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援兵皆至(1/2)
战斗一直持续到了傍晚,蜀军虽然付出了不小的伤亡代价,依然未能踏上阳安关的城头,姜维倒是省下了一笔不菲的开支,但他的脸色却愈发的凝重了,
阳安关的攻城难度姜维恐怕比谁都更清楚,尽管守城的魏军兵力不多,但是凭借着关城的险要,蜀军想在一日之内就拿下阳安关,似乎也是完全不现实的。
姜维为了拿下阳安关,可以说是倾尽了全力,调动了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大举攻城,但蜀军的短板在于没有大型的攻城器械,仅仅凭借着人海战术蚁附攻城,自然是收效甚微的,激战了一日,难有寸功。
尽管事先就有心理准备,但拿不下阳安关来,还是让姜维有些郁闷,毕竟阳安关的得失关系到下一步军事行动的布署,如果蜀军被阻挡在阳安关外,无法进入到汉中平原,势必将会影响到汉中的局势,王平刘敏驻守的汉乐二城孤立无援,也必将陷入到困境之中。
天黑之后,姜维下令停止了进攻,毕竟天黑以后进攻的难度会加大,士兵的伤亡也会增多,如此徒劳无益之事,姜维还是不会干的。
战事越发陷入胶着,越发显得李球丢失阳安关的遗憾,如果不是李球如此轻易地丢失了阳安关,也不会导致这么被动而艰难的局面。
姜维甚至有些懊悔,自己在阴平郡耽搁的过久了,如果是一得到消息就立刻起兵的话,提前一两日的行程完全是没问题的,如果真的可以早两天到达阳安关,必可保阳安关的不失。
只要姜维进占阳安关,那么整个汉中的局势并会彻底地为之扭转。
可惜这世上,卖什么药的也有,唯独就是没有卖后悔药的,姜维迟到了,便是迟到了,再没机会换回那被耽搁掉的时间来。
首日的攻城没有能够取得预想的战果,那么接下来蜀军再度攻城的话,难度也是一样的,未必就会这么轻易地攻克下来。
更为麻烦的是,今日攻打阳安关未果,接下来会为得更为地艰难,如果魏军的援兵赶来增援的话,那形势便更是雪上加霜。
不过好在蜀军方面涪城的援兵也差不多该是到了,双方在汉中地区集结的兵力将会越来越多,最终将会演化成为一场规模浩大的大会战。
这将是继诸葛亮六出祁山之后双方最大规模的会战了,这场会战的结果,也必将会影响到魏蜀两国的政治形势。
姜维仰望着深邃的夜空,微微地长叹一声,当初离家别母投奔蜀国,屈指算算,已经是一十三个春秋了,从一个二十多岁的热血青年到年过不惑的沉稳中年人,姜维这些年经历的风风雨雨,让他是感慨良多。
如果没有迈出这一步,或许姜维现在可以做到一方郡守,甚至是参与到此次的伐蜀之战中来,虽无惊世之功,但也可享天伦之乐,也可尽为人子的孝道。
姜维的父亲早年战死于羌戎之乱,母亲含辛茹苦地将他养大,姜维的内心深处,又何尝不想在母亲的膝前尽孝,但是选择了这一条路,终究再没有回头路可走了。
“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这是姜维给母亲的回信,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既然他选择兴复汉室这条路,那就注定与孝道无缘了。
这条路无疑是孤独的,蜀汉内部派系林立,姜维做为新降的雍凉人,既非荆州系,也非东州系,更不是益州本土系,游离于各派之间,让他常常有陌生生疏感,赏识并重用自己的诸葛丞相已然逝去,只剩下姜维自己踽踽独行。
秉承诸葛丞相的遗志,挥师北伐,兴复中原,无疑是姜维心中最大的愿望,只可惜如今当政的蒋琬费祎并不认同这一点,费祎就曾直言不讳地道,丞相如此大才,尚不能克复中原,我等才不及丞相,如何能成此大事,能做到保境安民,谨守社稷,已经是很不错了。
所以姜维虽有纵横之才,但却不为朝廷所赏识,所率军队,也不过是偏师而已,这不禁让姜维是感叹不已,何时才能真正挥师北伐,兴复中原,完全是遥遥无期啊!
