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八十章 互相算计(1/3)
当一地出现一位盖世强者,一位足以一统宇内的强者,引来的不是四海纳服,而是群雄并起,联手共击之。
一如当年的秦国,独抗六国。
随着大夏在华夏区问鼎至尊之位,在海外攻城掠地,风光无限,制霸华夏之势浩浩然不可阻挡,终于引来跟秦国一样的命运。
早在五月之前,秦、汉、唐、宋、明、清以及周,合计六国,在大周牵线搭桥下,就隐隐有联合之势,以便共同对抗大夏的崛起。
随着大夏对汉釜底抽薪,更是在国战一结束就要攻灭大汉,彻底暴露大夏一统华夏的野心,终于让六国行动起来。
盖亚取消禁军召唤,更是给了诸王朝一颗定心丸。
一个松散的“反夏联盟”,就此成立。
为了促成六国之盟,帝尘煞费苦心,更是不惜开出天价。
六国之中,大清跟大夏本就互有嫌隙,帝尘不费什么口舌,就将其拉拢。宋、明两个位于大周境内的王朝,才是帝尘拉拢的重点。
为了拿下两国,帝尘不惜允诺,将襄阳所在的荆楚行省,整体割让于大宋;将建业所在的东海行省,整体割让于大明。
条件就是,两大王朝要承担大周边防重任,好让大周能腾出手来,在大夏攻打大汉时,趁机攻灭大晋。
甚至于说,帝尘还准备在拿下大晋之后,再接再厉,一举拿下大汉。当然,后面这个心思,在拿下大晋之前,帝尘是一丝一毫都不会向盟友泄露的。
说起来也好笑,汉本是六国联盟的一员,眼下实力受损,立即就被帝尘抛弃,反倒成了大周鱼肉的对象。
真应了那句话,“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如果帝尘的算计都能实现,那么大周让出两个行省,又收获两个行省,兼且拉拢两个盟友,这笔买卖绝对不亏。
至于北疆行省,帝尘很是“大方”地允诺给大清。
大秦跟大唐的加入,更多的是出于唇亡齿寒的顾忌,他们跟大周没有具体的交易,仅仅答应在大周跟大晋交战时,不介入其中罢了。
秦晋之好,瞬间化作乌有。
在国家利益面前,盟约只是一张废纸,起不到任何约束作用。
显然,无论是秦始皇,还是唐太宗,都不希望大夏继续在华夏区扩张,不断挤压他们的生存空间,未来养虎为患。
好在秦、唐两国还惦记大夏当初的恩情,只是承诺不出兵增援大晋,但也绝不会跟大夏正面对抗。
至于如何绕开诸王朝不得主动对大夏用兵的限制,帝尘自有办法。
…………
七月七日,韩信率部,在接连拿下洛阳北面两座关隘之后,顺利兵临洛阳城下。短短一周时间,连破两关,可见韩信用兵之神。
韩信跟大汉的香火之情,早在历史上就已烟消云散。
作为天下一等一的雄城,洛阳城防之坚固,自然无可置疑,此一战,也是华夏区领主第一次正儿八经地攻打王城。
此战若胜,韩信必将名满天下;如若战败,则声名扫地。
鉴于此,韩信丝毫不敢怠慢,看似一路急行军,实则沿途留下据点,务必维护粮道安全。大军抵达城外,也是按部就班地修建营地。
在营地修好之前,韩信是无攻城打算了。
大汉的应对也很理智,早在禁军被调走之时,汉武帝就意识到危机,当即命令大将军卫青,将散布在王朝境内的禁军,悉数调回洛阳。
以区区二十万禁军,是守不住中原行省诺大领土的,与其被敌人各个击破,不如合兵一处,殊死一搏,或许还能有转机。
相反,作为天下雄城,洛阳不仅城防稳固,而且粮草充足,坚守一个月以上,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临近国战结束,眼见大夏厉兵秣马,汉武帝更是下令,让洛阳百姓自行散去,到周边郡县避难,以免消耗洛阳粮草。
