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4章 强渡黄河(1/2)
三月的黄河正值桃花汛期,河水暴涨,水流湍急,浑浊的河水浩浩荡荡,宛如千军万马,奔流不息,气势逼人。
今年的桃花汛,水势明显的要比往年更大更大凶猛,整个黄河的河槽几乎都被汹涌的河水给填满了,甚至许多的河段都出现了险情,官府调动了数万的河工,日夜坚守在黄河大堤上,以防黄河决口。
司马懿从洛阳赶到了孟津渡口,看着湍急的河水,司马师有些担忧地道:“父亲,这水势太过凶猛了,不如暂休几日,等水位回落之后,再行渡河吧。”
司马懿木无表情,那怕是眼前的这种滔天巨浪的骇人场面也无法让他动容,他缓缓地道:“不行,已经耽搁的太久了,今天必须要渡过河去!”
他的声音虽然轻缓,但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气势,气势沛然。
为了准备这一次的北征,司马懿确实是花费了不少的时间,光从雍州、豫州、冀州等地调兵,就已经是耗时将近一个月,加上原本驻扎在河内的军队,司马懿这次所调动的军队,已经达到了十五万人之众。
并州的地形复杂,这一点司马懿是很清楚的,没有足够的兵力,是无法拿下并州的。
司马懿的用兵,奇正相辅,该稳的时候,绝不冒进,正如他拖死诸葛亮的办法,该出手的时候,又绝不拖泥带水,正如当初新城擒孟达之时,因时因势,因地制宜,临机善变,没有拘泥于任何的兵法。
打了一辈子的仗,司马懿领兵的经验几乎是无人能及的,这次进攻并州,司马懿早就做出了进军方案,并州不同于其他地方,这里多山多险要,易守难攻,没有充足的兵力,冒然进攻,只会打败仗。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并州到底有多少的兵马,司马懿事先自然是经过仔细的打探的,曹亮当初带去的北军五校,如今满额的编制是二万五千人,加上新晋投奔的骁骑营,曹亮手中的机动兵力,不会超过三万人。
而并州各地的驻军,估计也在一万五千到两万人左右,算上可以临时征召的军队,并州的总兵力,大概在五万到五万五千左右。
对于这支军队的战力,司马懿丝毫没有轻视之意,能在几年的时间里平定匈奴击退鲜卑,并州军的战斗力绝对称得上强悍,就算是魏国最为精锐的中军,战力最多也与之持平,而不会更胜一筹。
面对这样的一支军队,而且是占据着天时地利人和,司马懿的进攻方略,自然是以稳为主,三倍于敌的兵力,是兵力数量的下限。
如果有可能,司马懿会调动更多的军队参与战斗,为了抵消对方在天时地利上的优势,只有保持兵力上的碾压数量才行。
当然,十五万军队应当是司马懿目前所能调动的最大兵力了,毕竟雍凉战线上,还得防备蜀国的进攻,荆州淮南的防线上,还得防备吴国的进攻,魏国发生内战,最高兴的恐怕就是吴蜀两国了,他们很可能会趁虚而入,再一次地发起进攻,魏国的边境形势,还是相当的严峻的。
这其中的淮南防线,同样是司马懿比较担忧的所在,尽管为了安抚王凌,司马懿把太尉之位都给了他,但这就真得能稳得住王凌吗?司马懿自己都深表怀疑。
如果王凌有着更大的野心,那么一个太尉之位恐怕根本是无法满足他的,更何况,这个太尉,怎么看也是一个虚衔,挂名而已。
司马懿打了很多年的仗,南征北讨,东挡西杀,所以行军打仗对于司马懿而言,就如同是吃饭喝水一样简单,并没有任何的特别之处。
不过以前司马懿出征,无论是对吴作战还是对蜀作战,抑或是远征辽东,司马懿根本就无需去顾及后方的事务,他只要心无旁鹜地专心于前线的战事即可。
但这一次出征并州,却和以往的征战完全的不同,司马懿不但需要考虑前线的战事,而且还必须要考虑后方的事务,必须要做到前后平衡,总揽全局。
这对司马懿来说,既是压力,也是挑战,对于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来说,这个年纪应当已是在家里含饴弄孙颐养天年,而司马懿却要披挂上阵,再战疆场。
因为这一战是司马家族把持魏国朝政之后的第一战,虽然说兵变进行的非常顺利,司马懿也轻松上位,但司马家面对的周边环境,却依然是严峻无比。
强敌环伺,现在的形势,可以用四面楚歌来形容,许多的政敌,目前还持
今年的桃花汛,水势明显的要比往年更大更大凶猛,整个黄河的河槽几乎都被汹涌的河水给填满了,甚至许多的河段都出现了险情,官府调动了数万的河工,日夜坚守在黄河大堤上,以防黄河决口。
司马懿从洛阳赶到了孟津渡口,看着湍急的河水,司马师有些担忧地道:“父亲,这水势太过凶猛了,不如暂休几日,等水位回落之后,再行渡河吧。”
司马懿木无表情,那怕是眼前的这种滔天巨浪的骇人场面也无法让他动容,他缓缓地道:“不行,已经耽搁的太久了,今天必须要渡过河去!”
