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祖 第813节(2/4)
的认识,再加上受到辽国时代统治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汉化的抵触,并没有那么深。
而不服反抗的,要么被消灭了,要么逃出大汉辖地,余下的,时间一久,自然逐渐成为大汉的顺民。
另外一方面,则是漠南乃至整个山阳地区,汉人移民,掺沙子的效果比较好,从基层夯实了朝廷的统治,压制了胡人分离的可能。
毕竟,与榆林沙碛密布的情况不同,漠南可是塞上江南,广袤的草原,优良的牧场,充足的水源,这可比其他边地的吸引力大多了。
尤其是,大汉对牛羊马驼等牲畜的需求几乎是无穷的,不论是畜力还是畜肉,乃至毛皮,都极具价值,都是赤裸裸的利益。
随着朝廷的宣传,以及各种民间传言,有大量的汉民蜂拥北上,圈一草场,养羊牧马,然后售卖,获取经济利益。
这种利益驱动下的行为,比起朝廷费尽心机手段,使的各种移民政策,要有效得多。
当然,即便有再多客观有利因素在其中,漠南民族问题的解决,晋王刘晞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也是巨大的,是不容忽视了。
在很多胡人眼中,刘晞不只身份高贵,为人公正,对胡民并无鄙弃,处理事务纠纷,一视同仁。比起那些一味地维护汉民的官吏,刘晞更喜欢以理服人,依法断事。
当然,这个前提得是你老老实实,安安分分的……当初漠南有契丹部族复叛归北时,刘晞可给镇压的汉军传递了一个意见,严厉处置,斩尽杀绝。
而比起那些虚伪的假象,刘晞能服人心,顺利推动汉化,最关键的原因,还是给那些底层胡民带去了实在的利益。
为鼓励他们畜牧,专门组织了一个货栈,统一从胡民手中购买牲畜、皮货,价格制定得很公道,同时,保证盐、茶、布、粮等漠南稀缺物资的供应。
从本质上而言,漠南的胡民仍旧是被剥削的对象,被收割的韭菜,但中间的利益阶层少了,落到他们手上的实在好处多了,就足以让他们的感恩戴德了。
同时,随着长城内外贸易的频繁,带动了漠南的繁荣,也没人愿意打破这来之不易的生活。
事实上,同样的政策,在榆林就是一地鸡毛,在山阳却硕果累累,这其中的原因,不只是刘皇帝在反思,朝堂的公卿大臣们也在总结。
第167章 香料之路、魏王奏章
崇政殿内安静极了,精致的宫灯布置在各处,释放着柔和的光芒,空气中也弥漫着少许沁人的薰香,主要原料来自于南洋,由宫中制香大师精心调制。
大汉的香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到当代已然进入成熟期,体现着礼仪之邦的内涵,市场相当繁荣。
大汉的香料,除了麝香产自本土之外,基本都来源于域外,过去,主要通过西域的丝路商道输入,在汉黑和平的十年期间,大量香料涌入,对经营此道的人来言,那是一段黄金时期。
而香料,也是少数需要大汉从外部获取的货物之一,由于稀缺性,其中的利益自然可观。而有香料制成的香品,是宫廷、贵族、官僚、宗教、祭祀的必需品,也一直属于奢侈品。
同时,有些香料还具备医用及食用价值,这与大汉的饮食文化,也是相辅相成的。用途广泛了,这市场自然就大了,一度是供不应求,价格也相当高昂。
而大汉香料市场的大繁荣,其中最显著的标志,便是对南洋的开拓,大量南洋地区出产各色各异的香料,被南下的拓殖商民发掘,然后输入国内。
这极大地丰富了大汉的香料种类与数量,市场也得以迎来一个大爆发。当年,陶谷编纂了一本《清异录》,这是一本大汉百科全书,在后续的增补中,添加了各种香料五十六种,而到开宝二十一年,已达七十二种。
丁香、肉豆蔻、胡椒等南洋特产,也开始融入大汉的香料及饮食文化,一些稀有香料更是受到上层主流社会的追捧。
而随着大量南洋香料的输入,大汉过去对香料需求的饥渴也得到了缓解,但同时也彻底激发了整个市场,刺激了大汉士民对香料的消费。后续的发展,使得需求与供给呈现一种螺旋上升的状态。
