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祖 第767节(1/5)
同时,安东都督府的公信力或许不高,但秦王刘煦的金字招牌可就不同了,这毕竟是天子的长子,身份最高的他都去安东了,那他们这些小民,又有什么好过虑的,天子总不至于真把自己的亲儿子放到一个不毛之地去吧。
怀着各种各样的心思,很多人都在招民吏那边,登记、领钱、准备行囊,然后踏上前往安东寻梦的旅途。
当然,刘煦也不是什么人都要,按照他的要求,需要的是家室清白的农家子弟,还得是青壮年,废人是不要的,劳动能力的保障是最基本的。
至于像罪犯一类的人口,那是另外一回事,安东地区也有专门的流所以及流犯管理制度,像刑徒营这当下大汉的特色产物,朝廷也抽调了几支远赴安东,支持开发建设。
即便如此,经过近五年的努力,安东都督府在移民上,前前后后也只招揽了不到十三万人。
第71章 安东大开发2
毫无疑问,安东都督府所招徕人口,基本来源于中原以及北方,再往南招募,成本更高,且南方的百姓也更加难以适应东北的气候。再加上,南方的百姓,也实在很少愿意脱离温暖适宜的环境。
而范围再缩小一些,那些招募的百姓,则集中在河南、河北、燕山三道,其中来自河南地区的汉民,几乎占总数的四成。
尤其是登莱青密几州的百姓,更呈现出一种积极踊跃的状态。他则不只是因为安东都督府提供的诱惑条件,还借助这些年北方海运的兴起,尤其是通往高丽、日本、辽东的商道开通壮大,当地百姓对外的了解也在增多。
随着一名名海商从海外满载而归,赚得盆满钵满,荣归故里,引得当地的民众瞩目。如此致富故事的传播,也使得当地百姓心中的开拓欲被激发出来了,经商不是所有人都能干的,那既需要本钱,也需要运气,稍有不慎,就可能是血本无归。
而对于那些农民子弟而言,能够依靠的,也只有一身力气,以及种地的技术了。而安东都督府给他构建的,则一张美好的蓝图与愿景,在家乡,或许只是一个小农小户,还要面对与兄弟分地分产的竞争压力,到了安东,就是另外一个广阔田地,开局就是至少百亩的“地主”。
这可是阶级地位的直接提升,并且,根据安东都督府宣传的政策,对于田亩数量,在安东是完全不做限制的,只要你有能力经营耕种,就算万亩田土,也不会受到打压,哪怕转让都不用像在内地需要承担不低的交易税。
这样的条件,也激发了河南子弟勇闯安东的欲望与动力。同时,由于这些年朝廷鼓励百姓生养,人口数量的激增,也使得民间劳动力开始出现富余的情况。
对于大部分农户家庭来说,土地暂时是不愁耕种的,但每家每户都面临着一个问题,那就是财产继承的问题。
不只是皇帝贵族官僚需要面临这个问题,小农小户同样需要,或许不像达官贵人们一样有一套严格的继承制度,但也难免偏私宠爱,有多有寡。在这样的情况下,把一些子弟送去安东,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还能在安家费上分享一部分,那可是黄澄澄的铜钱,可以节省不少用于换钱缴税的粮食。
在多方因素的加持下,安东的移民方才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完全有别于大汉其他诸边的情况,当然,这也是安东地区的特殊性造成的。
同时,前后十几万人的移民,也有一个显著的特征,他们都属于武装移民,一手拿刀,一手执犁。
安东都督府下,虽然拥有近两万人的军队,但是这么点军队,是无法兼顾到偌大的安东地区,这些新移民,更多地还得依靠他们自己保护,必需拥有一定的自卫能力。村寨镇堡,民兵互保,是都督府制定的自卫政策,武器都由官府提供,除了铁甲、硬弩等特殊装备之外,这些移民的武器堪称精良,至少不是当地的蛮夷所能比拟。
除了诸道州汉民之外,还有一些胡民也在招募之列,并且效果很好,大部分都是来自燕山北道的奚人。
大汉地域广袤,民族众多,自南到北,固然有不少叛服不定、不愿接受王化的顽固份子,但同样有一些温顺的部民。如羌民、温末者,像吐谷浑人,早年的时候河东还专门有那样一支番军,但如今已然彻底消失在历史长河,融入到汉民之中。
