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祖 第953节(2/4)
忍,虽然在老皇帝这个大汉最具备权威的“祖宗”还在世的情况下大谈祖制,是一件很魔幻甚至略显荒诞的事,但以宋准为首的一批朝官,为了维护大汉的体统,也是亮明旗帜,直接针对魏王刘旻,猛烈地进行抨击。
闹腾得很厉害,传到老皇帝耳中,第一反应,也不在事件本身,而是拷问起宋准居心何在!老皇帝直接就联想到了吕蒙正,这一前一后两任洛阳府尹,间隔不过半年,却不约而同地掀起事端。
一个针对他的爪牙皇城司,一个干脆针对起他的儿子了,真真是胆大妄为,不知敬畏,天家的威严在这些人眼中,还算什么!
诚然,宋准等人的主张有一定道理,“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比起制度上的分歧要更加严重,也更加凶险。但在老皇帝看来,这只是宋准为了自身利益而掀起的政潮,安西的改革,只是一个借口罢了。
这样的情况下,老皇帝对宋准,自然生出了些许厌恶,甚至于,很容易就想到刘旸了。毕竟,宋准这个洛阳府尹都是太子给抬上位的。
于是,此时主动问起,老皇帝语气也颇为不善:“折腾半年多了,还不依不饶的,政事堂也没个决策,就这么拖着?其他人没主意,你这个太子也没个准确的态度?”
面对质问,刘旸心中微沉,抬眼瞥了下老皇帝,方才缓声道来:“回陛下,宋准已然西去……”
第479章 开宝二十九年2
“西去?怎么,隔空口诛笔伐不够,还要亲自去安西骂仗?”老皇帝嗤笑道。
见状,刘旸眉宇间流露出少许阴郁,深吸一口气,一顿一顿地说道:“陛下,宋准是,驾鹤西去……”
“咦?”这可是真让老皇帝意外了,甚至惊奇地扭头看向刘旸:“死了!”
刘旸禀道:“宋准昨夜于家中病逝,据闻,他积劳成疾,抱病已久。”
对此,老皇帝沉默了,不管如何,洛阳府尹这样地位的臣子,不是普通官僚,是值得皇帝多几分关注与重视的。
思忖片刻,老皇帝脸上露出一点意兴阑珊的表情,把手放回被衿内,就像收回张舞的爪牙一般,感慨道:“有些可惜了,宋准也就五十出头吧,状元之资,儒雅风度,当年高中之风采,至今让人记忆犹新啊!”
当然,这也就是老皇帝嘴上说说罢了,只不过人死了,没法计较罢了,若是嘴上再不饶人,那他这个皇帝就过于小气了。
同样的,若太子的汇报再完整些,那宋准也说不定是什么结果。比如宋准到死都还在写奏章,在他的书案上还留下一份没写完的政论,用最后生命时刻写下的东西,顾忌自然少了很多,言辞也更加激烈,足以让老皇帝动杀心的那种……
琢磨几许,老皇帝又冲刘旸道:“话说回来,安西之事,你打算如何回复?总不至于,就这么拖着吧!刘旻已经把安西的局势,说得十万火急,刻不容缓,洛阳朝堂,还需要商讨多久?”
“臣工们见解不一,争论很大!”刘旸答道:“恳请陛下降旨,一诏定乾坤!”
老皇帝当即斥道:“什么事都要朕来拍板,那要你这个太子做甚!以你在朝中的威望,还有什么事是做不了主的?去年连水灾都能提前预见,筹谋抗洪,预防准备做得那般坚决果断,小小的安西事务,你告诉我没法定论?”
老皇帝这话,有些含沙射影的意味,刘旸听了,也稍稍埋下头,考虑少许,应道:“以臣之见,若安西局势恰如其言,若安西军政制度不得不改,那因地制宜,也不失为一个应急良策。
宋准等臣,固然是一片忠心,为国谋言,但终究不了解安西的实际情况,治国之策,也不好一概而同。
若照本宣科,丝毫不加变通地在安西推行汉制,只怕会适得其反。
因循守旧,未必是错,但若因此而致安西有失,辜负安西十数万军民十数年奋战开拓之功,那就是大汉历史之罪人……”
刘旸一脸从容地说出这番话,不过心中的想法则是,制度哪有一成不变了,早在安东,破坏中央朝制律法的事务就多了去,安西这边,不过是刘旻的步子迈得更大而已。
而对于刘旸能说出这番话,老皇帝并不奇怪,好奇的只是,明明有此见解,此前为何不表态。
审视着刘旸,老皇帝以一种调
闹腾得很厉害,传到老皇帝耳中,第一反应,也不在事件本身,而是拷问起宋准居心何在!老皇帝直接就联想到了吕蒙正,这一前一后两任洛阳府尹,间隔不过半年,却不约而同地掀起事端。
一个针对他的爪牙皇城司,一个干脆针对起他的儿子了,真真是胆大妄为,不知敬畏,天家的威严在这些人眼中,还算什么!