他的声音虽然轻缓,但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气势,气势沛然。
为了准备这一次的北征,司马懿确实是花费了不少的时间,光从雍州、豫州、冀州等地调兵,就已经是耗时将近一个月,加上原本驻扎在河内的军队,司马懿这次所调动的军队,已经达到了十五万人之众。
并州的地形复杂,这一点司马懿是很清楚的,没有足够的兵力,是无法拿下并州的。
司马懿的用兵,奇正相辅,该稳的时候,绝不冒进,正如他拖死诸葛亮的办法,该出手的时候,又绝不拖泥带水,正如当初新城擒孟达之时,因时因势,因地制宜,临机善变,没有拘泥于任何的兵法。
打了一辈子的仗,司马懿领兵的经验几乎是无人能及的,这次进攻并州,司马懿早就做出了进军方案,并州不同于其他地方,这里多山多险要,易守难攻,没有充足的兵力,冒然进攻,只会打败仗。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并州到底有多少的兵马,司马懿事先自然是经过仔细的打探的,曹亮当初带去的北军五校,如今满额的编制是二万五千人,加上新晋投奔的骁骑营,曹亮手中的机动兵力,不会超过三万人。
而并州各地的驻军,估计也在一万五千到两万人左右,算上可以临时征召的军队,并州的总兵力,大概在五万到五万五千左右。
对于这支军队的战力,司马懿丝毫没有轻视之意,能在几年的时间里平定匈奴击退鲜卑,并州军的战斗力绝对称得上强悍,就算是魏国最为精锐的中军,战力最多也与之持平,而不会更胜一筹。
面对这样的一支军队,而且是占据着天时地利人和,司马懿的进攻方略,自然是以稳为主,三倍于敌的兵力,是兵力数量的下限。
如果有可能,司马懿会调动更多的军队参与战斗,为了抵消对方在天时地利上的优势,只有保持兵力上的碾压数量才行。
当然,十五万军队应当是司马懿目前所能调动的最大兵力了,毕竟雍凉战线上,还得防备蜀国的进攻,荆州淮南的防线上,还得防备吴国的进攻,魏国发生内战,最高兴的恐怕就是吴蜀两国了,他们很可能会趁虚而入,再一次地发起进攻,魏国的边境形势,还是相当的严峻的。
这其中的淮南防线,同样是司马懿比较担忧的所在,尽管为了安抚王凌,司马懿把太尉之位都给了他,但这就真得能稳得住王凌吗?司马懿自己都深表怀疑。
如果王凌有着更大的野心,那么一个太尉之位恐怕根本是无法满足他的,更何况,这个太尉,怎么看也是一个虚衔,挂名而已。
司马懿打了很多年的仗,南征北讨,东挡西杀,所以行军打仗对于司马懿而言,就如同是吃饭喝水一样简单,并没有任何的特别之处。
不过以前司马懿出征,无论是对吴作战还是对蜀作战,抑或是远征辽东,司马懿根本就无需去顾及后方的事务,他只要心无旁鹜地专心于前线的战事即可。
但这一次出征并州,却和以往的征战完全的不同,司马懿不但需要考虑前线的战事,而且还必须要考虑后方的事务,必须要做到前后平衡,总揽全局。
这对司马懿来说,既是压力,也是挑战,对于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来说,这个年纪应当已是在家里含饴弄孙颐养天年,而司马懿却要披挂上阵,再战疆场。
因为这一战是司马家族把持魏国朝政之后的第一战,虽然说兵变进行的非常顺利,司马懿也轻松上位,但司马家面对的周边环境,却依然是严峻无比。
强敌环伺,现在的形势,可以用四面楚歌来形容,许多的政敌,目前还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