前些年,甚至出现香料价格降反升的情况,各种香制品,开始进入大汉的千家万户,使其使用范围不再仅限于贵
而不服反抗的,要么被消灭了,要么逃出大汉辖地,余下的,时间一久,自然逐渐成为大汉的顺民。
另外一方面,则是漠南乃至整个山阳地区,汉人移民,掺沙子的效果比较好,从基层夯实了朝廷的统治,压制了胡人分离的可能。
毕竟,与榆林沙碛密布的情况不同,漠南可是塞上江南,广袤的草原,优良的牧场,充足的水源,这可比其他边地的吸引力大多了。
尤其是,大汉对牛羊马驼等牲畜的需求几乎是无穷的,不论是畜力还是畜肉,乃至毛皮,都极具价值,都是赤裸裸的利益。
随着朝廷的宣传,以及各种民间传言,有大量的汉民蜂拥北上,圈一草场,养羊牧马,然后售卖,获取经济利益。
这种利益驱动下的行为,比起朝廷费尽心机手段,使的各种移民政策,要有效得多。
当然,即便有再多客观有利因素在其中,漠南民族问题的解决,晋王刘晞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也是巨大的,是不容忽视了。
在很多胡人眼中,刘晞不只身份高贵,为人公正,对胡民并无鄙弃,处理事务纠纷,一视同仁。比起那些一味地维护汉民的官吏,刘晞更喜欢以理服人,依法断事。
当然,这个前提得是你老老实实,安安分分的……当初漠南有契丹部族复叛归北时,刘晞可给镇压的汉军传递了一个意见,严厉处置,斩尽杀绝。
而比起那些虚伪的假象,刘晞能服人心,顺利推动汉化,最关键的原因,还是给那些底层胡民带去了实在的利益。
为鼓励他们畜牧,专门组织了一个货栈,统一从胡民手中购买牲畜、皮货,价格制定得很公道,同时,保证盐、茶、布、粮等漠南稀缺物资的供应。
从本质上而言,漠南的胡民仍旧是被剥削的对象,被收割的韭菜,但中间的利益阶层少了,落到他们手上的实在好处多了,就足以让他们的感恩戴德了。
同时,随着长城内外贸易的频繁,带动了漠南的繁荣,也没人愿意打破这来之不易的生活。
事实上,同样的政策,在榆林就是一地鸡毛,在山阳却硕果累累,这其中的原因,不只是刘皇帝在反思,朝堂的公卿大臣们也在总结。
第167章 香料之路、魏王奏章
崇政殿内安静极了,精致的宫灯布置在各处,释放着柔和的光芒,空气中也弥漫着少许沁人的薰香,主要原料来自于南洋,由宫中制香大师精心调制。
大汉的香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到当代已然进入成熟期,体现着礼仪之邦的内涵,市场相当繁荣。
大汉的香料,除了麝香产自本土之外,基本都来源于域外,过去,主要通过西域的丝路商道输入,在汉黑和平的十年期间,大量香料涌入,对经营此道的人来言,那是一段黄金时期。
而香料,也是少数需要大汉从外部获取的货物之一,由于稀缺性,其中的利益自然可观。而有香料制成的香品,是宫廷、贵族、官僚、宗教、祭祀的必需品,也一直属于奢侈品。
同时,有些香料还具备医用及食用价值,这与大汉的饮食文化,也是相辅相成的。用途广泛了,这市场自然就大了,一度是供不应求,价格也相当高昂。
而大汉香料市场的大繁荣,其中最显著的标志,便是对南洋的开拓,大量南洋地区出产各色各异的香料,被南下的拓殖商民发掘,然后输入国内。
这极大地丰富了大汉的香料种类与数量,市场也得以迎来一个大爆发。当年,陶谷编纂了一本《清异录》,这是一本大汉百科全书,在后续的增补中,添加了各种香料五十六种,而到开宝二十一年,已达七十二种。
丁香、肉豆蔻、胡椒等南洋特产,也开始融入大汉的香料及饮食文化,一些稀有香料更是受到上层主流社会的追捧。
而随着大量南洋香料的输入,大汉过去对香料需求的饥渴也得到了缓解,但同时也彻底激发了整个市场,刺激了大汉士民对香料的消费。后续的发展,使得需求与供给呈现一种螺旋上升的状态。
前些年,甚至出现香料价格降反升的情况,各种香制品,开始进入大汉的千家万户,使其使用范围不再仅限于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