平定一些羌夷的叛乱,对于姜维而言,不过是小菜一碟的事,有一种杀鸡偏用牛刀的感觉,不过这些战绩给姜维也带来了不少的战功,也让姜维的声望是逐步得到了提升,在蜀国军中,隐然无人可以分庭抗礼。
次日凌晨,蜀军还未有所行动,斥侯兵便飞报于姜维,称夏侯霸率援军已抵达了阳安关。
&em
阳安关的攻城难度姜维恐怕比谁都更清楚,尽管守城的魏军兵力不多,但是凭借着关城的险要,蜀军想在一日之内就拿下阳安关,似乎也是完全不现实的。
姜维为了拿下阳安关,可以说是倾尽了全力,调动了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大举攻城,但蜀军的短板在于没有大型的攻城器械,仅仅凭借着人海战术蚁附攻城,自然是收效甚微的,激战了一日,难有寸功。
尽管事先就有心理准备,但拿不下阳安关来,还是让姜维有些郁闷,毕竟阳安关的得失关系到下一步军事行动的布署,如果蜀军被阻挡在阳安关外,无法进入到汉中平原,势必将会影响到汉中的局势,王平刘敏驻守的汉乐二城孤立无援,也必将陷入到困境之中。
天黑之后,姜维下令停止了进攻,毕竟天黑以后进攻的难度会加大,士兵的伤亡也会增多,如此徒劳无益之事,姜维还是不会干的。
战事越发陷入胶着,越发显得李球丢失阳安关的遗憾,如果不是李球如此轻易地丢失了阳安关,也不会导致这么被动而艰难的局面。
姜维甚至有些懊悔,自己在阴平郡耽搁的过久了,如果是一得到消息就立刻起兵的话,提前一两日的行程完全是没问题的,如果真的可以早两天到达阳安关,必可保阳安关的不失。
只要姜维进占阳安关,那么整个汉中的局势并会彻底地为之扭转。
可惜这世上,卖什么药的也有,唯独就是没有卖后悔药的,姜维迟到了,便是迟到了,再没机会换回那被耽搁掉的时间来。
首日的攻城没有能够取得预想的战果,那么接下来蜀军再度攻城的话,难度也是一样的,未必就会这么轻易地攻克下来。
更为麻烦的是,今日攻打阳安关未果,接下来会为得更为地艰难,如果魏军的援兵赶来增援的话,那形势便更是雪上加霜。
不过好在蜀军方面涪城的援兵也差不多该是到了,双方在汉中地区集结的兵力将会越来越多,最终将会演化成为一场规模浩大的大会战。
这将是继诸葛亮六出祁山之后双方最大规模的会战了,这场会战的结果,也必将会影响到魏蜀两国的政治形势。
姜维仰望着深邃的夜空,微微地长叹一声,当初离家别母投奔蜀国,屈指算算,已经是一十三个春秋了,从一个二十多岁的热血青年到年过不惑的沉稳中年人,姜维这些年经历的风风雨雨,让他是感慨良多。
如果没有迈出这一步,或许姜维现在可以做到一方郡守,甚至是参与到此次的伐蜀之战中来,虽无惊世之功,但也可享天伦之乐,也可尽为人子的孝道。
姜维的父亲早年战死于羌戎之乱,母亲含辛茹苦地将他养大,姜维的内心深处,又何尝不想在母亲的膝前尽孝,但是选择了这一条路,终究再没有回头路可走了。
“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这是姜维给母亲的回信,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既然他选择兴复汉室这条路,那就注定与孝道无缘了。
这条路无疑是孤独的,蜀汉内部派系林立,姜维做为新降的雍凉人,既非荆州系,也非东州系,更不是益州本土系,游离于各派之间,让他常常有陌生生疏感,赏识并重用自己的诸葛丞相已然逝去,只剩下姜维自己踽踽独行。
秉承诸葛丞相的遗志,挥师北伐,兴复中原,无疑是姜维心中最大的愿望,只可惜如今当政的蒋琬费祎并不认同这一点,费祎就曾直言不讳地道,丞相如此大才,尚不能克复中原,我等才不及丞相,如何能成此大事,能做到保境安民,谨守社稷,已经是很不错了。
所以姜维虽有纵横之才,但却不为朝廷所赏识,所率军队,也不过是偏师而已,这不禁让姜维是感叹不已,何时才能真正挥师北伐,兴复中原,完全是遥遥无期啊!
平定一些羌夷的叛乱,对于姜维而言,不过是小菜一碟的事,有一种杀鸡偏用牛刀的感觉,不过这些战绩给姜维也带来了不少的战功,也让姜维的声望是逐步得到了提升,在蜀国军中,隐然无人可以分庭抗礼。
次日凌晨,蜀军还未有所行动,斥侯兵便飞报于姜维,称夏侯霸率援军已抵达了阳安关。
&em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