诚然,宋准等人的主张有一定道理,“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比起制度上的分歧要更加严重,也更加凶险。但在老皇帝看来,这只是宋准为了自身利益而掀起的政潮,安西的改革,只是一个借口罢了。
这样的情况下,老皇帝对宋准,自然生出了些许厌恶,甚至于,很容易就想到刘旸了。毕竟,宋准这个洛阳府尹都是太子给抬上位的。
于是,此时主动问起,老皇帝语气也颇为不善:“折腾半年多了,还不依不饶的,政事堂也没个决策,就这么拖着?其他人没主意,你这个太子也没个准确的态度?”
面对质问,刘旸心中微沉,抬眼瞥了下老皇帝,方才缓声道来:“回陛下,宋准已然西去……”
第479章 开宝二十九年2
“西去?怎么,隔空口诛笔伐不够,还要亲自去安西骂仗?”老皇帝嗤笑道。
见状,刘旸眉宇间流露出少许阴郁,深吸一口气,一顿一顿地说道:“陛下,宋准是,驾鹤西去……”
“咦?”这可是真让老皇帝意外了,甚至惊奇地扭头看向刘旸:“死了!”
刘旸禀道:“宋准昨夜于家中病逝,据闻,他积劳成疾,抱病已久。”
对此,老皇帝沉默了,不管如何,洛阳府尹这样地位的臣子,不是普通官僚,是值得皇帝多几分关注与重视的。
思忖片刻,老皇帝脸上露出一点意兴阑珊的表情,把手放回被衿内,就像收回张舞的爪牙一般,感慨道:“有些可惜了,宋准也就五十出头吧,状元之资,儒雅风度,当年高中之风采,至今让人记忆犹新啊!”
当然,这也就是老皇帝嘴上说说罢了,只不过人死了,没法计较罢了,若是嘴上再不饶人,那他这个皇帝就过于小气了。
同样的,若太子的汇报再完整些,那宋准也说不定是什么结果。比如宋准到死都还在写奏章,在他的书案上还留下一份没写完的政论,用最后生命时刻写下的东西,顾忌自然少了很多,言辞也更加激烈,足以让老皇帝动杀心的那种……
琢磨几许,老皇帝又冲刘旸道:“话说回来,安西之事,你打算如何回复?总不至于,就这么拖着吧!刘旻已经把安西的局势,说得十万火急,刻不容缓,洛阳朝堂,还需要商讨多久?”
“臣工们见解不一,争论很大!”刘旸答道:“恳请陛下降旨,一诏定乾坤!”
老皇帝当即斥道:“什么事都要朕来拍板,那要你这个太子做甚!以你在朝中的威望,还有什么事是做不了主的?去年连水灾都能提前预见,筹谋抗洪,预防准备做得那般坚决果断,小小的安西事务,你告诉我没法定论?”
老皇帝这话,有些含沙射影的意味,刘旸听了,也稍稍埋下头,考虑少许,应道:“以臣之见,若安西局势恰如其言,若安西军政制度不得不改,那因地制宜,也不失为一个应急良策。
宋准等臣,固然是一片忠心,为国谋言,但终究不了解安西的实际情况,治国之策,也不好一概而同。
若照本宣科,丝毫不加变通地在安西推行汉制,只怕会适得其反。
因循守旧,未必是错,但若因此而致安西有失,辜负安西十数万军民十数年奋战开拓之功,那就是大汉历史之罪人……”
刘旸一脸从容地说出这番话,不过心中的想法则是,制度哪有一成不变了,早在安东,破坏中央朝制律法的事务就多了去,安西这边,不过是刘旻的步子迈得更大而已。
而对于刘旸能说出这番话,老皇帝并不奇怪,好奇的只是,明明有此见解,此前为何不表态。
审视着刘旸,老皇帝以一种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