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祖 第863节(4/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此番面对刘皇帝的突来明诏,这些靠近刘皇帝的中枢大臣,不约而同地打起精神,提高警惕,那股山雨欲来的气势,稍微有点政治嗅觉的人都感受到了。

      因此,在悄无声息间,一封封的书信,一道道示警与告诫,通过洛阳传向天下诸道,意思大概相同,朝廷又要进行吏治整顿了,都小心些,收敛些,规矩些,屁股要擦干净,别让人抓住把柄……

      而接下来的动作,果然让人感受到彻骨的寒意,刘皇帝下令,由皇城、武德二司,抽调精兵强将,来负责这次整治运动。

      吏部、三法司这些相关律政、监督机构,全部被摒弃在外,这可引起了洛阳上下一片哗然。过去的几十年,刘皇帝不止一次在事实上,践踏朝廷典章制度,破坏政治潜规则,但像此次这般,明火执仗、毫不掩饰,还是第一次。

      即便是当初对西北官场的清理,虽由武德司牵头当主力,但明面上,也有三法司在背后支持辅助,武德司干脏活累活,负责调查取证,抓捕送堂,刑部大理负责核议审判,不少司法官员也是深入地参与其中,不论如何,在明面上朝廷司法权威是得到维护的。

      但这一次,情况显然不一样了。不少大臣,都感受到刘皇帝此举可能带来的恶劣影响,但却无人敢冒头,即便是李昉、赵匡义这些宰辅大臣,哪怕心中忧虑不满,也都保持着缄默不言。

      当然,任何时候,都是不缺那些忠心耿耿、敢于犯颜进谏的忠臣,在这种时候,素来耿直的王禹偁又站出来,领着一干言官御史谏阻刘皇帝此举,态度十分强硬,言辞格外激烈,直言刘皇帝以皇城、武德二爪牙肃清吏治,是坏法乱国之举,是开一个恶端,不利于朝廷稳定,人心安定……

      翻来覆去,就是那番说辞,吏治之整顿,治安之肃清,自有有司作为,弃朝廷司法职能而用特务政治,名不正言不顺,剑走偏锋,伤人伤己,必然造成恶果。

      不得不说,收到王禹偁谏章时,刘皇帝是分外恼怒的,多少年了,还从没有哪个臣子,敢这么指责他的用人为政。

      即便刘皇帝知道,王禹偁所言,是出乎公心,但心中被撩拨起的那口恶气,却是怎么也咽不下去。过去,刘皇帝欣赏王禹偁,对他多加包容,除了知道他性情如此之外,也因为他不畏强权,敢于为民请命,在王禹偁当都察御史期间,可弹劾过不少勋贵、大臣。

      王禹偁,也算是刘皇帝在朝廷内树立严风正气的一个典型,但这不畏强暴的对象变成刘皇帝自己时,那怒火是怎么也压不下了。甚至于,觉得王禹偁是恃宠生骄,卖直取忠,连李昉、赵匡义那些宰相都不敢贸然发话,一个小小的王禹偁算什么东西,敢如此狂言放横,简直就是藐视君上。

      刘皇帝心气不顺,念头不通达,自然就要有人倒霉了,板子很快就落下来。杀头当然不至于,刘皇帝虽然乖戾,却也没到胡乱杀人的地步。于是,王禹偁被贬为沙州知州,到西北吹沙子去。而与他一并上表进言的官员们,一个不剩,全部被打包贬到新规划的高昌道与安西都督府去任职,也算是帮吏部完成了一些人事指标。

      王禹偁在朝中地位不算高,即便在都察院内部,也只是四五把手,但他与同僚们的下场,却极具警示意义。有此为鉴,再无人敢就刘皇帝“坏法”之事进行劝谏了。

      以刘皇帝表现出的强势态度,要是宰相敢劝,他就敢再罢相,这一点,恐怕没有人会怀疑。当满朝寂然的时候,事情就好办多了,即便有阻力也不怕,刘皇帝是从不怕砸碎规矩的,规矩若是难搞,他就搞人,谁冒头就打击谁,这是他权威所在,无人敢忤。

      而皇城、武德二司的第一步动作,针对对象,恰恰是朝廷的司法监察系统,从刑部到大理寺,再到都察院,一名名官员被查处出违法乱纪的问题。

      这些对大汉律法最熟悉,具备高度解释权的官僚,由于多了一个知法犯法的罪过,在处罚上,往往罪加一等。罪行严重者,给国家、百姓造成严重损害者,直接判死,并且,都不需等到秋冬统一执刑,再像过往一般,找上一堆贵族官僚去观斩。

      刘皇帝也发现,次数多了,贵族与官僚们体内都注入了一些“抗体”,效果也不像当初那般显著了。因此,勾判之后,即斩。当然,或许是刘皇帝自己也知道,要是再搞集体处刑,只怕到时候洛阳市内的刑台位置都不够……

      花费了一个多月,司法系统基本被清理一遍后,开始蔓延了。在刘皇帝的授意之下,“整治专署”从三法司吸收了大量熟谙律法、审判的行家里手,扩大阵容,把獠牙利齿,转向其他部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