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好凶猛 第358节(2/4)
sp;拔格所部两千余骑,皆是轻骑,装备以皮甲、弯刀、骑弓为主,甚至擅使枪矛者都没有几人。
他们被派来驻守汴梁,实际主要负责监视汴梁降附军有无异动——这原本可以说是绝对的美差,是对他们此前十数战皆捷的奖赏,不知道叫多少人眼馋。
他们原本应该在更为开阔的战场发挥机动性绝强的优势,从袭扰、侧翼进攻敌军,而不是从正面进攻对手的坚固步甲阵列,更不是与对方的重甲骑冲阵对杀。
不管怎么说,使轻骑集结于宽仅百步的长街之上,以密集阵型与对面的突击甲骑拼杀,本身就是一个不可轻恕的低级错误。
拔格想吃后悔药也迟了。
楚山甲骑是还没有达到重甲骑的标准,毕竟战马没有披挂甲具。
不过,编为楚山突骑的将卒,或许骑射功夫稍差一些,每一人却都是经历数度血战、意志坚定的老卒,血勇之气绝对不比赤扈悍卒稍差。
而战马即便没有披挂甲具,被射中十数箭甚至数十箭,短时间内,或者说血流尽之前,都不会怎么影响短距离冲刺。
优良战马的忍耐度,要比兵卒强悍多了。
也因为楚山精锐所骑的战马都没有披挂甲具,在龙津桥前的这段距离里,以牺牲数十匹战马为代价,实际能换得更为强悍的冲击力。
杨从宗被枭首的同时,拔格身边已有百余作战经验丰富的赤扈悍卒被挑落下马斩杀;他本身也连遭箭创,在不得不弃马作战的部属簇拥下,退守龙津桥,而眼前的一切都表明楚山精锐不会轻易放过他们……
第六十七章 斩将(二)
徐怀当然不会轻易放过歼灭龙津桥前的百余虏兵及斩杀赤扈悍将拔格的良机。
龙津桥作为编木拱桥,桥身要比昌泰桥更为高耸,但宽度却相差无几。
受当世的造桥工艺限制,龙津桥飞卧蔡河之上跨度长达八丈,宽仅两丈多点,而桥身正中与桥身接长街的两端相比,拱隆起来却将高达两丈五尺,在外形上特别像一道飞虹横卧清波。
也就是说,龙津桥于朱雀门城楼之前,陡然间将百余步宽的里长街收窄到仅七八步宽,桥身还是一道陡坡。
这个脖子要比想象中细得多,而且这个脖子还不顺畅……
拔格、杨从宗率领精锐进入龙津桥南,欲对楚山阵列发起发攻;之前当街列阵的千余雄州兵马,除了退入两侧铺院之外,还有相当多的人马则是作为后军,沿龙津桥南半端及两侧列阵。
在龙津桥以南的兵马被杀溃之后,或有一部分兵马还据两侧的巷道、铺院负隅顽抗,但百余虏兵簇拥拔格退到龙津桥附近,实际是与作为后军的三四百雄州兵马混到一起。
这三四百雄州兵马几乎紧密贴住龙津桥南半桥列阵,百余虏兵还要更南面一些。
虽说拔格在汴梁城里地位超然,杨景臣、王戚庸作为降将、降臣在汴梁城里的首领,以及伪楚帝李汲,很多时候都要看他的脸色行事,但这一刻他却没有办法命令身后三四百雄州兵马让开道路,以便他在身边百余赤扈精锐簇拥下退过龙津桥。
他真要那么做,他们身后三四百雄州兵马立马就会撒脚后退,但又会因为龙津桥极其狭窄还陡峭的桥身,迫使他们所有人在短时间内被卡堵住,从而陷入混乱。
更为致命的,则是他们准备发动进攻时,将最前端封堵楚山当街进入的盾车、偏厢车等战械以及拒马、鹿角等障碍物都移到一旁。
等他们退到龙津桥附近,除了骑兵所用的小圆盾外,压根就没有盾车、偏厢车等更为有力遮护箭雨射击的战械,为他们遮护前阵,加强他们的阵型。
徐怀此时已经令突骑撤了回来,但史琥等将率领精锐步甲却没有放松对龙津桥南的敌军死缠烂打。
二十多精铁盾车结构强度堪比重型战车,却仅有三百余斤重,在里长街平坦、结实的路面上,三五兵卒操作能达到奔走如飞的地步。
三五辆盾车作为一组,在前侧进退开合,可以轻易将小股敌军的反击瓦解于无形,也能有效遮挡敌军弓手的贯穿射击。
