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零三章 魏征入阁(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为了治理好诺大的王朝,欧阳朔最近动作频频。

      除了召集百家诸子编制炎黄思想,企图统一天下思想,宣示正统;制定《民法典》、《商法典》以及《刑法典》,完善大夏法典体系,确立法在王朝治理中的根本地位,欧阳朔还准备加强监督。

      大夏的监督体系分为两明两暗。

      两暗为负责华夏区情报的密探组织山海卫,以及负责海外地区情报工作的黑蛇卫;两明为负责朝廷言路的御史台,以及内政系统的各级监察署(司)。

      暗系,无论是山海卫,还是黑蛇卫,在海量资金的支持下,经过数年的孵化,终于落地生根,趋于稳定,无需做大的改变。

      因此,欧阳朔主要调整的就是明系。

      此前,监察署已经由内政院的单线领导,改为由御史台跟内政院双重领导,以此加强对各级官吏的监督与弹劾。

      “但这还远远不够!”

      御史台作为主管言路与监察的机构,负责监察百官,仅仅盯着朝廷一摊,对地方衙门的监督只能依靠监察署来完成,未免有些力不从心。

      偏偏朝廷京官配备的都是最顶尖的历史人才,反倒是地方衙门,在融入大夏的过程中,整编了很多旧官吏,有些良莠不齐,乃官吏贪腐的重灾区。

      欧阳朔要做的就是让御史台下沉,实现对各级衙门的全覆盖。

      唐朝光宅元年,改御史台为左肃政台,专管京官、军队的监察事务,地方监察事务另设右肃政台负责。

      稍後,左台也可以监察地方。

      两台每年春秋两季派出专使以四十八条巡察州县,春季派遣的称风俗使,秋季派遣的称廉察使。神龙元年,改成左右御史台。

      欧阳朔就是要效法唐朝做法,但又有所改进。

      经与内阁协商之后,御史台的调整方案很快出炉,主要包括两方面。

      其一,御史台派遣御史常驻地方衙门。

      行省总督衙门安排一名领侍御史,郡守衙门安排一名殿中侍御史,知府衙门安排一名监察御史,县衙安排一名见习御史。

      各级御史均可直接越一级上报,而且只对上一级御史负责。

      其二,建立御史台巡查制度。

      大夏将效仿唐朝旧制,每年春秋两季派出专使巡察天下州县,春季派遣的称风俗使,秋季派遣的称廉察使。

      如此双管齐下,极大地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力度。

      鉴于此,御史台将进行新一轮的扩编,自朝廷或者地方衙门,抽调优秀官吏,调入御史台任职。

      欧阳朔有言在先,选入御史台的官吏必须素质过硬。

      “干的好,也可优先提拔!”

      一时间,御史台成为王朝最热门的机构,官吏们趋之如骛,认为只要进入御史台任职,就等于身上有了一张护身符,镀了一层金,乃晋升之不二法门。

      只能说,“他们高兴的太早了!”

      御史台的主官御史大夫魏征可是一位冷面判官,再加上兼任御史中丞的监察署长包拯,这两位组合在一起,无异于宣判御史台就是阎罗殿。

      “不是什么小鬼都能进的。”

      于此同时,为了确保御史台的权威,使其有足够的底气监察百官,经欧阳朔提议,提请御史大夫魏征进入内阁,成为继张良之后,第二位兼职阁老。

      这一下,御史台的腰板彻底挺了起来。

      经过调整之后,御史台就是一柄悬在百官头顶的利剑,形成震慑。

      这是御史台好的一面,此外还有隐忧的一面。

      历史上,无论是御史台,还是明清时代的都察院,都存在一个隐患,就是监察御史容易成为朝廷文官集团派系斗争的武器。

      通过“效忠”的监察御史的弹劾,以打倒敌人,是文官常用手段之一。

      如此一来,御史台的权威就荡然无存。

    &em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