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第170节(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看看古代名臣是怎么讨论问题和办事的。

      苏泽后悔没有早点将《古文观止》排版印刷出来,不过可以等自己考完了县试就印,这种精品古文选编的市场比自己想的还大。

      第一场考完后两天,考院外再次张贴出红榜,苏泽的号牌“甲一”写在红榜中央,知道他号牌的亲友们又是一番道贺。

      府试一千五百人,主榜依然是五十人,副榜也取了四十人,一同进入第二轮考试。

      第二场考试内容也很简单,这一次是写“诏”。

      诏就是一种公文格式,也就是朝廷的诏令,这种文章写起来都是有固定格式的,四六骈文就可以了,苏泽迅速写完了一篇。

      判也是必考的,方知府的判也没有为难考生,都是大明律中量刑比较清楚的,苏泽将判词写出来之后,就交了考卷。

      第二场张榜,苏泽的甲一依然牢牢的占据红榜中央的位置。

      终于到了第三场府试了。

      苏泽坐在考场中,拿起考卷之后立刻就笑了。

      这场策论的问题很简单,题目名字叫做《靖海策》。

      策论很长,主要内容就是论述南宋海贸发达,为什么海疆平静,没有出现海盗侵扰沿海城市的问题。

      苏泽一下子明白了,为什么这次府衙放出风声,要重视第三场的策论了。

      这是方知府不知道怎么写奏章题本,向考生们要灵感来了!

      这些当官的可真的鸡贼啊!

      方知府一边巡逻考场,也是有些尴尬的。

      皇帝的命令传到福建,从福州府到南平县,所有的正印官都想着憋出一份策问,能一举被皇帝看中,一步登天提拔要职,一展生平所学,为国家平定海疆!

      可是在书房憋了几天之后,方知府也歇火了。

      要是这策论这么好些,那些专门干进言的科道言官早就被皇帝采纳了,也不会轮到他们这些官员上书。

      方知府抓耳捞腮了半天,最后还是女儿方若兰给了一个主意。

      为什么不让府试的学子帮着想办法呢?

      一人计短,多人计长嘛。

      万一这些府试的学子有写的好,到时候再用在自己的奏章中不就行了。

      方知府茅塞顿开,立刻采纳了女儿的建议。

      他也让人放出风去,让学子们重视第三场的策论,不能随便糊弄一份交上来。

      不过这篇策论其实也不算是难为延平府的学子,毕竟倭乱这种事情算是福建读书人日常讨论的问题了。

      喝了酒之后,读书人都会畅论平倭之策,幻想自己羽扇纶巾,谈笑间倭寇灰飞烟灭。

      老键政话题了。

      苏泽想到了方若兰,既然方知府求策,那就好好给他写一道策吧。

      苏泽想到的自然是赵文华的《上平倭七事疏》,也不知道现在赵文华有没有上书,这篇平倭策论依然空洞的,但是比起其他大臣的上书,有两点打动了皇帝,所以赵文华才能被委派巡视江浙,而后靠着诬告张经,进一步获得了平倭的主导权。

      现在皇帝让东南沿海地区官员都上书,如果方知府的进策被皇帝采纳,是不是也会高升?

      上一次看方知府对付蔡员外,苏泽也知道他是个好官,这样人如果能参与到指挥抗倭中去,也许沿海的百姓也能少受点苦。

      苏泽想到这里,提笔开始写《靖海七策》。

      第175章 青云之策

      赵文华的《上平倭七事疏》,能够打动嘉靖皇帝,主要是其中的两条。

      第一条是斋醮海神,沿海祭祀包括妈祖、哪吒三太子、龙王在内的诸多海神,祈求海疆平靖。

      第二条就是追征民间欠缴的税款,特别是江南大户积欠金花银高达一百万两,赵文华主张追缴欠税用来平倭。

      这两条,前一条是应了嘉靖皇帝封建迷信的心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