而楚山甲卒无论是阵列之严密,还是兵甲之坚锐以及弓弩之犀利,都远非仓促间下马作战的
他们被派来驻守汴梁,实际主要负责监视汴梁降附军有无异动——这原本可以说是绝对的美差,是对他们此前十数战皆捷的奖赏,不知道叫多少人眼馋。
他们原本应该在更为开阔的战场发挥机动性绝强的优势,从袭扰、侧翼进攻敌军,而不是从正面进攻对手的坚固步甲阵列,更不是与对方的重甲骑冲阵对杀。
不管怎么说,使轻骑集结于宽仅百步的长街之上,以密集阵型与对面的突击甲骑拼杀,本身就是一个不可轻恕的低级错误。
拔格想吃后悔药也迟了。
楚山甲骑是还没有达到重甲骑的标准,毕竟战马没有披挂甲具。
不过,编为楚山突骑的将卒,或许骑射功夫稍差一些,每一人却都是经历数度血战、意志坚定的老卒,血勇之气绝对不比赤扈悍卒稍差。
而战马即便没有披挂甲具,被射中十数箭甚至数十箭,短时间内,或者说血流尽之前,都不会怎么影响短距离冲刺。
优良战马的忍耐度,要比兵卒强悍多了。
也因为楚山精锐所骑的战马都没有披挂甲具,在龙津桥前的这段距离里,以牺牲数十匹战马为代价,实际能换得更为强悍的冲击力。
杨从宗被枭首的同时,拔格身边已有百余作战经验丰富的赤扈悍卒被挑落下马斩杀;他本身也连遭箭创,在不得不弃马作战的部属簇拥下,退守龙津桥,而眼前的一切都表明楚山精锐不会轻易放过他们……
第六十七章 斩将(二)
徐怀当然不会轻易放过歼灭龙津桥前的百余虏兵及斩杀赤扈悍将拔格的良机。
龙津桥作为编木拱桥,桥身要比昌泰桥更为高耸,但宽度却相差无几。
受当世的造桥工艺限制,龙津桥飞卧蔡河之上跨度长达八丈,宽仅两丈多点,而桥身正中与桥身接长街的两端相比,拱隆起来却将高达两丈五尺,在外形上特别像一道飞虹横卧清波。
也就是说,龙津桥于朱雀门城楼之前,陡然间将百余步宽的里长街收窄到仅七八步宽,桥身还是一道陡坡。
这个脖子要比想象中细得多,而且这个脖子还不顺畅……
拔格、杨从宗率领精锐进入龙津桥南,欲对楚山阵列发起发攻;之前当街列阵的千余雄州兵马,除了退入两侧铺院之外,还有相当多的人马则是作为后军,沿龙津桥南半端及两侧列阵。
在龙津桥以南的兵马被杀溃之后,或有一部分兵马还据两侧的巷道、铺院负隅顽抗,但百余虏兵簇拥拔格退到龙津桥附近,实际是与作为后军的三四百雄州兵马混到一起。
这三四百雄州兵马几乎紧密贴住龙津桥南半桥列阵,百余虏兵还要更南面一些。
虽说拔格在汴梁城里地位超然,杨景臣、王戚庸作为降将、降臣在汴梁城里的首领,以及伪楚帝李汲,很多时候都要看他的脸色行事,但这一刻他却没有办法命令身后三四百雄州兵马让开道路,以便他在身边百余赤扈精锐簇拥下退过龙津桥。
他真要那么做,他们身后三四百雄州兵马立马就会撒脚后退,但又会因为龙津桥极其狭窄还陡峭的桥身,迫使他们所有人在短时间内被卡堵住,从而陷入混乱。
更为致命的,则是他们准备发动进攻时,将最前端封堵楚山当街进入的盾车、偏厢车等战械以及拒马、鹿角等障碍物都移到一旁。
等他们退到龙津桥附近,除了骑兵所用的小圆盾外,压根就没有盾车、偏厢车等更为有力遮护箭雨射击的战械,为他们遮护前阵,加强他们的阵型。
徐怀此时已经令突骑撤了回来,但史琥等将率领精锐步甲却没有放松对龙津桥南的敌军死缠烂打。
二十多精铁盾车结构强度堪比重型战车,却仅有三百余斤重,在里长街平坦、结实的路面上,三五兵卒操作能达到奔走如飞的地步。
三五辆盾车作为一组,在前侧进退开合,可以轻易将小股敌军的反击瓦解于无形,也能有效遮挡敌军弓手的贯穿射击。
而楚山甲卒无论是阵列之严密,还是兵甲之坚锐以及弓弩之犀利,都远非仓促间下马作战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