓。
当然,盐虽然是百姓生计的必需品,但毕竟不像米面这样的主食,需求是刚性的,但每个家庭所需的量是可以调节的。因此,即便价格上涨一些,对于百姓生计的影响,也不会太严重。
倘若能够是温水煮青蛙式的上浮,引起的反应都不会那么强烈。但是,问题就在于,涨得太快,涨得太疯,让百姓没有足够的反应以及适应时间。
也可以想见,过去只需花二十文,如今要用三倍的价钱去购买,换谁都会不满,抱怨,如果没有经历过也就罢了,但偏偏大汉的百姓们享受了快二十年的低价盐。
要知道,在西京,一个壮劳力,每个月的收入,平均只有三百文,因此,五十文一斗的盐,对于百姓而言,绝对是昂贵的。
于是,民怨积攒到一定程度时,朝廷也就不能在熟视无睹了。事实上,盐价的上涨,固然有朝廷政策推动的缘故,商贾在其中显然也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而在这份民怨中,“奸商”们也代替朝廷背负了不少骂名。
任何改革,在解决旧有麻烦的同时,也往往伴随着新问题的产生,大汉自刘皇帝当政以来,经过了那么多的变革,在这个问题上,刘皇帝君臣都是有十分清晰的认识,与足够的经验。
到目前为止,盐事改革的利处已经很明显了,朝廷也开始享受其惠,因而,当问题开始显露,作为理政的行家里手,赵普、王溥没有任何的急躁,设法解决就是,无法解决,那便缓解。
“别看一个小小盐价,却是黎民百姓生计所系,如今盐价上涨,有些过分。问题是朝廷政策导致,既然惹出了民怨,朝廷就得着手解决,以释民怨,以安人心!”刘皇帝想了想,说道。
当然,也只是给了一个表明态度的指示。具体的事项,刘皇帝仍旧打算交给政事堂与财政司,具体的事宜,也只关心过问一下,他只看结果,如今的刘皇帝,已然完全进入垂拱而治的状态了。
“感民怨之沸腾,太子殿下已然亲自监督此事的解决,想来,财政司会尽快拿出一些切实有效的办法!”张雍道。
“王溥、沈义伦办事,朕还是放心的!”刘皇帝这么说道,看了看张雍,吩咐道:“此事,你也盯着!”
“是!”
事实上,再怎么改变,也不可能真的改弦更张,上涨的盐价也不可能真正掉下去,至少已经从中获取巨额收益的各阶层与集体,是不会允许,首先在财政司这边便会坚定这项政策。
即便迫于民情,施加一些手段,增加一些条令,稍微打压一下盐价,使其有所回落,也不可能再像过去那般,维持在一个极低的水平上。
盐价,终究不比粮价。如果是粮价有这种疯狂的变动,那么毫无疑问,朝廷会施重拳,严厉打击,因为这是真正能影响到民生以及社会问题的事。
大汉帝国还是以农业为根本的国家,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除了市镇的百姓,一般的农民家里多少都有些余粮,对于粮面的需求也很稳定,除非出现什么灾害,否则粮价是很难有夸张的涨幅。
盐价过高,百姓还能忍忍,久了也就习惯了,要是吃不起饭,那就可能造反了,那造成的危害,可就大了。
因此,都不需出结果,刘皇帝心里便已然有数,将来的盐价,仍旧会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直到百姓们接受并习惯。
第396章 外放成都府
“子雍,你在朕身边当值,也有快两年了吧!”刘皇帝目光再度落在张雍身上,一脸的温和,似乎要和他谈谈心。
在刘皇帝身边待久了,多少有些了解,一点都不了解刘皇帝的言行,也待不久。因此,即便没有到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