同样的,奚人也是比较温驯的一个族群,十年了,对于大汉的统治很服从,燕山北道也没有预想一般的那么动乱多事。
怀着各种各样的心思,很多人都在招民吏那边,登记、领钱、准备行囊,然后踏上前往安东寻梦的旅途。
当然,刘煦也不是什么人都要,按照他的要求,需要的是家室清白的农家子弟,还得是青壮年,废人是不要的,劳动能力的保障是最基本的。
至于像罪犯一类的人口,那是另外一回事,安东地区也有专门的流所以及流犯管理制度,像刑徒营这当下大汉的特色产物,朝廷也抽调了几支远赴安东,支持开发建设。
即便如此,经过近五年的努力,安东都督府在移民上,前前后后也只招揽了不到十三万人。
第71章 安东大开发2
毫无疑问,安东都督府所招徕人口,基本来源于中原以及北方,再往南招募,成本更高,且南方的百姓也更加难以适应东北的气候。再加上,南方的百姓,也实在很少愿意脱离温暖适宜的环境。
而范围再缩小一些,那些招募的百姓,则集中在河南、河北、燕山三道,其中来自河南地区的汉民,几乎占总数的四成。
尤其是登莱青密几州的百姓,更呈现出一种积极踊跃的状态。他则不只是因为安东都督府提供的诱惑条件,还借助这些年北方海运的兴起,尤其是通往高丽、日本、辽东的商道开通壮大,当地百姓对外的了解也在增多。
随着一名名海商从海外满载而归,赚得盆满钵满,荣归故里,引得当地的民众瞩目。如此致富故事的传播,也使得当地百姓心中的开拓欲被激发出来了,经商不是所有人都能干的,那既需要本钱,也需要运气,稍有不慎,就可能是血本无归。
而对于那些农民子弟而言,能够依靠的,也只有一身力气,以及种地的技术了。而安东都督府给他构建的,则一张美好的蓝图与愿景,在家乡,或许只是一个小农小户,还要面对与兄弟分地分产的竞争压力,到了安东,就是另外一个广阔田地,开局就是至少百亩的“地主”。
这可是阶级地位的直接提升,并且,根据安东都督府宣传的政策,对于田亩数量,在安东是完全不做限制的,只要你有能力经营耕种,就算万亩田土,也不会受到打压,哪怕转让都不用像在内地需要承担不低的交易税。
这样的条件,也激发了河南子弟勇闯安东的欲望与动力。同时,由于这些年朝廷鼓励百姓生养,人口数量的激增,也使得民间劳动力开始出现富余的情况。
对于大部分农户家庭来说,土地暂时是不愁耕种的,但每家每户都面临着一个问题,那就是财产继承的问题。
不只是皇帝贵族官僚需要面临这个问题,小农小户同样需要,或许不像达官贵人们一样有一套严格的继承制度,但也难免偏私宠爱,有多有寡。在这样的情况下,把一些子弟送去安东,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还能在安家费上分享一部分,那可是黄澄澄的铜钱,可以节省不少用于换钱缴税的粮食。
在多方因素的加持下,安东的移民方才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完全有别于大汉其他诸边的情况,当然,这也是安东地区的特殊性造成的。
同时,前后十几万人的移民,也有一个显著的特征,他们都属于武装移民,一手拿刀,一手执犁。
安东都督府下,虽然拥有近两万人的军队,但是这么点军队,是无法兼顾到偌大的安东地区,这些新移民,更多地还得依靠他们自己保护,必需拥有一定的自卫能力。村寨镇堡,民兵互保,是都督府制定的自卫政策,武器都由官府提供,除了铁甲、硬弩等特殊装备之外,这些移民的武器堪称精良,至少不是当地的蛮夷所能比拟。
除了诸道州汉民之外,还有一些胡民也在招募之列,并且效果很好,大部分都是来自燕山北道的奚人。
大汉地域广袤,民族众多,自南到北,固然有不少叛服不定、不愿接受王化的顽固份子,但同样有一些温顺的部民。如羌民、温末者,像吐谷浑人,早年的时候河东还专门有那样一支番军,但如今已然彻底消失在历史长河,融入到汉民之中。
同样的,奚人也是比较温驯的一个族群,十年了,对于大汉的统治很服从,燕山北道也没有预想一般的那么动乱多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