以大夏军之秉性,百姓出城,反而更安全。
一如当年的秦国,独抗六国。
随着大夏在华夏区问鼎至尊之位,在海外攻城掠地,风光无限,制霸华夏之势浩浩然不可阻挡,终于引来跟秦国一样的命运。
早在五月之前,秦、汉、唐、宋、明、清以及周,合计六国,在大周牵线搭桥下,就隐隐有联合之势,以便共同对抗大夏的崛起。
随着大夏对汉釜底抽薪,更是在国战一结束就要攻灭大汉,彻底暴露大夏一统华夏的野心,终于让六国行动起来。
盖亚取消禁军召唤,更是给了诸王朝一颗定心丸。
一个松散的“反夏联盟”,就此成立。
为了促成六国之盟,帝尘煞费苦心,更是不惜开出天价。
六国之中,大清跟大夏本就互有嫌隙,帝尘不费什么口舌,就将其拉拢。宋、明两个位于大周境内的王朝,才是帝尘拉拢的重点。
为了拿下两国,帝尘不惜允诺,将襄阳所在的荆楚行省,整体割让于大宋;将建业所在的东海行省,整体割让于大明。
条件就是,两大王朝要承担大周边防重任,好让大周能腾出手来,在大夏攻打大汉时,趁机攻灭大晋。
甚至于说,帝尘还准备在拿下大晋之后,再接再厉,一举拿下大汉。当然,后面这个心思,在拿下大晋之前,帝尘是一丝一毫都不会向盟友泄露的。
说起来也好笑,汉本是六国联盟的一员,眼下实力受损,立即就被帝尘抛弃,反倒成了大周鱼肉的对象。
真应了那句话,“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如果帝尘的算计都能实现,那么大周让出两个行省,又收获两个行省,兼且拉拢两个盟友,这笔买卖绝对不亏。
至于北疆行省,帝尘很是“大方”地允诺给大清。
大秦跟大唐的加入,更多的是出于唇亡齿寒的顾忌,他们跟大周没有具体的交易,仅仅答应在大周跟大晋交战时,不介入其中罢了。
秦晋之好,瞬间化作乌有。
在国家利益面前,盟约只是一张废纸,起不到任何约束作用。
显然,无论是秦始皇,还是唐太宗,都不希望大夏继续在华夏区扩张,不断挤压他们的生存空间,未来养虎为患。
好在秦、唐两国还惦记大夏当初的恩情,只是承诺不出兵增援大晋,但也绝不会跟大夏正面对抗。
至于如何绕开诸王朝不得主动对大夏用兵的限制,帝尘自有办法。
…………
七月七日,韩信率部,在接连拿下洛阳北面两座关隘之后,顺利兵临洛阳城下。短短一周时间,连破两关,可见韩信用兵之神。
韩信跟大汉的香火之情,早在历史上就已烟消云散。
作为天下一等一的雄城,洛阳城防之坚固,自然无可置疑,此一战,也是华夏区领主第一次正儿八经地攻打王城。
此战若胜,韩信必将名满天下;如若战败,则声名扫地。
鉴于此,韩信丝毫不敢怠慢,看似一路急行军,实则沿途留下据点,务必维护粮道安全。大军抵达城外,也是按部就班地修建营地。
在营地修好之前,韩信是无攻城打算了。
大汉的应对也很理智,早在禁军被调走之时,汉武帝就意识到危机,当即命令大将军卫青,将散布在王朝境内的禁军,悉数调回洛阳。
以区区二十万禁军,是守不住中原行省诺大领土的,与其被敌人各个击破,不如合兵一处,殊死一搏,或许还能有转机。
相反,作为天下雄城,洛阳不仅城防稳固,而且粮草充足,坚守一个月以上,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临近国战结束,眼见大夏厉兵秣马,汉武帝更是下令,让洛阳百姓自行散去,到周边郡县避难,以免消耗洛阳粮草。
以大夏军之秉性,百姓出城,反而更安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